繞城記(四)中華門到漢中門

作者: nj老菜

導讀又來到中華門,今天的游客比較多。 老外們在認真的看著牌子上的文字介紹。老中們自然用不著看文字,蜂擁到了城堡上去。 我則從這裡開始往西行,今天走南京城牆的西南角一段。 中華門的西側缺少了城牆,空落落的架著個新恢復的中華西門的框子。可能決策者們也覺得只是恢復個門洞不好看,所以又將中華門西側在五十年代將城牆夷為平地而建的房屋又夷為了平地( ...

又來到中華門,今天的游客比較多。

老外們在認真的看著牌子上的文字介紹。老中們自然用不著看文字,蜂擁到了城堡上去。

我則從這裡開始往西行,今天走南京城牆的西南角一段。

中華門的西側缺少了城牆,空落落的架著個新恢復的中華西門的框子。可能決策者們也覺得只是恢復個門洞不好看,所以又將中華門西側在五十年代將城牆夷為平地而建的房屋又夷為了平地(這樣翻來覆去的過程寫起來也覺得繞)。 遍地的瓦礫,一直向西延伸,去追趕被斬斷城牆的一端,不知當年城牆被毀的現場是否也是類似。



再往西走一二百米,並排的三座橋橫跨秦淮河,這裡是中山南路通過城牆和跨越秦淮的地方,南京的第一條地鐵也從這裡鑽出了地面,與中山南路並排的南下了。不知將要恢復的城牆在這裡會做怎樣的處理,是不是會建成城門洞的模樣?那就是一幅很誇張的景像了。

現代化的交通要道旁,又是城牆了。城牆的端頭是個小土丘,從這裡的階梯可以上城牆,能一直走到集慶門,但是一道上鎖的柵欄擋住了。

沿城牆行走,突然在牆體上出現了一個門洞。這個門洞並沒有通向街道,而是成為一個單位的大門。問了門衛,這裡是熱電廠,門洞已經開了幾十年,只是在這二年出新了。哎呀,南京恐怕難得有單位能有這樣氣派的大門,用六百年的歲月來陪著。

其實類似這樣的專用門洞在已經走過的城牆上還有二處,有的被鐵門緊閉,有的堆滿雜物,不知在門洞的那頭是什麼去處。

在這一段的過程裡,依然是傍牆依河的城牆公園,不過人倒是不多,顯得安靜。草坪上開著色艷的小菊,與城牆、人們一起享受初冬的陽光。

安靜的氣氛終於結束了,一座橫豎著幾層的立交橋在城牆旁出現,寬寬的橋面直貫而下,連接上了城市南北向的交通要道――虎據路,城牆也在這裡拐向了北方。

仍然是條石的牆體,灰色的高牆與它身旁灰色的道路一樣,南北展開。這條主干道上的車輛,年復一年的增多,熱熱鬧鬧地擁擠著喧鬧著奔跑。也許是為了讓這樣的咱們國人曾經朝思暮想的場面稍稍緩和一些,在城牆根下種植了些攀緣植物,讓它們附在牆體上,染綠了灰色,使得單調乏味變得生動。攀爬的植物中,色彩各異,尤以紅色的觸目,它們似跳躍的火那般閃現,躍上牆頭,企望去撫摸藍天。

集慶門是近年來新修的,為南京向秦淮河西的發展開通了一條新路。這個城門的形式倒是另類,與其它的門洞不一般,據說是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的風格,這應該是專家的主張,但卻不懂,這裡的城牆可是明代的。


集慶門北的一段城牆大部分也是近年來重新恢復的,很壯觀的矗立在干道旁,只是全然沒有了我繞城以來始終伴隨著城牆的綠地。這條城西干道在早年就已建設,不知如果放在今天,是否會將干道移到秦淮河西,而讓綠地繼續擁抱城牆。這段復建的城牆終於也結束了,在斷面上用殘磚特意砌出參差,但其實真正的城牆內裡應該是土的夯實。並且這一段的復建,完全是如同現在高樓的鋼筋水泥框架結構,只是在外表蒙上了仿古的牆皮罷了。不過,還是看著就當真了為好,不要煞風景的去探究它的內裡,免得辜負了那仿制者們的煞費苦心。

前面就是水西門,車流人行,熙熙攘攘,水西門大街向西延伸,在大街的那端有大屠殺紀念館。1937年的冬天,在南京城牆被攻破後,企望城牆能庇護的人們被屠戮在城牆的內外。路邊建有廣場綠地,一塊大理石碑記錄了在有城牆年代這裡的情況。這裡曾有明初13座城門的之一,俗稱“水西門”。該門原為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龍光門”,也稱水西門、下水門。明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這座舊有的城門,並於洪武19年重新建造,改名為三山門,該門有內甕城三座,四道門垣。城門南側建有水關一座(即西水關,現亦已拆除)。該門及附近的城牆已於1958年被拆除。現在不見蹤影的的城門只是在石碑上用顆小星星標明了曾經的所在,而流經西水關的內秦淮卻還是在這裡與秦淮河相連。河西的高樓很是壯觀,南京近年來對於秦淮河西的建設使得那一帶頗具現代化的模樣。三山橋橫貫河水,過橋後不遠就是莫愁湖,那是南京又一處蘊含了六朝煙雨的景致,只是環繞在湖邊的高樓有了使莫愁湖成為洗腳盆的戲謔。從水西門走向漢中門,這是一段城牆蕩然無存的路,只有遠高於城牆的樓房和遠寬於城牆的道路。在道路上方懸掛出指示牌,標明了城牆城門的曾經方位。浩蕩的車流將空氣迷蒙污濁,邊走邊想念繞城的過去時。

漢中門廣場上現在還有城門和甕城的殘留部分,不過在朱皇帝的年代,這個城門被叫做“石城門”,正對著城門有一條街,很不起眼的細窄,那是石鼓路,當年這路應該是南京的大街,或者用現代的詞語來說,應該是南京的主干道。而現在的主干道漢中門大街就在石鼓路的旁邊通過,民國年間為了這條主干道還在城牆上新開了一個城門――漢中門,所以大多數人只知道距離我們年代較近的漢中門,而不清楚那“石城門”是個什麼東東了。



從坡道上到城門的頂,在磚縫裡生長的草滿地稀疏,太陽西斜,映的草色更加枯黃,幾個原先支撐城樓柱子的石礎在草叢間蒼白。城門上的這番色彩,在周圍的大廈俯視下顯得怪異。城樓下的廣場還是安靜,在周圍大街的嘈雜裡尋得塊可以閑散的地方,人們在此度過周日的空閑。今天從13:30到16:00,仍然不需多少時間,只是沿著沒有城牆的大街,還有糟糕的空氣,使得今天的這段成為繞城四段中的最差。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