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城記(三)光華門到中華門

作者: nj老菜

導讀“坐車還是步行”,這是個問題?上次在光華門結束,這次本應該還是從光華門開始。可是從這裡到東水關的城牆已經蕩然無存,是坐車到東水關,還是沿著失去的城牆走呢?考慮,決定。還是步行,以保證真實的“繞城”過程。城牆沒了,原先的那裡已經是棟棟樓房,也沒法走,只好走像房村路。從原來的護城河外一路往西,看著對面的樓房,想像著曾經連綿的城牆。在那 ...

“坐車還是步行”,這是個問題?上次在光華門結束,這次本應該還是從光華門開始。可是從這裡到東水關的城牆已經蕩然無存,是坐車到東水關,還是沿著失去的城牆走呢?考慮,決定。還是步行,以保證真實的“繞城”過程。城牆沒了,原先的那裡已經是棟棟樓房,也沒法走,只好走像房村路。從原來的護城河外一路往西,看著對面的樓房,想像著曾經連綿的城牆。在那個年代,寬闊的水面加上高聳的城牆,足可使得攻打的念頭消退不少,不過,城牆後的繁華和政權,又有著極大的誘惑。於是,鮮血和生命就在城牆的上下揮霍和被輕賤。通濟門曾經在這一帶高聳,那是明初的13座城門之一,有著內甕城三座,四道門垣,甕城呈船形,造型獨特,也是唯一的水陸兩用甕城。這座巨大的城門卻在“躍進”的喧囂聲中消失,現在只存留在記憶和文字中。

不過,在城門曾經存在過的地方,一條通衢大道,車輛川流來往,只有這兒的公交車站還保留下了“通濟門”這個詞。可是現在看著車牌上的站名如果要發生點聯想,那就只有再往西看去,那裡還有城牆,立在一片水面旁,牆體上三個大字“東水關”,那裡現在整修成為一個公園。



在城牆的青年時代,從南面的水路進南京城,須風帆搖漿沿秦淮河順水而來,那首先到得就是東水關。想來那時水面上的船只肯定是泊得滿滿當當,碼頭上則是人來貨往,來的人是想趕著去那金粉之地的夫子廟快活一番,而去的貨則急著裝船發運好賺銀子。

公路的出現使得水寂寞了,東水關如今是不見船只,只有石頭鑿成船的模樣,停在公園裡充當花壇。

東水關連通了城牆外和城牆內的秦淮河,內秦淮的水串起了一個個歷史上的名字:桃花渡、朱雀橋、烏衣巷、夫子廟、吳敬梓、李香君……,這些名字又展開了一個個的故事,伴隨著這個城市從金陵、應天、江寧直到南京。

現在沿秦淮河開展了水上畫舫游,一艘金色篷頂的游船正在駛來,船尾拉出了條條漪漣。水波的那端通向了夫子廟,那裡現在正是游客如織,喧鬧得很。

東水關的碼頭上,一組塑像,見朱自清、俞平伯二位先生,正斜依欄間,仿佛在等待那畫舫的到來,欲去重溫那聽槳聲劃響看燈影闌珊的經歷。只是如今的燈影更加輝煌,槳聲卻已換成了機器的運轉聲,據說經營者還要開辦畫舫盛宴,那時又會添加上杯盞的相碰聲,助興的歌聲了。看看二位文人,他們依然靜靜佇立,不知他們能否習慣這如今的喧鬧繁華。

南京原有兩座水關,將內秦淮與外秦淮溝通,如今西水關已全部拆除,所以東水關是碩果僅存的了。水關原有三層,底層通水,中層和上層是藏兵洞。從登城階梯上去,階梯新修,一側的牆體磚塊凸凹不平,野草枯啤O稚喜悴乇?匆煙??淮媯?渙粲械賴啦屑#?喬繳嫌泄と蘇?謔╘ぃ?壞攔岸ヒ丫?ê茫?蠢詞且?指瓷喜愕牟乇?礎F涫島偽兀?匭路凼位共蝗緹駝夥?Q??/FONT>

離開東水關,城牆筆直的通向南面。這裡的城牆是用大塊的條石壘就,更顯堅固。牆面也十分清爽,沒有藤蔓雜草在上面嬌柔的攀附著,看來修整是花費了一番功夫。

城牆的修整還在繼續,工人們在往上運土,向他們打聽,原來是在將高度參差不齊的城牆表面恢復後,再將牆體內部填滿。工人們告訴我:明年,你們就可以上城牆去看了。是的,謝謝他們了,南京城市的美好離不開他們。可是,當明年我們在城牆上游玩時,他們在哪裡?



到了武定門,長樂路在此通過。這個城門是民國年間開通的,1958年被拆除了,2007年又復建了。城門旁正在建一條休閑水街,以後從東水關的城牆內側也可以一路走到武定門了。

這條在建的休閑街旁,就是白鷺洲公園。提起白鷺洲,讓人聯想起那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詩句。不過就在李白詠出這名句時,他面對的卻是長江中的一洲,那裡洲灘塗綠,白鷺飛舞,水天一色。而如今的這個公園,卻是在當年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花園遺址上重建,綠樹叢中亭台樓閣隱現,頗有蘇州園林的風味,但白鷺們卻只能塑出,呆板的年年歲歲駐足不動,空讓人想像它們那真實的飛舞靈動。

城牆外就是武定門公園,原來的二千余戶簡陋民房拆遷,修整成現在的城牆公園,草坪茸茸,樹木亭亭,供市民們休憩游玩。

在南京的城南地區,老居民多,歷來是人口的密集區。在過去的“備戰、備荒”年代,“為人民”的對城牆進行了創新開發,在城牆內開挖了防空隧道,讓人們在“美帝、蘇修和各國反動派”侵犯時,可以在六百年前的冷兵器時代的防御工事裡躲避。現在還能在這一帶的城牆腳下,見到許多封閉了的防空洞入口,成為一個過去了的時代的烙印。



到了城牆的南端,新補的牆體呈現出整齊的輪廓,只是顏色的差異看出了原來的殘存牆體。在城牆的拐角處,就是南唐時期伏龜樓的遺址,現在只有些殘存的磚砌樓基。在一小小的土丘上立了塊大牌子,標明了遺址的地點,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了。宋代詩人楊萬裡曾寫到:偶上伏龜樓上望,一環碧玉缺城西。秦淮河水依舊環繞,而城牆則從這裡開始折向西去。剛剛折拐但城牆立即又消失了,從這裡到江寧路之間形成了一個城牆的缺口。原先在江寧路的地方,民國時期建有一雨花門,後來也隨著城牆一起消失了。過了江寧路,當年僥幸存留的城牆又頑強地從地面隆起,再次展現它的雄偉。

歷盡了歲月的風雨、戰爭的炮火和建設的拆毀後,殘存的城牆已是殘破。近年來為了恢復,又在這殘存上修修補補,盡力期望還復出原先的形態。可是,這修補的結果,就宛如在祖傳的舊衫上縫綴出了簇新的補丁,雖觸目扎眼,卻還能將就著穿。



不過,現代化修補的方式卻將鋼筋水泥赤裸裸地外露,再加上那機械加工得平整方正的石條。令人感到如同在老人布滿深深皺紋的臉上,任你再塗抹多厚的粉脂,依然不能再現青春,反而極不協調。對古跡應該是“修舊如舊”,不過,太破舊的圍巾也許讓靚麗的新人很不習慣,哪怕是多年前的貴物。

城牆繼續著,帶著它身上的新舊補丁。可是城牆下的環城公園卻紅紅綠綠,滿目生機,令人想像不出也就是幾年以前的景像,那時這裡的房屋破舊雜亂擁擠,一家人生話在窄小的屋內,孩子們只能在街巷裡尋找他們的樂趣。現在的草坪上,孩子們在戲耍,並且用一組塑像記錄了從前的游戲過程。

這一帶的地名是“長干裡”,也許李白的“長干行”就出自此地。一尊塑像,詩人把酒,瀟灑望天,那一杯酒可曾化為一行飄逸的詩文?在唐代的金陵恐怕還沒有這樣的城牆,那時的長干裡也就是秦淮河邊的一處鬧市。也許,李白在酒肆裡聽到了一段故事,於是在酒酣之後,提筆留下了含有長干地名的詩,也留下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讓這四字成語為我們後人所熟習,也成為青春萌動時的浪漫。

城牆隨著秦淮河一同彎曲,經過整治的河水恢復了生機,河邊的綠蔭伸展連綿,拉出了一帶綠色的城牆,倒是在綠牆的後面沒有許多突兀的高樓,使得這一帶還恍惚存留了往昔的風韻。



河中也再也沒有許多的帆檣來往,只有一艘標著“和諧”字樣的船在打撈飄浮著的不和諧雜物。

舊日的棚戶區變成今天的公園,老人們可以時常來此休憩。有人獨坐城牆根下,陽光溫暖著老人和城牆。有的三五老友聊天,漫談金秋悄然。還有眾人扎堆看牌,伴著城牆一同消磨時光。

出得標有“古長干裡”的牌坊,就是中華門了。城門正對著長干橋,一橋車輛正魚貫而過。早在民國年間,就在原有的城門左右,又新開了中華東門和西門,以免小小的老門洞擁塞。抗戰時期日軍在此攻城,曾發生激烈的戰鬥,條石砌壘的城牆上彈洞留存至今,並且戰火也導致原來雄偉的城樓被毀。

現在的中華門,已經成為游覽點。在南京原先眾多的城門中,它有內甕城三座,四道門垣,坐北朝南,位居正中,在13座明城門中氣勢最為恢弘。不過,在那個年代,這城門被稱為“聚寶門”,還牽出了一段有關江南財主沈萬山的故事。

今天在這裡,看著幾重深深的門洞,和直通往北的大路。沿著這條大路能到新街口,那可是如今南京的聚寶之地啊。

繞城門轉了一圈,看通往城牆上的寬闊階梯馬道,一些裝束成明代軍士形像的假人們在肅立。想了一想,六百年前也是這番景像?

城門幽深,只有正午的陽光可以投入,給陰冷的條石帶來了一些暖意,讓它們那六百年的身軀也暖和暖和。

游客們在聽導游講述著沈萬山和聚寶門的故事,指點著看那高高的城牆,還有那城牆上的城樓。不過,這城樓是最近復建的,原先總共四座城樓,現已復建三座,而位於最南面最高大的那座城樓,由於各方面人士的意見不統一,仍然沒有復建。需要嗎?

今天從12:40到14:40,從光華門到中華門,已經將南京的城牆走了一半了。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