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白馬公園,從上次的結束處再次開始。城牆就築在紫金山的余脈上,它的背後依著富貴山。由於要跟隨著山勢,城牆在這一段盤曲得厲害,也就有了“龍脖子”的稱謂。據說在城牆邊有塊牌子,標記了明城牆和清城牆的界線,可是看了一遍卻沒有發現。倒是一塊標明了城牆六百歲高齡的牌子十分醒目,可是它倒不似老人般的需要依賴別人,而是聲明了不要靠近。道路也靠著城牆,一同的彎曲。從這裡去上紫金山,是南京人的習慣,好在沿道路的一側,修了條棧道,使得人們不必與汽車們擁塞在一起,而可以舒暢的行走。城牆上的植物自然還是不少,小草星星點點的開出了黃花,也在青灰色的牆體上撒出了星星點點的亮色。如果它們大叢的聚集,那就更是抹下了一筆濃彩。離開道路,讓車輛的喧鬧漸漸離去,我就沿著城牆根下,在灌木荒草叢生處隨意走去。一百多年前,南京的城牆經歷了兩次攻防戰事,均被破城,也導致了血腥的屠城。一次是廣西人攻進了南京,另一次則是湖南人,其中太平天國與湘軍之間的那次攻防尤為慘烈。當年朱皇帝築城時沒有高瞻遠矚,沒有想到國人的四大發明在西洋兜了一圈後,居然成就了火炮,而後來的國人還與時共進的引進並使用了這種火器,使得城牆外的紫金山反而成為攻城的一把利刃。曾國藩的湘軍在攻下了位於現在紫金山天文台處的天堡城後,居高臨下,就將矛頭指向了龍脖子一帶的城牆。通過挖洞,將城牆炸出了一個缺口,湘勇們蜂擁而入,天京陷落,歷史的一頁也掀了過去。

注:這是一張18xx年的照片,是在明故宮一帶往東拍的,一片戰亂後的殘壁斷垣,可以看見紫金山,還有城牆和城樓。
這個曾經死傷累累的城牆缺口到底在哪裡?管理者沒有立塊牌子指明,在南京城牆相關知識的普及上,看來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不能只看著城牆,而不知道在它的六百年裡所發生的故事。到了琵琶湖,它一半靠城一半依山。蔥蘢的樹木將它環繞。草坪上,游人散坐,享受著暮秋時分周日裡的陽光。

湖水直逼城牆根下,沿一棧橋可以通過。正逢周日,天氣晴好,樹影水色,引得若干新人們前來拍照,扎堆的擁在水面平台上,那眾多的白紗麗人們分外奪目。琵琶湖旁的城牆上開了個小門洞,這裡原來缺了段城牆,人稱“豁口”,成為居住在附近的人們來往的方便之道。城牆修復,但還是留下了通行的門洞。這一帶還鋪設了許多人行小道,還建有亭台樓閣,既可閑步,也能餐飲。走過一片小樹林,前湖出現了,這個湖面大於琵琶湖。植物園新建的三葉形大溫室很是顯眼,高大的林木環繞著,遠處的紫金山則連綿橫亙。城牆有的地段經過修整,顯得清爽,但沒修整過的,就滿目的荒蕪了。不但藤蔓牽掛在城牆上,連樹木也在牆體上扎根。這些安營扎寨已久的樹木,它們的根系在牆體中生長發達,造成了開裂和滲水。雖然給古老的城牆添加了綠色的生命,但更加速了它們這寄生體的衰亡。在前湖一帶,看見了兩處城牆修補後的痕跡,但不知道是因為天長日久後自然的崩塌,還是由於戰火中槍炮轟擊的原因。城牆上開始出現射擊孔了,這應該是抗戰時期的產物。在冷兵器時代的高牆上添加了近代武器的需要,從應付國內的戰事到抵御海外的入侵,城牆同樣承擔了防御的重任。那次的戰鬥,又是以守軍的頑強抵抗和失敗而結束。南京也又一次遭到了屠殺,只是屠殺者來自海外。槍孔黝黑,早已靜默。曾經在裡面戰鬥的士兵,有誰知道。藤蔓悄然攀爬,以生命的綠色封住曾經噴射死亡的洞眼。一樹葉紅,如血,似火,讓人憶起那槍口噴火,血雨腥風的年月。

牆體孔洞斑斑,是歲月的消磨,還是子彈飛速撞擊的遺痕。槍聲消失已經了幾十載,在那一年,南京的城牆最後一次發揮了作用,南京也又一次的被屠城。那段記憶現在被保存在城西的水西門外,而這裡只有一年一度的紅葉,在展現著當年血與火的顏色。到了中山門,這門可不是明清時代的遺留,卻是民國期間的產物,是為了方便前往中山陵園而貫通。中山先生的靈柩從這裡去到他的安放地,日寇也曾在這裡舉行了入城式。上得城牆,這裡還存留了幾棟民房,主人們還在陪伴著古城牆。以前,在城牆的附近,曾經有著大量的這樣房屋,如今為了環城的風貌,恐怕已經所剩無幾了。城牆附近,五星級酒店的高樓如同一具煙囪般高高聳立,在城東一帶從黃埔路到中山門的民國建築裡標新立異,產生了嚴重的不協調,這也是南京城建的幾大著名敗筆之一。實在想不通,那些決策者,是比我們多了個心眼,還是少了一竅。在這裡的城牆上可以免費的走上一遭,可以看城牆上草色萋萋,可以看城牆內高樓林立。不由得想起從前的某詩人,他滿懷憧憬的寫出了希望煙囪像森林一樣的詩句,當然我們有幸沒看到這一幕,並且眼下林立的高樓們總好於曾經期望的林立的煙囪們。中山門外就是月牙湖,一座小公園整治得靜雅,雖然公園內開設了生意興隆的餐飲,但還是可以讓人前來安靜的坐坐。月牙湖的對面,就是南京城前些年裡首創的高尚住宅區,估計經過了這些年高尚建築的熏陶,裡面的人士也會高尚了許多。在一尊朱雀的塑像旁,城牆結束了,後標營大街寬闊的通向月牙湖的對岸。那是在1954年,全國興起了“拆城之風”。當時的南京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南京的古城牆,“除了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有助於防空、防洪以及點綴風景的部分應予以保留外,其余一律拆除,以利交通和發展經濟”。失去了城磚的庇護,原先牆體的內瓤也就成了一道土埂,靜靜地沉默在期望財富的欲望後面。爬上城牆的殘留,灌木雜草叢生,與土坡下的公園反差很大,那裡的樹木草坪得到了很好的照料,與簇新的建築相應。在這一段,城牆不知是何原因,僥幸的被殘留下二十余米,這倒也讓人清楚的看見城牆的結構,它的外層和內瓤。

那些被拆下的城磚,被用於發展了經濟。其中的大多又被砌成了牆,只不過那是住人房屋的牆罷了。還記得小時,也曾經用兩塊鑿出圓孔的城磚,穿上一竹竿,來當杠鈴舉。時過境遷,原先被拆去蓋房的城磚,再一次的又被從拆城牆蓋得的房屋上拆下,搬回老家,砌出半截模樣,以表明它們從前曾經有過的那番形像。這拆來拆去的過程,都是為了“發展經濟”?月牙湖開始彎向光華門一帶,殘存的城牆土埂在這裡也徹底的消失了。但新補建的矮牆繼續延續,只是連牆磚也變成了新燒制的,帶著尚未消失的新鮮立在它祖先占據過的地盤上。再向前,形式上的牆也不好意思繼續仿冒下去,樓房就干脆代替了城牆,排列得如牆一般延伸向西。光華門自然早已為了“以利交通”而消失,月牙湖也在這裡結束,作為城東的交通要道,車輛們爭先恐後的在路上駛過,“御道街”這個名字還能使人聯想起原先與它相依相存的城牆。現在只是在城牆的遺址處尋出些殘跡來,立上塊石碑,讓人們知道腳下的從前。其實我們還應該知道,那是在1937年的冬天,中國軍人曾經就在這如今消失了的光華門一線,強力阻擊了武士道的軍人,戰況極其慘烈,日寇死傷累累,以至於在日後的汪偽時期,也時常有日本要人來此憑吊他那島國的亡靈。就在今年,在這裡也尋出了當年利用城牆而建的工事,雕石撰文,加以簡單的說明。只是十分遺憾,為什麼不能在此立碑,對當年國民革命軍在這裡的拼死戰況加以介紹,對那些戰死的中國弟兄們給予悼念,難道如同消失了的城牆一樣,那段歷史也會消失嗎?

屈辱的歷史早已遠去,戰火遠去,城牆也遠去。陽光下的幼童在歡快的跑動,身後就是被拆後的城牆的城磚新壘成的花壇。今天就到這裡,與上次的太平門一樣,行程結束在城牆結束的地方――光華門。從12:40到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