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地圖上看上去超長、門牌號碼編到1000多的廈禾路正在修高架,堵得不得了。好不容易到了火車站,已經全無心思欣賞風景了。誰讓我是識途小馬呢?媽媽二姨在站台等著,我去找1路的標牌。等我兜了個圈子回來,她們卻已經和人搭上了腔。
在火車站門口找外地人搭腔的是什麼人?不是黃牛就是販子。我被害妄想症呀!但那人開出的價碼實在誘人,三人床標間120一晚,有熱水,還靠著中山路步行街(是我事先查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的好地段),離起鼓浪嶼的碼頭步行也只要15分鐘,比我之前查到的150左右的房價都要便宜。但這條件太好,他又答應有車送我們過去,如此獻殷勤,我又覺得非奸即盜了。堅持要來人當街攔出租車,媽媽又索要人家的身份證……那人雖不滿,倒也逆來順受。
到了地方我們才意識到,大概這就是廈門的行情。旅店雖小,卻在廈門市公安局對面,新華路上,對街有1路、18路、27路、47路等公交車。名字叫“驛安賓館”,舊是舊一點,卻可以免費打長途和上網。一群老頭老太上上下下,絕對是守法的良民^_^
等到我們出來的時候天色已經晚了,向中山路拐了一小段就看到一家食肆,熙來攘往,像古裝片裡的木條招牌懸在門口,主打的是肉粽,面線,扁食,各色魚丸、瓦罐,價格都在3—10元上下,香氣撲鼻,如今想來還是要咽口水。肉粽的味道是極其鮮美滴,醬油糯米,蛋黃、香菇、瘦肉一網打盡,再淋上沙茶醬和酸甜醬,真是舌頭都要被吞了下去;魚丸比較廣式,裡面還夾著不同的餡料,是香菇和花生仁;當歸小排當然很好味啦,其實還有其他的瓦罐,什麼枸杞、豬心、豬腳——看來這不僅僅是廣東人的專利。值得一提的是餐具都是King或者Queen版的一次性紙杯,起碼吃得放心,值得推廣。
中山路步行街很容易讓人想到湖南路,但建築風格很異國風,我忽然才從老舊的歷史書裡想起,《南京條約》時代廈門就開放了,人家是老特區啦。關於廈門的建築、植物,特別是鼓浪嶼上的,其後再專文另說,先記流水賬就好。為媽媽和二姨拍了幾張圖片,說很可以騙家人在歐洲小城,游興是相當得濃。
走到中山路的盡頭,海風的氣息撲面襲來,原來,離鼓浪嶼只有淺淺的一點距離。另外說一句,我十分懷疑廈門地圖的比例尺和南京不同,因為在圖上看來有些距離的地方往往是很近的,而圖上如果看來很近的話,那現實中簡直就在自己手邊上了。這頭的中心花園有老人守侯,見我們是游客就上來攀談,要用一只CanonA75給我們拍照。不過看在他有即時洗印機器的份上,老媽很好心的照顧了他兩單生意,洗出來以後效果還是挺清楚的。鄭成功爺爺的戎裝塑像清晰可見。我興起地問這個季節還有鳳凰花嗎?答曰麼有啦!哎,雖然有點小惆悵,但很快就被那老攝影師“鳳凰花”三個字的發音逗得忍俊不禁。福建人H、F嚴重不分,不是“晃黃花”、就是“放房發”^_^
老人家好心的提醒我們時間還早,大可以去鼓浪嶼一游,等到十點後輪渡免費再回來。廈門真的很舒服,輪渡居然像手機是單向收費的,去不收回收,這點以前網上也有寫。我們上了輪渡,噌噌上了二樓,趁著對岸的槳聲燈影,又哢嚓哢嚓閃了一通。等到工作人員上來售票才如夢初醒——原來,上二樓是要加收一元錢滴,汗!
上島之初,被燈光裝點成水晶色的“鼓浪嶼”碼頭造型首先吸引到我們,而島上的亮化工程做得十分到位,所有榕樹、鳳凰花樹、沿海棕櫚都被燈光打得透明。不過七點,但路上幾乎沒了行人,只有鋪子還三三兩兩地開著,卻多也預備打烊,整個鼓浪嶼靜得很。我想起網上介紹過七點半音樂廳開場的免費音樂會,就拉著媽媽二姨一同去欣賞。
音樂廳倒是個很風雅的所在,聚音效果也非常好,用不著麥克風擴音,聽眾也都自覺地不多言聲。只不過,表演者是學生模樣,水平也比較業余,在媽媽和二姨兩個琴童母親看來,一定是要品頭論足一番的啦。不過個人認為在島上的廈門音樂學校做學生很幸福,可以經常穿得漂漂亮亮以演出的狀態面對游客,這種歷練對藝術系的學生而言難得又難得。
等我們把半個島差不多走了遍,朦朧夜色在空無一人的海灘上和老媽合唱《大海啊,故鄉》發了癲,才發現不到九點,離十點回程還早得很。我們三人對海鮮都是敬謝不敏的,只能找一家很小門面的扁食攤子坐下來。店主十分好說話,爐子已經熄了,又重新生起火來。唔,肉燕皮扁食,是將肉和在面裡擀成皮,味道讓我想起從前仙林三食堂的沙縣餛飩,這可不是追根溯源來了?又看到一種叫做“芋包”的包子,只剩了一個,端出來,是香芋做的皮,包著竹筍、豆腐干和肉餡——這可能是此行唯一一個得到我“奇怪”考語的玩意了。
十點渡海,再原路返回,步行街也靜了下來,廈門不是不夜城,正如廈門不給人壓力一樣。回到房間,媽媽的腳已經疼了——自由行,就是自由地靠腳踩出來的吧。
(鼓浪嶼的街道,都是這樣音符圖案的拼磚。鑒於老媽和二姨不願意出鏡,只能在這張圖片裡找到她們的身影啦)

(第一頓飯)

(三角梅,廈門的市花)

(中山路步行街很香港)

(鼓浪嶼)

(鼓浪嶼以鋼琴著稱,面磚都是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