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極去4

作者: 小酒杯

導讀走進中山,感受南極圈內中國第一站 如果從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緯69°22,東經76°23位置的南極荒原上,你會發現一片紅黃相間的建築群在皚皚白雪之中顯得格外鮮艷奪目。這裡就是眾多中國南極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們的“聖地”——中國南極中山站。這也是中國南極科考事業開始20年來,第一座也是惟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極圈內的考察站。 從亞南極到東南 ...

走進中山,感受南極圈內中國第一站

如果從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緯69°22,東經76°23位置的南極荒原上,你會發現一片紅黃相間的建築群在皚皚白雪之中顯得格外鮮艷奪目。這裡就是眾多中國南極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們的“聖地”——中國南極中山站。這也是中國南極科考事業開始20年來,第一座也是惟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極圈內的考察站。

從亞南極到東南極:艱難的建站歷程

中山站位於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裡茲灣,背靠埃默裡冰架和格羅夫山脈。這裡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3.6℃,連續極晝時間54天,連續極夜時間58天,最大風速43.6米/秒。雖然這裡的自然條件極度惡劣,但卻是東南極開展氣像、地質、地球物理等科學研究項目條件最好的地域之一。

1984年,我國第一支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並於次年2月在南極圈外的喬治王島上建起了第一座中國考察站——長城站。但是,我國首個南極考察站建成後,卻引起了個別國家南極工作者的非議。

我國第22次科考隊領隊,已經9下南極的魏文良是1984年挺進東南極建站的極地號考察船船長。他告訴記者,我國本不是南極條約的發起國,在南極事務上說話的聲音一直不響亮,再加上長城站位於南極圈外,只能說是亞南極地區。個別國家認為,如果中國真的是為了搞科學研究而來,就應該到真正的南極大陸,到東南極去建站。1988年11月,中國南極考察隊挺進東南極,開始著手准備建站工作。魏書記說“當時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心想一定要在真正的南極土地上把考察站建好。”當時的極地號考察船是從挪威引進的抗冰船,根本沒有破冰能力,在南極圈內的冰海航行風險極大。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生死考驗後,所有建站物資順利登上了拉斯曼丘陵。短短兩個月後,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全新考察站在南極冰雪上屹立起來。為了紀念偉大的民族先驅孫中山先生,南極圈內第一站被命名為中山站。

防風、抗寒同樣重要:6棟別致的高腳屋

在中山站站區內,兩個彼此相連的小水灣被詩意地命名為鴛鴦湖,又被叫做莫愁湖。鴛鴦湖的周圍成環形分布著6座主體建築群。這些外觀看似集裝箱的建築物就是我國南極考察隊員生活、工作的地方。

所有的中山站建築物都是高高架在空中的,底部用鐵架子支撐著,形成了高約1.5米的隔空層,看似高腳屋一般。這些“高腳屋”是中山站的設計師為抵御南極的狂暴風雪而采取的獨特設計方案。由於南極的風大、積雪多,風吹雪往往在一夜之間就可以把一座微型城統統埋掉。早在50年代,美國在東南極的威爾克斯地建立了考察站,但由於建築形式和地形選擇的不當,現在己理在冰雪之下了。

為了防止雪埋的後患,我國設計人員根據南極“下沉風”的特殊物理特性,把房屋抬高,距地面1~2米,這樣當強風吹著雪花襲來時,風速遇到“牆”的阻擋,反而會加速尋找突破口,一部分從房子頂部席卷而去,另一部分則從建築物下面的這個類似通風管的通道將雪吹跑,再也不會將房子埋起來了。即便如此,一場大雪或大風過後,需要用鐵鍬挖雪才能出門的事情在中山站還是經常發生的。為預防萬一,中山站的各建築物通常在不同方向開有幾個出入口,最大的生活棟和主樓甚至還開有天窗,一旦發生意外可以緊急逃生。

我們幾個隨隊采訪的記者將在中山站停留兩個月的時間。記者所住的房間位於2層高的生活棟內,樓內每層都有兩排房間,房間很像國內的招待所,兩個席夢思單人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個能放5、6件衣物的衣櫃。衛生間是整體式的。房間四壁都是很漂亮的米黃色,牆壁敲上去感覺是中空的。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屋子裡的供暖設施並沒有打開,但室內卻是溫暖如春,溫度已經達到了14℃。原來這都是特殊建築材料的功勞。在南極的極度低溫條件下,如果用水泥或者磚石建房即使牆體再厚,也會被逐漸凍透。而中山站目前使用的牆體材料是“夾心餅干”式的牆板。這種牆體兩面采用的是耐低溫的薄鋼板,光滑、堅固、耐腐蝕,中間夾層是經過發泡、保溫效果極佳的聚氨脂,兩層薄鋼板與聚氨脂泡粘合牢固,同時還極大的加強了牆板的抗彎曲度和抗拉強度。

僅僅有了保溫、抗風、耐寒的房屋是不夠的,它只能是這座微型城市的外殼。為了能夠使考察隊員有抗御自然災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奧秘的條件,中山站還配備了強大的發電機組可以保證使用1萬小時不大修,並配備了3台發電機輪流發電,保障考察站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供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建站時運輸發電機,全是靠建站隊員們用滑輪撬、繩索拉,用了10天時間運到站上的,並完成了安裝調試。

中山站,一個完全獨立的城鎮

在南極,一個考察站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城鎮。中山站建有設備齊全的廚房,寬敞的大餐廳,有專門供鍛煉身體的運動器械、供娛樂用的台球桌和乒乓球台,有設施較齊全的醫務室,配有無影燈和各種手術器械,有可以提供24小時熱水的洗澡間、公用衛生間、公用洗衣機房等。每一棟樓都有專門的更衣室、換拖鞋處,以免把室外的沙土和冰雪帶進室內。中山站還有完善的通訊設備,保證各種通訊暢通。一個小型的暗室可以衝擴科研資料照片。總之,一切能夠想到的東西,中山站的建設者們都為考察隊員想的盡量周到。

與中山站同在拉斯曼丘陵的還有澳大利亞的戴維斯站、勞基地以及俄羅斯的進步站等。最遠的戴維斯站距離中山站約有110千米,其他幾個站距離中山站最遠也只有3千米。多年來,中山站與周圍的各考察站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生旦淨末醜:國粹臉譜在南極綻放

中山站東南面是5個巨大的柴油儲存桶,油桶本來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5架油桶上分別繪制著5個巨大的京劇臉譜,分別對應生旦淨末醜5個戲劇行當就不得不讓人感到奇怪了。從南極上空俯瞰,這5張生動的臉譜已經成了中山站的“航空地標”。據了解,這些臉譜是18次中國南極科考時,部分隊員用了幾天時間合力繪制的。漫步中山站,洋溢著傳統氣息的京劇臉譜、中國結、刺繡隨處可見。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中國傳統精神的考察站裡,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們度過了6200多個漫長的越冬晝夜,一次次完美地完成了工作任務,取得了上百項令世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不久後,新的南極第三站也將和中山站相望而立,共同見證中國人在南極前進的腳步。

我國擁有的南極隕石總數躍居世界第三位

北京時間2006年1月2日零點,第22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格羅夫山內陸隊機械師徐霞興在格羅夫山東南角的一號宿營附近發現第一塊重約2.4克的隕石。截至1月8日凌晨1時,格羅夫山內陸隊已經回收到153塊隕石。

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在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開展了3次綜合考察,回收隕石4480塊,其中包括2塊火星隕石、1塊灶神星隕石和一些稀有、特殊的隕石。短短3次考察就使我國擁有的南極隕石總數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後擁有南極隕石最多的國家,並遠遠多於位局第四位的歐盟各國總和。

南極隕石回收與研究意義重大

隕石和宇宙塵是來自地球之外的天然樣品,記錄了從太陽星雲起源,到包括地球在內各行星形成和早期演化的信息。一些最原始的球粒隕石中還含有來自超新星、紅巨星等太陽系以外的其他恆星物質。隕石和宇宙塵的研究,對於我國深空探測的工程實施和科學目標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月球隕石的發現和研究將為我國正在開展的月球探測工程提供重要的資料補充。

自從日本在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發現較為集中的隕石堆以後,世界各國均把收集隕石的目光投向南極。隕石因進入大氣層發生劇烈燃燒,而一端圓滑,另一端為燒焦的蜂窩狀,多呈黑色。因此,在南極藍冰之上比較容易被發現。隕石隨著冰川搬運、消融而定期重見天日。如果在隕石易發現的時候沒有及時回收,它又會隨冰川的變遷而深埋其中。因此,考察隊定期深入格羅夫山地區回收隕石顯得尤為重要。南極隕石與其他地區發現的隕石相比,因其所在地理位置特殊、受人類活動影響極小而極具研究價值。

收集隕石“講究”多

收集隕石不像我們撿一塊普通石頭那麼簡單,這裡面的“講究”還很多呢!

首先發現隕石後,要在隕石旁邊放置帶標尺的5位編號器(第一位數碼是隕石搜尋小組編號,後面4位是隕石的順序編號)。然後對其進行拍照,並記錄編號、經緯度坐標等。一般,新發現的隕石均以撿到者的名字命名,這樣便於日後找到發現者來描述當時發現隕石的具體情形。

林楊挺說,在收集隕石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用手直接接觸隕石,而要將其裝入專用樣品袋中。如果隕石表面沾有冰雪,可用毛刷將其清除干淨,然後再將樣品和編號標簽套入另一樣品袋。隕石樣品還要一直保存在冰點溫度以下,以防其上少量冰雪融化對隕石造成風化。

南極的天空藍得那麼心醉,冰雪白得那麼純粹,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破壞這這一切

我國從第15次南極考察開始,考察隊在中山站已斷斷續續實施了多項基礎設施建設和拆除舊建築任務,包括新生活棟的建設、氣像衛星天線以及其他科研觀測用房的建設,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尤其是為“十五”能力建設項目實施而做的前期准備,這些活動對南極中山站區的影響頗為激烈。剛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我國第21次中山站越冬隊全體隊員承擔了現存中山站上垃圾的清運工作,這是保護好南極環境的需要。

垃圾嚴格分類

在中山站生活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在這裡有十分嚴格的垃圾分類,任何一個放置垃圾桶的地方,都會標明不同桶箱對回收物的要求,並要求隊員在拋放垃圾時嚴格執行。其中,有機廢品中的一部分一般在站區的焚燒爐進行焚燒處理,不宜焚燒的有機廢品、塑料廢品、廢鐵制品以及所有的建築廢料、廢舊車輛、淘汰的電子設備、科研儀器等都要一律運回國內處理。我國的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都建立有污水處理設施,各類污水經過處理後才能流進大海,確保了南極周圍的海洋環境不遭受破壞。

隨身攜帶垃圾袋

我國科考隊員在上站之初就被告之,外出作業除了攜帶好必備的設備儀器外,還要隨身攜帶一個垃圾袋,把各種垃圾,甚至是一口痰都要帶回站區進行垃圾分類後處理。抽煙的科考隊員則要求攜帶專門放置煙灰和煙蒂的瓶子。同時,考察隊還會不定期地組織隊員到野外撿垃圾,這些垃圾一般都是被風從站區吹走的,雖然數量很少,但任何一個在這裡生活的人都不會容忍它的存在。

廚余垃圾不可以投喂動物

在中山站,經常會有一些賊鷗和企鵝過來做客。但對待這些“客人”,用廚余垃圾投喂它們是被明令禁止的。這些從國內帶來的食品,可能攜帶的各種病菌會威脅到它們的健康;另外一個原因是,長期喂食會讓它們喪失覓食的本領,很可能會人為地破壞南極的生態平衡。

節約還是關鍵詞,熱水一周一供

力行節約在南極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可以限制人為制造的垃圾。如吃飯,吃多少盛多少,盛到碗裡後一定要吃完,減少廚余垃圾;節約用水,限制在房間內洗澡的次數,房間內的熱水一周供應一次,其他時間隊員可以去公用洗澡房,減少廢水的產生;節約用電,減少發電機對能源的消耗等等。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