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極去2

作者: 小酒杯

導讀2005年12月18日 滿載我國第22次南極考察隊116名隊員的“雪龍”船,經過一個月、12850多千米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1時15分(北京時間4時15分)在距離南極中山站附近的陸緣冰區停航。此次科學考察的各項工作任務即將全面展開。 今天上午,隊員們就開始從船上往冰上卸貨,然後用雪橇或直升機把這些生活及科考物資運到中山站。全體隊員馬上投入戰鬥。大家先用船上的 ...

2005年12月18日

滿載我國第22次南極考察隊116名隊員的“雪龍”船,經過一個月、12850多千米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1時15分(北京時間4時15分)在距離南極中山站附近的陸緣冰區停航。此次科學考察的各項工作任務即將全面展開。

今天上午,隊員們就開始從船上往冰上卸貨,然後用雪橇或直升機把這些生活及科考物資運到中山站。全體隊員馬上投入戰鬥。大家先用船上的吊車把貨物從船上吊到冰面,然後人拉肩扛送上直升飛機,兩架直升飛機輪流飛向中山站區。整個冰面上一片繁忙的景像。

2005年12月24日

今天上午7時(北京時間10時),在距離中山站4公裡外的出發基地,前來中山站及其附近地區考察的我國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及部分隊員代表,為格羅夫山隊出征送別。第22次南極考察隊領隊魏文良向格羅夫山隊隊長琚宜太博士授旗,政府代表團團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宣布格羅夫山隊出發。懸掛著國旗和第22次考察隊隊旗的三輛雪地車載著11名隊員、100多桶燃油、科考設備以及50多天的食品、生活用品等向茫茫冰蓋駛去,向南極內陸冰蓋發起新的挑戰。

此次格羅夫山隊共有11名隊員組成,是歷次格羅夫山考察人數最多的一次。我國目前在南極有兩個考察站,分別是位於西南極喬治王島的長城站和位於東南極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它們都位於南極大陸的邊緣。今年1月,我國第21次南極考察內陸冰蓋隊首次從陸地登上內陸冰蓋最高點。

2005年12月26日

今天下午5時(北京時間12月26日晚8時),第22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兼首席科學家楊惠根博士主持了南極中山站21~22次隊交接班儀式。21次隊中山站站長葉加平和22次隊中山站站長董利分別在交接班任務書上簽字,並舉行了升國旗儀式。來自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的董利站長代表22次隊18名越冬隊員表示,將繼承21次越冬隊好的經驗,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為黨和國家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南極中山站21~22次越冬隊順利交接,標志著我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的任務圓滿地完成。在這14個月的越冬生活中,第21次中山越冬隊做到了享受南極,快樂越冬。

葉加平:南極是上帝留給自己的一片淨土

老葉說,南極是他生命的故土和心靈的家鄉。他把南極譽為上帝留給自己的一片淨土。有人和他開玩笑說:“你這不是去見上帝了嗎?”老葉認為自己是在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工作,所以他始終感到特別享受。

葉加平熱愛這裡的點點滴滴,並經常寫小詩來記錄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他每天5點鐘左右起床巡視、記錄站區周圍的情況,遇到垃圾就隨手撿回來,並且總是隨身帶上一個小塑料瓶,用來裝他吸過的煙灰。在長達1300多小時、58天的極夜中,老葉強烈地感到自己是多麼渴望太陽再次升起。去年7月18日,當太陽從北方升起的時候,老葉一口氣跑到附近的山上歡迎太陽再次回到他們的身邊。

竇銀科:兒子會叫爸爸了

來自太原理工大學的21次隊越冬隊員竇銀科承擔了我國首次在中山站越冬期間開展的野外考察項目——海冰監測。去年10月份,他隨“雪龍船”開赴南極時,兒子剛有9個月大。出發那天,竇銀科的丈母娘和老婆帶著小兒子來送他,一家人在“雪龍”船前依依分別的鏡頭還上了當天的新聞聯播和網南極專欄的頭條。一年多過去了,竇銀科最害怕的是到家後小兒子認不出他。

22次隊越冬隊員雷瑞波在接竇銀科的班時,給他捎去了兒子兩歲的照片。竇銀科看到寶貝兒子長高了、長胖了,高興的不得了。他把兒子的照片做成了電腦的牆紙,整天摸不夠、也看不夠。昨天晚上,竇銀科接到了老婆從山西老家打來的電話,聽見兒子在電話裡說:“爸爸我想你”,激動的熱淚盈眶。他說,雖然整個冬天在南極的海冰上進行工作吃了不少苦也遭了不少罪,但一想到自己首次收集到了納拉灣冬季海冰大量、完整的5類常規數據,尤其是馬上要見到寶貝兒子就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了。

牛思範:中山站老黃牛

去年7月30日,中山站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溫-45.7攝氏度。當晚,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越冬隊員牛思範在主樓衛生間裡開著蒸汽給管路加溫度過了一夜。因為那裡的下水狀況一直不好,一段管路的凍結,將會使整個站區的下水系統陷入癱瘓,後果不堪設想。

但在第21次隊原定的越冬人員名單中並沒有牛思範。原定越冬的水暖工楊慶照上站後因過度疲勞引發身體極度不適,隊上考慮讓牛思範頂上,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下來。大家後來開玩笑說:我們用“羊”換了“牛”。一年多來,牛思範像老黃牛一樣忠實地履行著他每日3次的水暖巡視工作,每天登記監測數據1200多個,保證了中山站區冬季水暖設備的正常運行。

李鋼:南極入黨

飲食工作是越冬期間最繁重的工作,漫漫極夜,其他隊員工作之余可以躲在被窩裡,但廚師不能,站上要正常開伙就餐。飲食工作是一個眾口難調的工作,廚師做飯不認真、疏怠,大家馬上就能嘗得出來。李鋼以自己優良的技術和為人品質,任勞任怨的工作精神和全心全意為隊員服務的工作態度,贏得了隊員們的一致贊許。在李鋼同志被黨組織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的會議上,老南極、副站長薛振和同志的一番話代表了隊員們的心聲和隊員們共同的認可:“李鋼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廚師,他的技術,他的熱心、真誠、以苦為樂的精神都是最棒的!”

2005年12月28日

對大多數人來講,遠離人群在孤島上生存,哪怕只有幾天這已經是難以想像了。而在南極中山站,我國每年都會有一批人在這個基本與世隔絕的地方工作生活十幾個月。

中山站位於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建於1989年2月,是我國設立在南極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站內可容納60名度夏考察隊員和25名越冬考察隊員。主要開展極區高空大氣物理、冰雪和大地質、測繪、地球化地理學等科學觀測和研究。中山站的房屋建築主要以集裝箱式為主。考察隊員的宿舍有點像國內那些普通賓館的標准間。不同的是這個房間的四壁都采用了保溫材料,再加上每個房間裡都有暖氣,室溫能達到18度。另外在門口的位置,這裡還有一間帶浴室的衛生間,可24小時供應熱水。由於中山站地區缺少信號覆蓋,所以房間裡並沒有電視機、電話,只有幾樣簡單的家具。但值得注意的是房間的窗簾後面還有一層黑色塑料膜,這是因為在中山站長達2個月左右的極晝期間,只有拉上這樣的窗簾遮住光線後,隊員們才可以安然入睡。

站上每天開早中晚三餐,每餐有一葷兩素一湯。在這裡蔬菜和水果是最珍貴的了,每年考察隊員都要有3到4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要靠罐裝蔬菜和水果來均衡營養。在中山站零下45.7度的低溫,足以做到滴水成冰;每秒40米以上的十幾級大風可以毫不猶豫地把人吹起來;1300多個小時的漫漫長夜,這些都是難以想像的。然而比惡劣的自然條件更可怕的是,越冬隊員們還要在這個基本上與世隔絕的地方面對內心的孤獨寂寞。

在中山站主樓前面中山石的旁邊有一個方向標,它的前端牢牢地指向北方——祖國的方向。在方向標下面的許多牌子上標注了中山站到國內一些城市的距離和方向。在其中的一個牌子上記者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山站距離祖國首都北京12553千米。雖然這裡的每一天都顯得格外漫長,但是每年都會有一批人從祖國各地不遠萬裡來到中山站,一棒接一棒接力式地延續著我國的南極事業。

2005年12月31日

2005年的最後一天,中國南極中山站彩旗飄揚,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氣氛。

當天大清早就有幾名隊員主動到廚房幫忙准備豐盛的晚宴。他們還在主樓餐廳掛上了大紅燈籠和彩帶,“享受南極,歡度新年”的標語在餐廳正中顯得格外醒目。當天隊員們用一場別開生面的足球比賽告別2005年的最後一天。比賽結束後,隊員們紛紛來到中山站報房,在這裡大家通過短波向祖國親人們問候新年好。

在雪龍船上擔任著送政府代表團回國任務的第22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專門給中山站和上站隊員發來電報同賀新年。副領隊兼首席科學家楊惠根在中山站歡度新年晚宴上高興地告訴大家12月24日出征的格羅夫山考察隊已順利到達目的地,所有科考活動和後勤保障任務正按計劃或比計劃提前進行。全體考察隊員得到來自祖國各級領導的關懷歡心鼓舞,下定決心再接再厲,安全圓滿完成預定任務,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向各級領導、全國人民彙報。

2006年1月1日

格羅夫山考察隊隊員當地時間1日晚9時(北京時間12時)左右,發現一塊隕石,這是格羅夫山考察隊在此次行動中發現的第一塊隕石。這塊隕石重約2.4克,是考察隊員徐霞興在一號營地附近約1公裡處發現的。

由於營地1日一直在下雪,再加上5級左右的風,能見度比較低,考察隊員下午進行了短暫的工作後,又撤回到一號營地。目前,人員和車輛情況均正常。琚宜太說,2日,考察隊將分成兩組,一組繼續尋找隕石,一組將進行遙感地面角反射器等的調試安裝工作。

此次格羅夫山考察是我國南極考察隊對格羅夫山進行的第四次綜合性考察。在前三次考察中,考察隊員共發現4480塊隕石。目前,我國的隕石擁有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於世界第三。

2006年1月2日

我國南極中山站鴛鴦群島卸貨碼頭項目——俄羅斯油庫至鴛鴦群島之間的海堤道路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已於北京時間今晚10時全線貫通。

由於受中山站所處地理位置和站區冰情等因素影響,卸貨是歷次考察隊遇到的困難問題,因此,此次南極考察開始利用3次度夏時間在中山站建成第二個卸貨點,即中山站鴛鴦群島卸貨碼頭。

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該項目負責人孫雲龍向我介紹,今年度夏期間將完成從俄羅斯油庫至鴛鴦群島之間的基本跨海道路的修築任務;第二個度夏期間將完成跨海道路的加固,並平整場地;第三個度夏期間完成簡易碼頭的建立工作,並擇時建立正規、條件較完善的卸貨碼頭。今天中山站鴛鴦群島卸貨碼頭跨海道路全線貫通還只是完成跨海道路的修築任務的第一階段。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