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羅夫山考察隊圓滿完成計劃任務,起程返回中山站
進入2月,南極中山站地區的天氣情況與1月相比,逐漸變得惡劣起來。不但氣溫下降的比較厲害,大風和大雪天氣逐漸增多,而且白天慢慢變短,黑夜開始逐漸增長,基本不具備野外作業的條件。但是,滿載祖國和人民希望的中國南極內陸考察格羅夫山隊於北京時間2月10日在東南極內陸冰蓋格羅夫山地區安全、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開始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的征程。格羅夫山隊11名隊員在站區進行簡單的休整後將陸續登上“雪龍”船,等候其他隊員上船後一同返回祖國。
圖片2:2006年2月18日,中山站度夏隊員在出發基地迎回了格羅夫山隊11名勇士。
2月10日,格羅夫山隊在10號營地又一次遭遇白化天氣,氣溫達到零下26℃,風力10級。盡管如此他們還抓緊返回前的一切時間,按計劃開展了地質、冰蓋進退和測繪等考察工作。中山站氣像專家,中國氣像科學研究院的史錄俊告訴我,白化天氣又名乳白天空,是極地的一種天氣現像,也是南極洲的自然奇觀之一。它是由極地的低溫與冷空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當陽光射到鏡面似的冰層上時,會立即反射到低空的雲層。低空雲層中無數細小的雪粒又像千萬個小鏡子將光線散射開來,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層上。如此來回反射的結果,產生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乳白色光線,形成白蒙蒙霧漫漫的乳白天空。這時,天地之間渾然一片,人和車輛、飛機仿佛融入濃稠的乳白色牛奶裡,一切景物都看不見,方向難以判別。人的視線會產生錯覺,分不清近景和遠景,也分不清景物的大小,嚴重時還能使人頭昏目眩,甚至失去知覺而喪命。1971年,一名駕駛LC-130大力神飛機的美國人,在距離特雷阿德利埃200千米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失去聯系,至今下落不明,可見這種天氣現像的可怕。
圖片3:進入2月南極中山站地區天氣明顯轉壞,整個南極大陸將迎來漫長的極夜。
第22次考察隊歡度元宵佳節
2006年2月12日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南極中山站上度夏考察項目和垃圾清運工作一如往常地緊張進行,並沒有因為節日的原因而放慢了腳步。
在中山站廚房裡,四名記者一大早就忙活起來。由於度夏期間,站上吃飯的人很多,一個大廚根本忙不過來,考察隊便按慣例安排幫廚值日,我正趕上正月十五幫廚,雖然活比平常多了很多,但一個個都忙得不亦樂乎。
其實幾天前大廚老趙就開始盤算元宵節的大餐了。當日早上,雞腿、魷魚、雞蛋、花生米、黃花魚、青椒、芹菜和元宵等被一樣樣從冷庫中拿了出來。我們幾個記者有的洗菜,有的切肉,忙活了一整天。快到了接近晚飯的時候,一些提前收工的隊員也加入了幫廚的隊伍,廚房頓時熱鬧起來。我首次掌勺炸了雞腿、小黃魚和花生米,令所有隊員刮目相看。晚飯時,這三個菜很受歡迎,被吃得精光。最後,每人一碗熱呼呼的湯圓牽動了考察隊員思鄉的情節,大家用一曲曲動聽的歌聲和一杯杯美酒互致問候。
與此同時,在中山站附近停靠的“雪龍”船上的隊員們還聚在一起包餃子歡度元宵佳節。格羅夫山隊也在距離中山站350千米的折返點上扎營、煮飯過節,此時他們正以每天行進60千米的速度返回中山站,並在沿途開展測繪等工作。
圖片4:格羅夫山隊順利返回中山站後,隊員林楊挺取下被風雪吹得僅剩一半的隊旗,作為永久的珍藏。
南極中山站重力固體潮觀測重新啟動
來自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考察隊員鄭少懷重新啟動了因故停止了6年的南極中山站重力固體潮觀測項目。一些相關數據的采集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著。
固體潮是地球對日月引力作用的響應,因此在地球重力固體潮的觀測資料中包含了與地球各圈層物理結構和動力學性質有關的豐富信息,該項研究已成為了解地球內部結構、描述地球動力學過程、解釋地表運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於地球重力固體潮的幅值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小,因此,南北極成為研究重力固體非潮汐變化的最佳場所。
鄭少懷向我介紹,南北極的大部分區域被冰雪覆蓋,可以利用負荷潮理論,研究極地冰雪負荷對該地區重力場變化的影響。在兩極地區,大氣、溫度變化非常顯著,觀測得到的重力潮汐資料和氣壓、溫度觀測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可以確定極地的大氣重力信號。同時,通過根據不同海潮模型計算的海潮負荷對觀測結果進行改正,探討海潮負荷和極地固體潮的耦合機制對於地球物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美國、日本等國家一直在南極地區進行重力固體潮的連續觀測與研究工作。我國在南極地區進行重力場和固體潮的觀測與研究始於1985年南極長城站。從1990年到2000年,科考隊員在南極中山站利用一台重力儀進行了長期觀測,取得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觀測資料,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達爾克冰川滑動距離基本確定,一年之中向大海挺進60米
2006年2月13日,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科考隊員劉雷保完成了南極拉斯曼丘陵區域內達爾克冰川動力學監測項目,初步確定該冰川一年來向大海滑動了60米。
南極冰蓋的末端每年都要崩解並向海中滑動,入海之前的冰蓋崩解部分就是南極冰川,位於拉斯曼丘陵附近的達爾克冰川因為滑動過程中經過達爾克島而得名。該冰川是拉斯曼丘陵區域較為重要的溢出冰川之一,對中山站站前水域的冰山分布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利用中山站靠近達爾克冰川的地域優勢,開展長期的動力學監測,從微觀角度看,可以評估出該冰川的崩解以及其向海中排放冰山的速度,從而為“雪龍”船在本區域的作業安全提供科學的依據。從宏觀角度看,這項監測對認識在氣候變暖的全球背景下,東南極冰蓋小流域冰川變化,以及物質平衡與海平面變化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對於達爾克冰川冰裂隙,前人開展工作較少,幾乎沒有資料積累。在我國第21次南極考察期間,劉雷寶曾經在直升機上向冰川表面投放了6個點標,並用GPS確定了點標方位的原始數據。今年,劉雷寶再下南極,用全站儀重新確定了點標的位置,通過對兩年來所得數據進行對比得知,一年來,達爾克冰川向海中滑動了大約60米。劉雷寶告訴我,回國後,他將參考現有數據,並通過衛星遙感和冰雷達等探測手段測出達爾克冰川的厚度,從而推算出冰川崩解入海形成的冰山體積和數量
我國將對南極磷蝦資源進行商業開發
圖片1:2006年1月16日,南極考察大洋隊捕上第一網磷蝦。
在我國第22次南極考察普裡茲灣大洋調查中,“南極磷蝦資源聲學評估”和“南極磷蝦商業性開發預研究”兩個項目的實施引起國內外極大關注。這兩個項目是我國首次開展的關於南極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考察項目,有望帶動我國水產品冷藏、保鮮、綜合加工利用及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從根本上轉變南極科學研究內容與社會經濟效益脫節的現狀。
早期,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南極磷蝦資源主要是因為他們看上了磷蝦作為南大洋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具有指示南大洋全球變化的科學意義。我國最早發現了磷蝦眼徑和體長的關系,發明了航渡過程中磷蝦的高速采集器等研究手段,為獨創性地開展磷蝦生物學研究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近幾年來,科學家已經認定南極磷蝦是全球可捕海洋生物資源中蘊藏量最為豐富的一種,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巨大的潛在藥用價值和工業用途,是人類巨大的後備蛋白庫和重要的後備資源。五年來,世界範圍南極磷蝦年捕撈產量基本在10~12萬噸,尚不足其管理性捕撈產量62萬噸的1/5,存在很大的商業性開發和利用空間。我國不失時機地在第22次南極考察活動中開展了南極磷蝦資源商業性開發研究,極大地爭取和維護了我國在南極的海洋權益。另一方面,南極磷蝦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長期困擾我國大型拖網加工船後備漁場缺乏問題的途徑之一,可以促進我國大洋性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考察隊員黃洪亮是這個項目的現場執行人,他告訴我,目前國內多家大型拖網生產企業已對南極磷蝦開發利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迫切需要了解南極磷蝦的資源狀況、漁場範圍、漁場環境和適宜的漁具漁法等基礎資料。
自上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率先赴南極試捕磷蝦。隨後,日本、波蘭、德國、智利等國家也相繼開展了南極磷蝦的開發利用研究,到上世紀70年代初已形成小規模商業捕撈,其產量逐年上升,1982年達到歷史最高產量52.8萬噸。從磷蝦年產量變化可以看出,磷蝦商業性開發頂盛時期出現在前蘇聯解體前,前蘇聯是開發南極磷蝦的最大生產國家,磷蝦產量占總產量的80%強。日本則是繼前蘇聯後南極磷蝦第2大生產國家,占磷蝦總產量的20%弱,自1986年至今始終保持著6萬~8萬噸穩定的年產量,占世界磷蝦年產量的80%以上。至今為止,從事南極磷蝦生產的國家已有智利、德國、日本、拉托維亞、韓國、巴拿馬、波蘭、前蘇聯、俄羅斯、南非、烏克蘭、英國、烏拉圭和美國等,磷蝦總的漁獲量已超過600萬噸,而其中的90%以上來自於大西洋西側海域。
在迎接海洋新時代到來的時刻,國內外海洋生物資源,尤其是傳統海洋生物資源日趨衰退或已嚴重衰退,全世界都關注著海洋生物資源能夠向人類提供多少生物資源和藥物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0年全世界人類對水產品需求量每年將短缺1000~4000萬噸。如果人均消費水產品為35.9千克,則16億人口需要5740萬噸,需要比2003年增產1000多萬噸;2030年人均消費增加到41千了,則需要6720萬噸,需要增產2020萬噸。這無疑給全球可捕海洋生物資源中蘊藏量最為豐富的南極磷蝦開發利用帶來很好的機遇。
圖片5:考察隊員用來捕磷蝦的網具
國際上的磷蝦產品主要有磷蝦仁、磷蝦糕、磷蝦醬、磷蝦罐頭、濃縮磷蝦蛋白、磷蝦干、油炸磷蝦、磷蝦粉和磷蝦快餐品等。但由於磷蝦體內含有活性很強的消化酶,這些酶在磷蝦死後會立即將身體組織分解,因此,在磷蝦捕獲後必須立即在拖網船上進行加工。南極磷蝦體內的這些生物活性物質還具有紫外屏蔽特性,隨著臭氧空洞的不斷擴大,其作為防曬護膚品的原材料具有很高的潛在價值。
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南極磷蝦的資源分布情況和漁場環境。現在已經可以認定,在南極地區存在大量的磷蝦資源,並且分布在50米深以上的水域,漁場環境很好,適宜進行規模化捕撈生產。目前我國已有12艘大型拖網加工船在東南太平洋從事智利竹莢魚的生產,離南極磷蝦生產漁場不足20個緯度,絕大多數船舶均能適應南極磷蝦的生產要求。而且我國已將開發利用南極磷蝦資源納入新世紀漁業發展十大重點之一,中國南極磷蝦資源大規模商業性開發利用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