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國第22次南極科考隊部分隊員分乘兩架飛龍直升機登上了南極最大的冰架——埃莫裡冰架,五星紅旗又一次在南極內陸上空飄揚。12月21日當天,科考隊還飛臨了戴維斯站附近的企鵝島和印度科學家新圈占的未來科考站。從而准備全面分析情況後為建立我國第三座南極考察站選址。
飛臨南極最大冰架,五星紅旗插上600米厚冰面
埃莫裡冰架是南極面積第三大的大陸冰架,這裡是一片面積達7萬平方千米、覆蓋在大陸和海面上、最厚處達到600米的萬年冰層。12月21日下午,22次中國南極科考隊部分隊員乘直升飛機抵達南緯69°,東經74°位置的埃莫裡冰架核心區域。並在此展開五星紅旗,將國旗插上600米厚的冰面。
在廣闊的冰架上, 放眼所及是一片銀白,這裡沒有南極大陸常見的雪山,也沒有攙雜著藍色的冰海,只有平整的冰面和萬年不變的狂風。登上冰架時,呼嘯的狂風甚至將電視台記者攜帶的攝像機三腳架吹出幾十米遠。隨隊前來的科考隊員,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潘增第教授告訴記者,埃莫裡冰架上的風力一般都在每秒20米左右,大風掀翻幾噸重的重物是很輕松的事,因此冰架上根本存留不住積雪和冰山,這是連各國南極考察人員都很少涉足的區域。
但就在這樣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中國南極科考17次、19次隊先後深入埃莫裡冰架,在狂風呼嘯的冰架上成功打鑽600多米,提取冰架下的海水信息,從而分析冰架融化的速度,並推斷其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潘教授自豪地說,目前我國對埃莫裡冰架的研究已經走在了全球的最前列。
現在的臨時避難所,未來的南極科考站
離開埃莫裡冰架後,考察隊的直升飛機繼續向西南飛行,在被冰雪包圍的一片丘陵上,兩架飛機先後降落。記者注意到,光禿禿的山坡上只有一座鮮紅色的蠶繭般的建築。該建築大約只有20平米大小,一人多高,四周被鋼纜固定在山體上。“蠶繭”的門緊鎖著,記者走上山坡細看時發現,其中存放著睡袋、飲用水和壓縮干糧。熟識南極各種設施和器材的老隊員告訴記者,這個“蠶繭”其實是南極常見的臨時避難所,專供深入內陸遇到突發情況的各國科考隊員使用。不過這個建築並非普通的臨時避難所,而是印度南極科考隊在此設立的落腳點,以此標志該土地已被“圈占”,准備用於建設新的南極科考站。
據了解,“蠶繭”所在位置距離中山站約100千米距離,在中山站方圓100多千米的範圍內,共分布著澳大利亞的戴維斯站、勞基地、俄羅斯的進步站和印度新站等5座各國科考站。
中國南極第三站將在十一五期間建成
21日下午,考察隊還飛臨考察了企鵝島和澳大利亞建在冰蓋上的固定翼飛機場。一天內飛抵南極內陸多個地區進行勘測考察,這在我國南極科考歷史上並不多見。據悉,大密度的內陸航測主要是為了讓代表團成員直觀了解南極地理情況,為規劃未來我國第三處南極考察站的選址做前期准備。21日抵達的幾個地點都是備選位置。據悉,未來的科考站可能是小規模的臨時度夏站,從南極內陸考察戰略規劃和權益的長遠角度考慮,為保證Dome-A(冰穹A)計劃的順利實施和隊員安全救援,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新站是勢在必行的。新的度夏站不僅可以作為Dome-A航空支援的中繼加油站或者中轉基地,也是格羅夫山將來經常性夏季考察的野外基地。更重要的是,內陸度夏基地的存在本身就代表著我國在國際南極事務上的重要發言權,具有重要的維護國家權益意義。
在距離中山站直線距離不到100公裡的冰架附近,坐落著一座由6片礁岩組成的小小群島,這裡是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最大的帝企鵝聚居地,被各國南極考察者們稱為“企鵝島”。
最龐大的南極“土著”
如果說袋鼠是澳洲的像征,獅子是非洲的像征,白熊是北極的像征,那麼南極的像征自然是走路搖搖擺擺的企鵝了。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企鵝是只能生活在南極風雪中的一種動物。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企鵝的數量並不稀少,它的分布範圍也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企鵝的適應能力很強,種群種類不下18種,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南部海岸,甚至靠近赤道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都有企鵝分布。智利轄下的火地島地區甚至有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企鵝,它們像土撥鼠一樣挖洞為穴。由於草原上凶猛動物較多,這種企鵝的性情也不像生活在南極的企鵝那樣溫馴,而是變得比較凶猛。南極圈內的企鵝有帝企鵝、金圖企鵝、王企鵝、阿德利企鵝4種。只不過這些地方的企鵝長得都比較矮小,比起帝企鵝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體形最大的帝企鵝身高1.2米,體重有40~50千克,幾乎遍布南極周圍的海岸帶區。帝企鵝是喜歡群居的動物,多的時候一群可達10萬只以上。2005年風靡世界的電影《帝企鵝日記》就是法國南極科考隊員連續多年跟蹤帝企鵝生活所拍攝出的記錄片。
3萬多只帝企鵝幼雛聚居的“幼兒園”
企鵝島上生存的全部是南極塊頭最大的“土著居民”——帝企鵝,位於中山站和澳大利亞的戴維斯站之間,靠近埃莫裡冰架,是一處背靠大陸,面臨冰海的陸連島。乘座直升機在企鵝島上空盤旋時,你能見到地面上分布著大片大片密集的小黑點就是帝企鵝。這裡常年聚集著10多萬只帝企鵝,它們密密麻麻地排列站立,幾乎沒有立錐之地。目前,大多數成年帝企鵝不在島上,留下的大多數是幼雛,但小家伙們的數量也達到了3萬只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企鵝幼兒園。
企鵝島的面積並不大,不到3平方千米。島上大多數地區被冰雪覆蓋著。小帝企鵝們就成堆地聚集在一起,每個小群落數量都在100只以上,大的群落數量可以達到五六百只。一群小企鵝中有2~3只成年帝企鵝作為“看護”。小家伙們不像他們的父母,有著黝黑發亮的脊背和白得耀眼的肚皮,它們的全身長滿了灰白色的絨毛,但嘴是純黑色的,它們的個頭也能達到1.2米左右,顯得很憨厚。見到人湊近時,小企鵝並不畏懼,而是一起歪著腦袋打量你,樣子分外可愛。但當你繼續靠近時,負責照顧小企鵝的幼兒園“阿姨”開始警惕起來,它們探起頭張開翅膀向你發出警告的叫聲,並掩護著小企鵝們紛紛後退。
外出上百千米為孩子捕食
大群的成年帝企鵝到哪裡去了呢?成年的帝企鵝們是到100多千米外的遠海中為自己的孩子捕食去了。帝企鵝在每年的三四月間尋找配偶,5~6月間交尾並產卵,這個時期雌企鵝不進食,產下蛋後體重減少20%左右,而且僅僅生一枚蛋。產下蛋以後,孵蛋的任務交給雄企鵝,雌企鵝則跑到海邊覓食。直到7月中旬或8月初小企鵝才孵出。在長達兩個多月的禁食期間,雄企鵝一動不動地將蛋置於腳蹼,貼在腹下,體重要減少35%~45%,而且是在最嚴寒的冬天。在高等生物界,似乎很難找到像企鵝這樣選擇如此艱苦的環境條件繁殖後代的動物了。目前這個季節不到1歲的小帝企鵝還沒有覓食能力,而海水仍被冰面封凍,可以捕食的地點遠在100多千米外,它們的父母只好跋山涉水外出捕獵,並用嘴巴盛放獵物帶給自己的孩子。
有趣的是,雖然小帝企鵝的數量有幾萬只,但長途跋涉捕獵歸來的大企鵝卻能在幾萬只幼雛中准確地找到自己的親生子並進行喂食。在哺育後代這一點上,外表憨厚的帝企鵝作的有點自私,它們只負責自己親生子女的喂食,對於其他小企鵝,即使餓死也不會喂給它們一口吃的。這是企鵝種群自我淘汰、不斷進化的一種措施。
美麗的天堂同樣有生存競爭
雖然企鵝島是個美麗的“企鵝天堂”,但在這個企鵝世代繁衍的樂土上,帝企鵝的生活也並不輕松。小島之間的冰縫裡,海豹不時從寒冷的冰水中鬼鬼祟祟地鑽出來;天空中飛翔的賊鷗時不時俯衝下來。在企鵝島上,不時能看到企鵝的殘骸,可憐的企鵝內髒和肌肉早已叼空,只剩下羽毛和骨架,這是賊鷗所為。尤其是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小企鵝更容易慘遭毒手。還有部分小企鵝是因為無人喂食而活活餓死的。
在企鵝島上,把隨身攜帶的食物喂給飢餓的小帝企鵝是被嚴格禁止的,甚至人們要和它們之間保持有10米的距離,以不驚擾它們的正常生活。這作為南極地區一項鐵的法則寫進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事實上,上世紀以來對企鵝危害最大的不是它們的天敵海豹,而是人類。聯合國的一份極地科學報告曾指出,到1996年以前,每年有15萬只企鵝在馬闊裡群島被熬煮以提取油脂,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25年。
特寫
在我國第22次南極考察領隊魏文良的家鄉——遼寧省瓦房店市復洲灣鎮,那裡坐落著全國惟一一所以“極地”命名的希望小學。出征前,極地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把一條簽有全體少先隊員名字的紅領巾送給考察隊。為回應孩子們的真情,抵達南極大陸後,領隊魏文良專門在家鄉送來的紅領巾上簽名留念,並親筆為孩子們寫下回信,激勵他們努力學習,早日實現南極夢想。
滿載真情的紅領巾來到南極
坐落於瓦房店市復洲灣鎮的極地希望小學落成於2002年。這是由大連老虎灘極地海洋動物館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共同出資並籌劃建設的,國內惟一一所以“極地”命名的希望小學。校舍內到處懸掛著極地風光的照片,學校主樓大廳的光榮牆上,一張大連走出的極地英雄——魏文良為小學奠基儀式剪彩的巨幅照片顯得分外醒目。極地小學的校長說,魏書記對家鄉的孩子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孩子們也對這位幫助他們建立校舍、提供上學機會的“魏爺爺”感到非常親切。魏書記激動地表示,極地考察結束後,一定要抽時間回家鄉看看,把南極發生的有趣的事、感人的事一一講給孩子們聽。
領隊親筆回信,字字包含真情
在送紅領巾時,極地希望小學的孩子們還給考察隊寫了一封信。孩子們在信中說,極地是他們夢想中的境界,是激發孩子們揚帆遠航的動力。孩子們真心地祝願科考隊員能夠在萬裡遠航的行程中一路平安。筆調雖然稚嫩,但卻凝聚著同學們對中國南極考察事業的深情關注。看著家鄉少先隊員寫來的祝福信件,魏書記感動地表示:“我們能從中聆聽到孩子們立足祖國,胸懷世界,熱愛科學,向往未來的聲音。”他還把這封信刊登在22次科考隊的隊報《雪龍之聲》上,讓孩子們的童心感染每一位科考隊員。有些隊員甚至小心翼翼地把這封信的內容從報紙上剪裁下來,說是要帶回去給自己的孩子看,讓他們受一點啟發和教育。
為了答謝孩子們的祝福,領隊魏書記還親筆給極地希望小學寫下了回信,回信中說:
瓦房店市極地希望小學的同學們:
你們好!來信已經收到,對你們從萬裡之外的家鄉送來的祝福,我謹代表中國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表示由衷的感謝。
在你們收到這封信件的時候,2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已經成功登上了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進駐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各項科學考察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進行之中。南極科考事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國家事業,更是一項我們正在從事、你們即將從事的重要科學工作。2002年年底,極地希望小學在我的家鄉——瓦房店市復洲灣鎮拔地而起,之所以以“極地”來命名這所小學,是希望同學們能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作為未來探索極地奧秘、傳播極地文化、宏揚極地精神的預備軍,能夠早日投身到光榮的極地科考工作中去。只要刻苦學習,你們到南極去的夢想其實並不遙遠,中國人在南極的事業必定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寒假即將到來,在2006年這個全新的年頭裡,希望我們能共同進步、走向成功,祝同學們新春快樂、學業有成!希望在結束科考返回祖國時,我能有機會重返家鄉,和同學們歡聚一堂,分享成功的喜悅!
還有眾多校旗和紅領巾登上冰雪大陸
除了大連的極地希望小學外,第22次中國南極考察隊的壯舉,還牽動著國內其他地方孩子們純真的心。考察隊出發之前,應北京東城區丁香小學師生之邀,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有關領導還參加了該校的南極主題日活動。據介紹,丁香小學是北京的一所知名小學,有近千名學生。教育學生崇尚科學,熱愛自然,勇於探索,一直是這個學校的優良傳統。
在這個主題活動日上,每個班級選派一名代表對考察隊員說出一句心裡的話,並在隊旗上寫上祝福的話語。孩子們有的說:“哈羅,南極小企鵝。”有的說:“長大了我也要去南極。”還有的說:“願南極成為淨化人類心靈的港灣”、“為了五星紅旗在南極飄揚,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要一起努力”……
雪龍船啟航前,上海金山小學的學生代表還將60多封學生們寫的信親手交給了極地辦領導。孩子們熱忱地希望能夠和隊員們通信,更直接地與隊員們交流。60封信如同60顆期盼的心,漂洋過海來到了南極。這些信件都被保存在領隊助理孫雲龍那裡。為感謝孩子們,全體科考隊員在金山小學的校服上簽名,並將該校的校旗帶上了南極大陸,讓代表未來南極考察“預備軍”的旗幟在南極上空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