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淅淅瀝瀝的細雨把青島帶入了初冬,雨後的早晨空氣中多了些許微寒。在寒風中登山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今天選擇了在綿雨、寒風中與嶗山約會,或許在這個時候才能更好的聽聆大山的呼吸和心跳,也更能感受這緣自山水之間的靈秀。 踏入太和山,暮秋的草木香氣襲人,山裡竟然掛滿了薄霧。群峰聳峙,群山環抱一泊碧水,霸王台在水雲間若隱若現。傳說這霸王台是楚霸王項羽與韓信交戰的營地。霸王台前矗立的一座山峰名“霸王別姬”,山峰由兩片山石構成,楚霸王與虞姬兩情依依,難舍難分。據推算,這處霸王台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現代考古學家已從霸王台出土了眾多商代的兵器、石器、陶簋等文物。雖然命名與史實相去甚遠,但如此演義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沿“霸王別姬”峰石階上行,山間霧氣蒙蒙,工作的煩躁被這雲霧濕潤了,倒也感覺不到了。嶗山自古就被喻為“海上仙山”,各種神話傳說更使嶗山神秘莫測。雖說自己並無什麼仙風道骨,但踏著這薄霧登山,倒似乎真要展開一番尋仙之旅。
走過一段平緩的山路,山勢突得陡峭起來,登山開始淪為爬山了,此時得出結論,在這種環境中,進化後的直立行走不如使用祖先遺留的爬行。青峰挺拔,山路陡峭,沿山上行要山藤、樹枝之類輔助,登山竟如此之難。看來神仙並不喜歡凡人打擾,其居所總在雲海峭壁之間,神仙在群峰間飄曵自如,山高路險並會給其交通問題造成影響。
進入石門山,山裡的霧氣更加濃重了。周遭山峰雲霧繚繞,山頂巨石倒似神仙般神出鬼沒,時隱時現,與我們捉起迷藏。腳下的路已不能稱之為路了,被落葉覆蓋的山體,已難分辨出路的坐標,一側石壁如削,一側澗深林密,只得跟隨登山隊伍小心前進。此時的呼吸也已開始吞雲吐霧,正積極得溶入這神話仙境。險要路段大家想互攙扶,沿著陡峭的山階石路,我們上升到了海拔400多米,石門山的主峰海拔570米,勝利在望了。
綿綿的雲霧多情地簇擁著山峰,總是不忍離去。山路險峻絲毫沒有影響大家欣賞美景,驢友們熱情高漲,相機快門在不斷得捕捉著美麗瞬間,或許在這山林之間捕捉到了神仙的影子。腳底樹葉綿軟無聲,仿佛是仙家的迎賓地毯,仙居不遠了。
轉過幾個山頭,我們開始向眼前峭立的山頭進發。沿路山勢如刀削斧劈,雙腳有些吃力了。爬山就要一鼓作氣,艱難得爬上一個小崖頭,見山上巨石飄搖。巨石下方有一個洞口,僅容一人通過,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穿過巨石,眼前豁然開朗,幾處峭峰劍指蒼穹,密林中依稀見得石門峰了。繞過一處廢墟,到達了峰頂。

置身這山頂之上,那山高人為峰的感覺油生。石門山奇峰羅列,青山雲海皆在腳下。霧石纏繞,雲深不知身居何處。難怪我們這麼執著,只為賞得這傾國傾城的美貌。在山風中佇立,頓感胸懷坦蕩,才真正地讀懂了這山水,只想把自己與這山水相融。這一脈青山,一汪柔情,還有山風中的我。

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分為4個支脈。山區東部為巨峰支脈,海拔1132.7米;三標山支脈為白沙河以北的諸山,位於山區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門山支脈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張村以北的諸山,主峰為石門山,位於山區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脈位於山區西南部,海拔398.3米。嶗山之余脈,北至即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延伸到青島市區,還有科學家推斷,平度的大澤山也是嶗山的余脈。
下山途中走到一片竹林,這裡便是石門庵的遺址了。竹,是富貴吉祥的像征,在竹林中穿行自然是酣暢淋漓。不是麼?那繁茂吉祥的翠竹,不正在歡迎我們平安歸來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