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是三顧桂林,而且這次還是冬季的枯水期,不過還是有些感受的。何況,我頗可以借此機會回顧以下前兩次的桂林之行。 數十年前,第一次去桂林(也是我人生中第3次坐飛機)。是公司組織的長途遠行,又值水豐山綠的夏季,我可是用盡全身心來享受自然了。印像中最深的有兩個:陽朔和桂林之間的漓江游船,微雨迷蒙,山水如畫卷,船行悠悠.....還有就是龍勝的龍脊梯田,6小時車行顛簸的山路後,待看到漫山的梯田,巨大的綠色和優雅的梯田線條,又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 兩年前,出差順道在桂林市內。秋冬的桂林,山枯水干,像鼻山無精打采,市內的一次短途游船,二三十分鐘草草打發。一行人索性就在一條步行街上買點土特產,再找家茶坊坐下,喝茶打牌。 這次去桂林,也是公司的“二合一”活動:年會加旅游。 又是枯水期。而且,據說今冬降水量少得創了十幾年來的新低,已經引來央視的節目報道。陽朔西街走到盡頭,本該是浩浩漓江之處,迎面卻是平緩寬闊的河床裡急急地淌著一條不超過20米寬的淺淺細流,河床的大部分成了石灘。大家在江邊扔石頭、打水漂為樂。事後隱感不安:我們在用石頭去“填”那本已細小的江水。如果環境繼續惡化,如果真有一日,冬季的漓江斷流....那真是人類的悲哀。 桂林市內,倒是旅游開發地卓見成效。28億元,不菲的投資硬是砸出了“兩江四湖”游船沿途的美景。夜游的終點,按照清明上河圖打造了一片的精致的樓台橋梁,遠遠看去是漂亮的片段復原;但到近看,是片無人居住的空房,哪裡有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意境。 銀子岩。又一個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本覺得自己已經看夠了溶洞,這次發現銀子岩還是值得一看的。讓我有新鮮感的不是那些長得像這個像那個的鐘乳石,而是“倒影”。洞內有幾處特別高的地方,高是很高,但看多幾眼也不覺得什麼。而奇特的事在於,有幾處水池,平靜不帶一絲漣漪的水面上,能倒映出山洞之頂,而那倒影給人的視覺感受竟是極深的深淵,走近水池邊的欄杆,感覺如臨深淵。待導游的手電往水面上垂直一照,,“深淵”形像淡去,那不過是50釐米深的淺淺池水而已。倒影竟然給人如此逼真的視覺形像,如此能“愚弄”人的感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最後要記一筆的是陽朔的“印像.劉三姐”,是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一如張藝謀的很多其他作品,這是個褒貶不一的東西。有人說“張藝謀導演,一堆人在水上跳舞,我們吹著冷風”....而我個人,相當喜歡。演出開始前,我讀了精美的小冊子,了解了它要展開的幾個色彩主題、要表達的意境,這對我欣賞整個演出非常有幫助。舞台和背景和設計,場面恢弘,又很有創意。群山被打上幽然的燈光成為夢幻般的背景,水面被浮沉的碼頭和穿行的船只打造成巨大而變幻多端的舞台。色彩的鋪陳和渲染,是老謀子的看家本領,所以視覺衝擊力非常出色。再加上音效的配合、歌舞的意境,又加露天的場地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我最喜歡的是銀色主題的那一幕:暗沉沉的背景上,看不見那數百個表演者,但他們的形態動作都通過身上的銀色燈飾來表現;曲折的隊形上,晶瑩剔透、銀光熠熠、形影靈動,伴著悠悠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