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想去塘棲看看,那個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小鎮。
塘棲曾經被人們視為江南十大小鎮之首,是杭州的北大門,運河碼頭水陸交通的樞紐,雲集了徽、杭、滬、甬四地的豪商富賈,甚至各代朝廷多次在這裡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七月的時候讀過劉源春的《夢裡水鄉》,便決定了要去看看。
去的那天是冬至,且是周末,不巧趕上了掃墓的高峰期。從K307的杭坡站下了之後就尋找532路,因為附近在修路,532路改道,需從下車的地方靠右走,走到那條路的背後去等車。上車後人特別多,整個公車基本上都被掃墓的人擠爆了。天下著小雨,也算是天時地利吧,幸好在下站的公墓很多人都下了,車空了很多,尋了個座位,昏昏沉沉地坐到終點。
到塘棲差不多快10點了。蒙蒙細雨還在下,撐起傘,慢慢邊走邊看。《夢裡水鄉》書後簡單附了地圖,否則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走。找到下車的地方,便決定先去運河邊。因為是簡易地圖,很多路都沒有標出來,加上是陰雨天,我連東南西北都認不出,只能靠路標和直覺走。
沿廣濟路一直北行,盡頭就是廣濟橋。橋前有石碑,記載著廣濟橋的歷史價值。廣濟橋乃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橋,歷朝歷代多次被毀重建,現在我所看到的廣濟橋乃是明朝重建清康熙年間修建的。廣濟橋全長83米,高13米,上下共有160級台階,之所以要造這麼高大就是因為運河上經常要行官船,船隊浩蕩,桅杆林立,橋低矮就過不去。等上廣濟橋,面對著古運河蜿蜒流淌,心中充滿了對歷史的敬佩。一千多年來,人事的變遷早就出乎人類的意料,而這座古橋,不知道犧牲了多少人的一生才得以保存至今。而眼前的大運河又是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才有今天的局面?雖然如此,它畢竟還是造福了後世千萬的民眾。
塘棲以廣濟橋為界,橋北是古鎮,橋南是新鎮,單是看建築的不同就可以明了。新鎮的建築都是後來新建的,明顯是現代的建築風格,而古鎮上的房屋歷經了風雨飄搖,顯得破舊不堪,但正是這樣的破舊才有著最直接的歷史價值。下了橋往西走不遠,有條弄堂叫油車弄,弄口有銘牌標明。弄很小,且越是往裡走越窄,起初我是打著傘進去的,到中間的時候,傘就被卡在弄裡了,只好收傘繼續走。這讓我想起了西塘的石皮弄,有異曲同工之妙。弄並不深,但蜿蜒曲折,弄裡也有人家,別有一番韻味。
從廣濟橋回到新鎮,沿市新街一直往南走,過八字橋就可以看到河廊了。有句古話說:“跑過三十六碼頭,難見塘棲廊檐頭。”可見過去塘棲的河廊是很有名的。現在八字橋南邊還保留著一段,我所見到的也就是這一段。沒有人去修建它,歷史的滄桑真實地刻畫在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上,就是那些個河廊下開著的小店,也似乎古老得讓人不敢觸摸。河廊下穿梭的人群,有衣著入時的女子,有身穿制服的學生,也有蹣跚的老人,滿載著歷史的背包,凝固的古老歷史和流淌的時代潮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卻也是那樣的和諧,新生代的驕兒與舊時代的老者同時生活在這裡這個年代。
午飯隨便找了家小飯店解決。說來比較奇怪,新鎮上商店磷立櫛比,但是吃飯的地方卻不多,我在新鎮上兜了一圈,什麼服裝店啊牙科診所啊電器店啊都很多,隔一段路就有,就是沒幾家吃飯的地兒。隨便炒了一菜一湯,可以感受到塘棲吃飯的講究,菜裡面料很多,基本上都是三種以上,那個據說是三鮮湯的湯其實裡面不止三鮮,除了蝦、魚,還有豬肚、肉圓、魚圓什麼的,這裡的肉圓倒是和別處的不同,說不上的味道。吃過飯就准備打道回府了,途中看到了鹵味店,就買了半只熏板鴨,塘棲的名特產。其實塘棲還有很多水果,枇杷、楊梅、甘蔗、荸薺,但是我來得不是時候,就免了。
其實古鎮本沒有什麼看頭,不過是些古老的建築,名人遺跡,留待後人去發現,深思。而歷史就在這思考中流淌。

(廣濟橋)

(油車弄)

(河廊)

(八字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