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黎從榕

作者: qinger

導讀黔東南作為世界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的全球“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十個勝地之一,近年來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春節期間與渝眾驢友慕名來到這塊最後的淨土,拜訪這片土地上能歌善舞心靈手巧的人們。這次出游途經凱裡、榕江、車江、從江、高增、小黃、洛香、肇興、黎平、錦屏、天柱、鎮遠,最後經貴陽回渝,歷時九天。雖有走馬觀花之嫌,但對於我們這些在時間與金錢 ...

黔東南作為世界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的全球“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十個勝地之一,近年來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春節期間與渝眾驢友慕名來到這塊最後的淨土,拜訪這片土地上能歌善舞心靈手巧的人們。這次出游途經凱裡、榕江、車江、從江、高增、小黃、洛香、肇興、黎平、錦屏、天柱、鎮遠,最後經貴陽回渝,歷時九天。雖有走馬觀花之嫌,但對於我們這些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徘徊的俗子,淺表的接觸已經能引起心靈的顫動,深入的探索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旅行中各隊伍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完美體現了自助游的靈活機動與驢友們崇尚的開放、包容、互助精神。

出發

在家像征性的過完年,初一晚帶著對家人的幾分歉疚,帶著對苗寨侗歌的憧憬,踏上旅程。來到車站才發現同路人比想像中的多得多,廣場上擠滿一撥撥的背包客。幾十分鐘以後這些包和人將一同擁上73次列車,而他們的目的地都是凱裡——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

熄燈後的臥鋪車廂裡大伙兒興奮地交流著線路計劃,交流著對人生的認識。列車員也格外開恩地沒有阻止。大家在交流中熟識起來。列車提前三十分鐘到達凱裡,幾乎是被列車員趕著狼狽的下了車,待到出了站還感覺像在夢游。

初二的清晨站在凱裡火車站外的大街上,空氣有點涼,行人稀少,在唯一開門的雜貨店裡買地圖店主一定要在重復了多次“要買”之後才肯將其拿出來。

榕江

洗馬河長途汽車站林隊長帶著他的隊員奔雷公山而去,我們則收留步行者的三男四女與獨行俠鐵甲女干部上了去榕江的車。一路的歡歌笑語,連例行檢查的交警也被我們的熱情感染得滿臉堆笑連連舉手敬禮。

出城不多遠,但見木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樓,上郎德苗族村寨到了。過了郎德車駛上了盤山公路,隨著山路的升高,氣溫也越來越低,轉過山口剛才還算晴朗的天空竟變得大霧彌漫,白茫茫什麼也看不見,車速也明顯慢了下來。

中午車駛入永樂鎮,在鎮口的飯館初次品嘗了黔東南的口味,那碗甜膩膩的燒白讓大家都不敢動箸,便宜了我這個甜鹹通吃的人,後來的兩天我肚子的抗議可能就與這些燒白有關。這一頓飯又進一步證實了“不要到長途客車司機帶去的地方吃飯”的致理箴言。

坐了一上午的車大伙兒都疲憊不堪,一致要求步行穿鎮而過。幾個童心未泯的家伙搶過一個小男孩的滑輪車玩起來,可憐的小男孩在這些大個面前雖有不願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不走不知道,原來這鎮上的飯館林立,各種食品琳琅滿目,哎!在漢族的民俗裡大年初二是“人”日,走親串戶的日子,不知道苗鄉是否也有類似的定義,街上穿著民族服裝頭上插著花飾的苗族MM三五成群的走過,入黔以來初次與“民族”親密接觸,不覺有些興奮追著MM拍照的多起來。

不知是誰帶頭走進了一家敞開的大門,主人立即起立讓了上座,還熱情地叫我們跟他們一起吃酸湯魚,拗不過,剛嘗了兩口有人叫“上車了”,正欲告辭主人捧過酒碗,進了門的連帶在門口張望的一人一碗,喝干才得以出門。也算初步體會了苗家灌酒的厲害。

戀戀不舍的上了車,鎮頭的鬥雞、鬥牛活動正進行到緊要關頭。

下午晚些時候終於到了榕江,車主免費將我們載到車江鄉——今夜的宿營點。與車主道別後有些忐忑的走向題有“天下第一侗鄉的”大門,在過去的經驗裡形似大門的建築總與收費連在一起,尤其是這樣帶圍牆的大門。

出乎所料的是這裡沒有設收費處,於是大搖大擺的走進去,寬大的廣場正中矗立一座鼓樓,有甬道通行,有些像公園。榕江果然是名不虛傳,巨大的榕樹千姿百態占拒著寨嵩河(都柳江支流)兩岸。奇怪的是這些樹上都貼著錢紙,旁邊還有香燭祭拜的痕跡。

河岸的這邊顯然是傳統鄉寨,石砌河岸有石梯通向河中,既可做碼頭也方便涮洗。對岸為天然的沙岸,搭有大大小小的草棚,這些棚子是專為過薩瑪節而建。薩瑪節是侗族最熱鬧的節日,相傳早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後為民族英勇捐軀,人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侗鄉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瑪”是他們最大的神。節過之後棚子便留了下來。我們就在這些棚子裡安營扎寨起來。

晚餐當然吃的正宗侗餐,腌魚和腌肉酸酸的如果不是太鹹可以說不失為美味,佐餐的辣米酒帶有些微微的甜味,度數可不低,甜米酒反倒沒有什麼味道,度數也稍低些大概有30多度吧。

夜裡的篝火晚會是唯一的一次全體大聚會,30多號人圍坐在一起瓜分一只手撕雞……這一夜有不少人醉了……

從江

一大早搭貨車到了榕江縣城,車站邊賣剪粉的小攤被大家一陣狂掃,剪粉是用米粉皮圈上豆腐干等小菜再剪成小段,佐以醬油、醋、側耳根末、花生末、辣椒末等,食之鮮酥爽口。

早就被告之腊俄大橋附近塌方,車輛不能通行,抱著大不了步行去從江的心態上了車,剛要出站見四個行者裝拌之人,很熱情的讓他們上了車,就因為他們有兩個MM(此系說笑),一打聽他們是從廣州來的。很自然地雙方拉起了歌,入了這歌鄉大家都好歌起來。

碧綠的都柳江一直伴隨著我們緩緩而行,讓我們的眼睛不致於感覺太乏味,流過從江這後它將離開這片善歌的土地流向廣西。

今天是情人節GG們沒有玫瑰可以送,就用不知名的野花把MM們裝拌起來,使個個MM看起來都像花仙。

司機告訴我們他已經給我們聯系好車等在對面了,步行過了腊俄大橋才發現這車早已滿載,只得等他下次回轉了。這一等就是好幾趟,廣州的朋友走了,南京的朋友走了,北京的朋友走了,武漢的朋友走了,誰叫我們人多呢!

一聲“走”,留下幾個好鬥分子,背上包頭也不回地走了。走路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正走著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幾個錦衣華服的俊男倩女,挑著辣椒、糯米飯、粑粑款款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走親戚的壯族青年,本想多聊幾句卻已經該分路了,剛剛相識就要道“拿碗”(音,壯語再見)。

終於截住了去腊俄的車,派兩員大將將背包等押運回去,順便占位子,我們則繼續游走。雨又下得大起來,正好前面有戶人家,不在房前好好的避雨,非要爬到人家二樓的窗台上搗亂,打攪了主人家狗狗的清夢。

再上車時就沒有人埋怨坐車累了。車過岊沙,幾個岊沙少年頭結武士結,項帶銀圈盛裝候於路邊,幾個火盆置於路中,原來今天有貴客。在這裡撿上三市聯軍的老曹一伙。

小黃

在高增稍做停頓終與司機達成協議同意連夜拉我們上小黃,車顛簸著上了路。一個來自深圳的MM怕得要死,每顛一下就要尖叫一聲,嚷著要回去,好不容易才安撫下來。對這樣的路我是不在乎的,一條小命就放在司機的手裡,讓我們充分地信任他吧,想他沒有金剛鑽哪敢攬這瓷器活兒呀。

到了小黃才知道今天已經有7、80號游客來到小黃,想必都是衝著初四到初七的大歌會吧。小黃侗鄉的大歌已經由幾個小姑娘向全世界展示,這種千古流傳的多聲部合唱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

我們分為兩組在村支書的帶領下分別住到兩戶老鄉家裡,我們這家主人姓潘(小黃村大多數人都姓潘)退休以前還是縣公安局的國家干部。

木樓分為兩層,吊腳樓結構整座樓由幾根木柱支撐在懸崖上,又與老重慶外挑式的吊腳樓不一樣,站在上面並無膽顫的感覺。木樓下層是豬圈,有木梯通向樓上,樓上一半用於居住,另一半則是類似露台的活動區域。木樓基腳懸空部分通常設有廁所,很簡陋的木槽,只有及膝高的圍欄其余無遮攔,入廁時可以一邊大便一邊打望。廁所裡備有稻草和盛滿灰的灰桶,稻草作手紙用,灰用來掩蓋糞便避免蚊蠅滋生。

吃飯時因為有了前車之鑒,沒讓主人為我們准備飯菜,用主人家提供的肉湯用他家喂豬的白菜和著我們自帶的腊肉香腸煮了一鍋。潘叔叔為我們端出了一盤很特別的菜——“紅肉”,一種用茄子做的菜,形像和口味都很像豬肉。席間潘家的長女為我們每人唱歌敬酒,每個人送的歌都不同而都那麼貼切,很佩服她過人的觀察力。

飯後一起出去轉,出門不遠,清亮的歌聲從一座木樓裡傳出來,循聲而去,只見10來個13、4歲的小姑娘正圍坐在一起唱歌,原來這是唱歌學習班在上課。靜靜地站在小屋裡,閉了眼睛,純粹的多聲部的振顫從這些小姑娘的口中流出,仿佛來自天籟。

來到鼓樓,村中的老者正圍著火堂聊天,我們這群狂徒許是受了剛才歌聲的感染,殺將進去放聲歌唱起來。唱了一曲又一曲,歌聲感染了自己也感染了侗鄉的淳樸的人們,大家的關系一下融洽起來,有老者提了錄音機過來錄音,要與漢歌交流。侗文化竟是這樣的開放,他們不但繼承發揚自己的文化精粹,還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加以提煉。或許正是這樣開放的態式,才使得這個沒有文字,沒有政權的民族在歷史的夾縫裡得以延續。

在與潘叔叔的談話中了解到侗家人人都會唱歌,通常女孩從四、五歲開始,男孩從六、七歲開始學習唱歌,由村中歌唱得好的長者集中授課。春節期間初一、初二各家年輕一輩請轉轉酒,初三村中長輩在鼓樓集體打平伙,初四到初七就是舉行唱大歌等娛樂活動。

在小黃侗民家中住宿時有男女不可同宿的風俗,所謂寧停屍不停雙,大家要入鄉隨俗哈,不然有影響民族團結之嫌哈。

次日正是大歌開始之日,在村中東逛逛西逛逛,四處都是放炮仗的小男孩,穿著盛裝的小姑娘,掛著長槍短炮的游客。小姑娘們很可愛,你用鏡頭對著她們時她們會停下來在你面前站成一排,有個小姑娘還悄悄塞給我一顆糖;小男孩就調皮多了,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在你身後放一顆炮仗,嚇你一跳。

在村中梭巡多時,等不得的都趕緊聯系著車走了,下山的車可是今天最搶手的。我則去搞了條侗裙圍上,引來視線若干,不時有侗民過來掀掀裙子伸著大母指說漂亮,不知道是說裙子漂亮還是人漂亮。

接姑娘的隊伍吹著蘆笙出發了,這些蘆笙短的尺許聲音尖亮,長的兩三米高聲音低沉。到了姑娘的門口,跳一段蘆笙舞,放上三支土炮,打扮整齊的姑娘才會跟出來。挨家挨戶的接過去,隊伍越來越長,姑娘越來越多,最後一起來到議事堂,堂中已經燃起幾堆篝火,姑娘們按年齡長幼依次入座,圍成一圈。今天的大歌只有未曾婚嫁的姑娘才能參加。與此同時中寨和下寨的活動在鼓樓同時舉行,規模要小一些,游客也要少一些。

該走了,村長和一個小伙子一直跟著,拉著手說,“你們在這裡再住三天吧!不要走了!”雖然很想留下可是時間不等人,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連他們要求幫我們背包的請求也被我以“自己的包要自己背是我們的規矩”為由婉言謝絕了,我是怕……呀!村長和一個小伙子一直把我們送出了村口,送到了山口才作罷,我們也噓了一口氣。

肇興

從小黃出來走了沒幾公裡,一輛破舊的老吉普載著幾個游客進來,總算是有了車可以坐,再行了一程又趕上先走的老魏等,這下可好一輛吉普裡塞了十幾個人,還有十幾個大包,下車成了最大的幸福。

在從江的旅館裡從床上把東瓜哥一行拉起來,原來這幾個在岊沙被灌了個爛醉。吃了一鍋很貴的酸湯魚,在街上玩街頭足球,嚇得過路車輛一驚一咋的。

第二天到乘車到了洛香,大家都對當地的計劃生育宣傳欄頗感興趣爭相留影。在小店寄放了背包,搭上一輛拖拉機來到肇興古鎮,肇興是一個看起來很繁華的鎮子,鎮上的成衣店在入黔以來還是第一次看到,從鼓樓的個數可以想像出它的規模。另外鎮上還有一個外賓接待中心,旁邊的小店出售從民間收集來的工藝品,價格比較貴,在這裡還巧遇一位在重慶工作的法國小伙子,世界有些小吧。

肇興表面的繁華看起來是一回事,骨子裡又是另一回事,很漂亮的鎮就只有十來個游客,除了外賓接待中心,其它的餐館都還沒有開門,有幾家看起來顧客盈門的也是自己在請客,並沒有對外營業。真有些後悔剛才沒到熱情招呼我們的人家去吃午飯。

一面牆上貼有招聘啟事,招聘旅游管理人員。

肇興去黎平的車並不經過洛香,在交涉下車主同意免費改道洛香,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方便,在這裡謝謝他們。

黎平

在黎平縣城轉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落腳之處,最後還是在黎平賓館覓得一席之地,剛住進去就接到林隊長的電話,他們也將趕來黎平,於是又吩咐服務員開了兩間房。

紅軍長征途中曾在此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會議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改變了中央紅軍進軍方向,使紅軍避免了覆滅危險,在緊急關頭保住了革命力量,從面揭開了偉大歷史序幕。

到了黎平當然首先參觀的就是“黎平會議”舊址,會址原是一洋貨店,牆上寫著廣告語,現在大門上方還增加了幾塊匾,上書“……舊址”、“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等金字。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春節放假暫不開放,又沒有能找到看門人,只得在門口留了影,去對面的文化館逛了逛。

現在我們又是十幾號人的大部隊了,於是包了一輛車,先去天生橋,一條碧綠的小河彎延而過一跨度上百米的天然石橋橫於其上,橋拱的底面有些形似動物的花紋,遠處一架水車停於水邊。

本是極好的景致卻有三頑童在通向橋底沙洲的小橋邊攔路收費,我等齊心協力重建過河的石墩而過,回頭望去頑童們又在開始拆毀石墩。

鎮遠

過錦屏不久叢山之間突現一塊平地,誰說貴州地無三尺平,這數平方公裡的土地平得像打了水平儀,一片片油菜花黃得燦爛,小河(河名)邊綠樹紅樓掩映其間,疑惑是到了另一個世界。這裡就是素有“黔東第一關”之稱的天柱縣,我國的重晶石(不要問我是做什麼用的,我不知道)之鄉。

到鎮遠時天已黑盡,這一天坐了七、八個小時的車,我也差不多睡了7、8個小時真爽。

聽說鎮遠初八有民族游行活動,於是決定多留一天。吃過好吃的米粉後,一齊去游青龍洞——鎮遠最大的古建築群。青龍洞由祝聖橋、中元禪院、紫陽書院、玉皇閣、萬壽宮、香爐崖組成,集佛教與道教為一體,依崖傍洞,貼壁凌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曲徑蜿蜒,回廊如第,縱橫排列,錯落有致,既有中原建築形式又有苗鄉侗寨的傳統建築風格。

別過林隊長一行,我們又去了舞陽河,因與管理員價格未談妥沒能乘船賞“青山嫵媚水溫柔”的舞陽河景。到是在一處斷橋自娛自樂地演練了一次野外生存技巧。

下起雨來,貴州的“天無三日晴”這次是好好領教了。

飯是在街頭小攤吃的,矮木桌,中間有孔,內置一煤爐,上置一平底大鐵鍋,廚師將菜炒好後倒於鐵鍋上,邊吃邊鏟,菜歷久而不會涼。喝的是鎮遠名酒青酒,建議大家都可以嘗一下這種酒,我是很喜歡的。

飯後找D吧未果,找K廳未果,買來魔術彈亂射一氣。是夜有老板凳一根,色壯酒膽、酒壯色膽,作爛醉狀,在MM們好心地幫他脫去外衣皮靴之後冒出句“還有褲子沒有脫”,被眾MM們唾棄之。

回家

火車到貴陽已經是下午5點多鐘,找一賓館存上背包,比擁擠混亂昂貴的車站寄存處便宜多了。

飯後去著名的甲秀樓參觀,隨後步行賞街景,看來重慶的城市景觀設計者們需要向貴陽的同行們學學。

上了火車,在伙伴們巧妙的戰術下,全體補上臥鋪票,在午夜到來之前有了一張可以安臥的床。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