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文化苦旅中的寂寞天柱山

作者: wodezhanghao

導讀美麗天柱行2007年的10月1日由單位組織我們一行人去了寂寞的天柱山。天柱山其實還不能算是真的默默無聞,早年我便不知在是什麼書中記得這個名字,而且也常聽人說起。只是由於不得其詳,心中總覺得多少有些神密,而以往的書中又介紹得少之又少,便愈發有些霧水。1998年初看了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中關於天柱山的一篇文章《寂寞天柱山》,終於對天柱山有了一份了� ...

美麗天柱行2007年的10月1日由單位組織我們一行人去了寂寞的天柱山。天柱山其實還不能算是真的默默無聞,早年我便不知在是什麼書中記得這個名字,而且也常聽人說起。只是由於不得其詳,心中總覺得多少有些神密,而以往的書中又介紹得少之又少,便愈發有些霧水。1998年初看了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中關於天柱山的一篇文章《寂寞天柱山》,終於對天柱山有了一份了解。天柱山又名潛山,也稱皖公山,安徽省的簡稱皖即緣於此。本來天柱山是座名山,漢武帝時曾封此山為南岳,名列五岳之一。後到了隋文帝時發現了更加讓這個帝王痴心的衡山,遂將南岳這個殊榮給了衡山。天柱山也便由此而沉默下來。

自上海出發乘自備車行了近7個小時,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潛山縣城。,讓此時天已是黑盡,大家都感到有些疲憊。在天柱山戰友在給我們拿了折扣的門票和最低的住宿價格。好像比門市價低6折,一切都安排得很好。(此人姓王電話13635560558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找他,就說是我上海老姜介紹的)第二天一早大家便向山裡出發了。還好,現在的道路遠比余秋雨先生登得多。汽車向山裡縱深開了十余裡來到山中的一個高地,也就是余先生望到誤以是天柱峰的天蛙峰腳下,這裡已經離主峰在橫向距離上很近了。大家仗著人多,登山時真是出奇的熱鬧。

天柱山真是座好山,山下丘陵起伏,木竹茂盛;山中溪水潺潺;山上花崗岩石質的山峰通天拔地,氣勢磅礡。可惜的是,這裡宣傳很不到位,管理也很不得利,道路、衛生、秩序都很不正常。由於我們帶來的司機是個在平原開慣了汽車的老司機,姓馬,為人很沉默,車開得到也十分的小心,所以我們的汽車開到了天蛙峰腳下,馬師傅說什麼也不再往前開了。我想,剛才的那段山路也許馬師傅早已是心驚肉跳了。

沒有辦法,我們一行人只好改變了行程乘坐纜車上了天蛙峰。天蛙峰其實是個綠色的小山峰,由山下望去還似有些高度,當年余秋雨先生就是在這裡竟誤以為其為天柱峰而打道回府的。一登上天蛙峰,我們的目光頓時豁然開朗,飛來峰通天拔地兀立在遠方的萬綠叢中。我真的不禁要為余秋雨先生惋惜了,他其實只要再往上爬一點點便可知天柱山的大部分的真容。只是這個小小的天蛙峰擋住了天柱山所有的精華,使之終不得知天柱真面目。我們循丹砂亭過天柱山莊、探海松,約行三五裡來到“六月雪”。說是六月雪其實是一大片風化了的花崗岩碎屑,在陽光的照射下遠遠望去,仿佛一片白雪。導游說在夜色中這片“雪”真可發出晶瑩的微光。然而,我始終認為那也許不過是花崗岩碎屑中的石英所反射的月光罷了。從“六月雪”可直望飛來閣和游人少至的東部景區。過南關行入飄雲瀑、飛來閣,這裡游人如織。上了一路山道,到了此處游人大多有些累了,而飛來閣也的確是個歇腳的好地方。這裡不僅可四處環望鬼斧神工的奇峰怪石、蒼勁蛟張的松柏灌叢,還可以回顧一下這剛才行路的成果,展望一下腳下那郁郁蔥蔥的山峰。站在這裡天蛙峰早已不知去向,而指點山徑上的層層奇石,導游便附會了許多諸如龜兔賽跑之類的神話。比較神奇的當屬那飛來峰下的萬丈懸崖上竟有一大片神秘的、天書般的圖案,據導游說那是一幅非常奇特的安徽省地圖。到底像什麼我想游人不會去計較,但這天地之造化卻似人為,到是有些神奇。從飛來閣至神密谷一路層巒疊嶂,真是美不勝收,而神密谷更是游人所必去之處。由於人多,路僅可一人通過,隊伍進展緩慢。排隊其間我們與插隊的游人發生了多起爭執,我和同事還與那些插隊的游人動了手,憑添了許多的話題。

初入神密谷路頓覺艱辛難行,需四肢並用,攀爬鑽摸,真如《桃花園記》中所述:有一小口,仿佛有光,行十余步,豁然開朗。然而,過此之後卻絕不是“良田美景,屋舍儼然”,而是巨石當道、谷深峽峙,前面又“有一小口,仿佛有光”,人還需攀爬鑽摸進入其間。其間每一“豁然開朗”,等在前面的無不是松石兀立,“峽”光萬千;每一攀爬鑽摸,無不是神密莫測,如入迷宮。如此這般反復,不知幾度輪回,終於到達了山頂。山頂自然是風光無限,時才在山腳下仰望可見的巍峨的飛來峰此時便就在我們近前的一溝之隔,仿佛一躍可過,一觸可及。俯瞰山下,萬峰下伏,千溝萬壑,郁郁蔥蔥。山外蒼茫曠野,才真的是“良田美景,屋舍儼然”。來到渡仙橋,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此時才突然兀立在面前,仿佛是對上山若干辛苦的豐厚酬勞。天柱山既然名為天柱,依理肯定有一座天柱峰。所以我們在山下不知作了多少的構想,一路登山總不免要常常抬頭望一望,希望早點一睹天柱之雄姿。然而,此山的確比別山不同,仿佛階梯,層層走來,總不見高極之處,而前山真如屏風一般,嚴嚴實實擋住了天柱峰的全部,不輕意與人見真容。一路風塵,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當年余秋雨先生若來此處,看來還真得費上一番力氣和必不可少的時間。

天柱峰正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如刀劈斧削,似有華山之險、黃山之姿。由於其三面皆無可比擬者,故有兀立天柱之雄奇。據資料稱,其相對高度就有800多米。導游更是誇張地說迄今為止僅有九個人登上過此峰,其中之一當屬在那山頂巨石上刻有“擎天一柱”的石匠。石匠早已亡去,據說他的兒子由於練過輕功也可以上去,他人莫敢登焉。我們站的這個渡仙橋比天柱峰略低一些,幾乎可平視看個仔細。由於時間緊,我們終不得來到天柱峰的腳下一觸“峰姿”,略感憾然。在帝座石和渡仙橋之間有一雙乳峰,宛若仰臥女人裸之雙乳,逼真而傳神,引得我等一行人開懷大笑。下拜岳台、穿仙人洞,可見天柱峰下鸚哥石,此石有酷鸚哥之姿,令人叫絕。望鸚哥石之時,我們竟意外發現天柱峰上居然立有三個晃動的人影,想是幾位不懼險的游人,叫人大為驚異,也對導游僅有九人上過此峰的斷言感到懷疑。

萬景台及青龍背我以為當是天柱山之極佳處。這裡不僅是奇巧壯麗,可四面觀遍山美景,而且其自身便入景入畫,險、俊、麗、奇、俏俱佳。所謂青龍背實是一條青石宛如青龍橫亙於山間,其石三面凌空,一面近山,如長龍般探將出去,人行其上兩側斷崖筆立,驚心動魄,可比肩黃山之鯽魚背、華山之蒼龍嶺。下青龍背可觀劉源石刻,使人方感到有點人文色彩。據史料記載,元初抗元義軍劉源占天柱峰山為王達十五年之久,這個題詞據說是劉源親筆手書。果真如此我想劉源當是個文人才對,因其筆力蒼勁、書寫法度工整,不似魯莽之輩。從劉源手書處上可觀五指峰,下可看神拳石,左有鴛鴦石,右依青龍軒。下青龍軒即是西關,西關是當年劉源駐防中的一個重要關口,現仍有關隘殘垣石門遺存。人立於關口,山下、山上、山左、山右一覽無余,且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難怪劉源可堅守山寨達十五年之久。

下煉丹湖,過天柱晴雪,觀神貓逼鼠峰,我們很快又回到了天蛙峰腳下。下午竹筏漂流還聽到了當地純正的黃梅戲,至此我們算是在天柱山的主峰區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精選遊記: 天柱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