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北疆行

作者: 長腿毛的魚

導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敦煌的盛名來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俗稱千佛洞。在莫高窟洞窟裡的壁畫,是從北涼,經歷了北魏、南魏、北周到隋唐共五代,及後期兩晉至宋代累積下來的。每個洞窟都表達了善信對佛教的虔誠,佛像的塑造也表現了其朝代的形像特色,這些都能從走訪的10個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洞窟中體現出來。莫高窟一詞的含義大抵有二,一說是 ...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敦煌的盛名來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俗稱千佛洞。在莫高窟洞窟裡的壁畫,是從北涼,經歷了北魏、南魏、北周到隋唐共五代,及後期兩晉至宋代累積下來的。每個洞窟都表達了善信對佛教的虔誠,佛像的塑造也表現了其朝代的形像特色,這些都能從走訪的10個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洞窟中體現出來。莫高窟一詞的含義大抵有二,一說是建造佛洞,在俗家弟子的修行中是最高的修為了,“莫”是“不可能”、“沒有”的意思,莫高窟就是說沒有人的修為比建造者更高了;二說即盛贊莫高窟水平極高,沒有水平更高的石窟了。”

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彌勒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引頸能看到檐牙錯落的九層高,大佛的制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後著色而成,其雄偉壯觀的氣勢,讓人仰望而生畏。洞窟的壁畫采用簡潔的線條,明艷而大膽的用色,把情景表達和人物姿態的表現栩栩如生;站在壁畫前,讓人仿佛進入了壁畫中的朝代和國度。如幻如詩的飛天,被刻畫得舞姿輕巧,雲鬢飄逸,身持不同的樂器環舞四壁,身在窟內宛如能聽到天籟琴音的回繞。有的洞窟展示了大尊臥佛或者是金碧輝煌的五面壁畫,雕刻和畫工之高超技術和精細到位,讓人贊嘆不已。後朝重修者用泥土覆蓋住前人繪制的壁畫,面層再著新壁畫,除著時間的流逝,部分片塊的剝落,游人能在斷層中看到層層壁畫的精致奇觀。

吐魯番L線略游

在吐魯番,我們走馬觀花的看了火焰山、葡萄溝、坎兒井、維吾爾族村落和交河古城幾個景點,其中讓我最有深刻印像的就是交河故城和火焰山。

游覽火焰山時的天色是陰天,地表溫度約為30-33攝氏度,干爽的氣息在空氣中飄蕩著,碰上了宜人的天氣,最難得的是罕有的幾粒雨水滴在我的手臂上,完全異於地表攝氏80多度,實物能烘熟,生物無法靠近的那可怕的一面。交河故城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其建築特色挖地成院,掏洞成室,夯土為牆,屋宇多為兩層,臨街不見門窗,穿巷方見大門,是世界上唯一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保存兩千多年的古代都市遺跡,如今的游人到此,感受到的是土墩子遺址透露出的死寂、荒涼、悲壯的意境。

敦煌北疆行-行在戈壁上

胡楊木,俗語謂其為“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堅韌的耐旱生命。雅丹地貌:“雅丹”又名“雅爾丹”,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泛指干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是由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過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衝刷和風力的長期吹蝕,所形成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它們有的形成風蝕城堡,有的形成風蝕蘑菇,有的形成風蝕殘丘,有的形成風蝕柱,有的構成似人或者動物的奇特造型。成行前對魔鬼城的期待,其實就是對雅丹風蝕地貌的好奇和興趣。來到之後,發現新疆的氣候和地理特征,根本是形成風蝕現像的溫床,所以沿路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此等產品的風貌,如魔鬼城,五彩灘等。茫茫幾百公裡看不著盡頭的干旱戈壁上,能找到一個小驛站是不容易的事情。布爾津返城烏魯木齊的沿路上,就是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光景,那天中午,我們就在坐落戈壁上,一個方圓大概只有一百米左右僅有的小驛站上用餐,也讓我深深覺得,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敦煌北疆行-喀納斯

“喀納斯”是蒙古語,意思是美麗富饒、神秘莫測的地方。喀納斯湖四周是我國惟一的南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的分布區,生長著西伯利亞落葉松、紅松、雲杉、冷杉等珍貴樹種及眾多樺木。每到秋天,湖畔山坡由下而上,依次可見火紅的樺林、金黃的落葉松、蒼綠的雲杉,湛藍的湖水泛起漣漪,揉碎鏡中層層風景,仿佛一幅真切的自然油畫,疑是夢回香格裡拉。在新疆這個此茫茫風沙戈壁的大環境,能孕育此世外桃源式的原生態氛圍,讓人感受尤為珍貴。礦物地質衍生出的如畫般的湖彩,配上國內罕見的西伯利亞針葉林區,當再看見國外的攝影照藍天白雲+聳山壁+水彩湖面再配上針葉林時,我不需嘆為驚艷,因為我在喀納斯已經領略到此人間仙景。

在喀納斯,最最起碼得花上兩個全天的時間馬不停蹄的走馬觀花,才能覆蓋到每個必看的景點;如禾木村景區,白哈巴村景區及中哈(哈薩克斯坦)界碑,臥龍/月亮/珍珠三大灣,登觀魚亭或坐游艇的遠近兩種方法游喀納斯湖外,更有騎馬穿越黑、白湖,探險白樺林,走訪圖瓦族文化等路線,在喀納斯景區也很值得一探。 照片可移步htp://xuxumaoooo.photo.***


精選遊記: 禾木-喀納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