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伴生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小河是條河,無名河。這條河的的歷史一定很悠久,因為它伴生著一個古老的故事,這故事將是本文的一條線索。據1934年的觀察報告,它名如其實地是一條小河,寬僅十余米,水流有時還會湍急。它是孔雀河的一個小支汊,流往何方不詳,沒人為它立過傳,而後來它就干涸了。小河的方位說說也無妨,它在新疆35團場以東偏北,羅布泊西南西不到100公裡。
小河還有它的河床,但探詢這一點已無意義,因為周圍是一大片浩浩蕩蕩的沙海,沙海是流動的,河床不可能再那麼明顯。沙海中有不少干涸的河床和湖盆,在沙丘間零零落落地分布,滿地的螺螄殼兒和干枯的成片蘆葦,都能證明它們干涸的時間並不長,很可能就在1972年羅布泊干涸以後不久。那次整個的塔裡木下游水系都南移了,而且移得比較遠。羅布泊因無水注入就蒸發干了,羅布荒漠內大大小小的湖泊也都干了。
1972年羅布泊蒸發掉它的最後一滴水,這距今整整30年。它干涸的時候羅布泊還是個軍事禁區,因此人們無從知道當時的形態。消息來自於美國的資源衛星發回的照片,他們登了,我們才知道。當時知道了也不至於捶胸頓足,因為有斯文赫定的游移說在前。科學家們雖無法證實,但也許猜測過:塔裡木河這一次會流向哪裡?但這一次塔裡木河出乎意料地走得很遠,走出了羅布荒漠,沿著218國道去了若羌。不但沒有理睬喀拉庫順,連小河也一並帶走了。這次羅布泊的干涸非同小可,羅布地區的生態發生了嚴重變化。羅布人在那裡消失了,新疆虎和許多其他生物在那裡消失了,大片的胡楊、紅柳、沙棗干死了。羅布成了荒無人煙、死氣沉沉的荒漠。
在漫長的歷史上這也許是首次,也許不是,關於那一帶的亙久資料太少了。但我們知道羅布荒漠化的過程並非自今日始,可以說演化了許久。唐詩“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那寫的不就是沙塵暴和荒漠形態麼?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的人類文明都消失了,如樓蘭,如古絲路。樓蘭存在了許多年,有700年之多。古絲路從BC200年到明朝,也存在了1700年。可以想見,他們曾在惡化的環境中苦苦掙扎過,但失敗了。沙海一波一波地漫過去,最終掩埋了他們的蹤跡。人們說羅布泊是神秘的,神秘是說那裡的環境變化無常,神秘更是說那裡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秘密是一個個歷史環節,當它還是秘密時,歷史在這裡就是一段空白,一個不能串起來的項鏈,一幅不能全釋的清明上河圖。
70年代,中國的考古學家在樓蘭發掘了一座留存有3800年的古墓,他們打開保存完好的木棺,剝下了一層層的裹屍布,赫然的景像使他們倒退了一步!《塔裡木河傳》描述道:
“在女學者穆舜英的注視下,女屍的皮膚、指甲和毛發都歷歷在目,清晰無損。而且面容清秀,彎彎的眉,長長的睫,高高挺起的鼻尖,薄薄微閉的嘴唇,金色的長發蓬蓬松松地披在肩上,顯得相當漂亮。”
這就是羅布的神秘。木乃伊全世界到處都有發現,但像這種恍如昨日,能使一個什麼都見過的女學者花容失色的,則不多見。既然它能使一具近四千年古屍栩栩如生,那你說它還掩埋了多少生動?這流動的、廣垠的沙海,在幾百年上千年裡,時而會把從前的秘密掀開,像掀開它自己的衣角,使幸運的探險者目睹讓他們目瞪口呆的一幕,而在另一個幾百年上千年裡,又覆蓋了它,空勞多少人的苦苦尋覓!1934年德國學者貝格曼在發掘小河5號墓地時,又碰到了穆舜英的一幕。
小河干枯了這件事讓許多人惋惜,若想去探險它更不易了,它那干裂了的河床還容易讓人思古涕流。但人們探望它主要不是它,是探望它旁邊的一座小山包。這座山包很突兀,立在低淺起伏的沙漠裡,遠遠地就能看見。山上散放了一些奇形怪狀的木板子,樹了100多支頂部已被風抽成條子的木杆。木板被流沙掩埋了大部,顯得極其荒涼。如果不知情,在荒原上冷不丁碰到這麼一座小山,多半還會給嚇一跳呢--這孤立的小山有些恐怖。
如果不是2000年12月媒體搶著報道了發現的消息,這座小山對國人來說還是未名。但對發現它的新疆考古所王炳華教授來說,這一發現肯定會使他流淚!他太念著它了,這小山66年前國外就報道了,他研究它研究了不少年,多次在沙漠中艱行尋找它都沒有結果,這是他第一次抵近直視這古老的墓葬地。
在這66年裡,小河就是王炳華看到的這樣的形態,和66年前貝格曼發掘它時幾無二致。而66年前貝格曼來到小河時,他發現可能有兩伙人近期盜掘過它(這也是奧爾德克惹的禍),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人類來過的跡像了,即是說,小河一直就是這個樣子。這個“一直”的時間長度是多少呢?貝格曼很謹慎地說,不晚於330年,但可能早於BC200年,王炳華則判斷它成於至少3000年前,大體在青銅器時期。
貝格曼說,小河墓地“是羅布荒原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在王炳華之後不久也來到小河的中國社科院楊鐮研究員,在為《新疆考古記》作序中說,“小河遺址”是新疆考古探險史重點中的重點,謎中之謎。
專家們的話不能不聽,顯然,小河的考古、補史意義大了去了!
貝格曼是第一個抵達小河的考古學家兼探險家,名炳青史。但首次發現它的則是咱們中國的維吾爾人奧爾德克,因而被外國人命名為“奧爾德克墓地”。對外則為簡便,經常用的名字是貝格曼隨手寫下的“小河5號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