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韓國之首爾初印像(上)

作者: waylandtan

導讀 (首爾昌德宮裡朝鮮國王處理朝政的仁政殿) 這幾年從美國回中國大陸,韓亞航空是我的首選。起因是幾年前偶然因為價錢緣故買了它的機票。初次印像不錯:空姐專業、漂亮、熱情,飛機內干淨整潔,娛樂節目豐富多彩,機上韓國飯也挺好吃的。後來因為參與了其所屬星空聯盟裡程累積計劃,及中/美兩國航空公司航班上的服務實在很一般,就算韓亞不是直飛,價錢也不見得 ...


(首爾昌德宮裡朝鮮國王處理朝政的仁政殿)

這幾年從美國回中國大陸,韓亞航空是我的首選。起因是幾年前偶然因為價錢緣故買了它的機票。初次印像不錯:空姐專業、漂亮、熱情,飛機內干淨整潔,娛樂節目豐富多彩,機上韓國飯也挺好吃的。後來因為參與了其所屬星空聯盟裡程累積計劃,及中/美兩國航空公司航班上的服務實在很一般,就算韓亞不是直飛,價錢也不見得最便宜,但80%的情況下還是會選擇它。

在仁川國際機場轉機已經N次,以前一直總是乖乖地呆在裡面,從沒想過要出去看看。究竟原因,可能是我雖然喜歡吃韓國飯,但對韓風卻是一點都不感冒(不要說那些風花雪月、愛的死去活來的偶像劇,就連人氣最旺的《大長今》至今也沒看過!)。另一個原因是兩年前去過日本,想來各方面韓國與日本還有一定的差距,不用急著去。想不到,洲際酒店三個月前的一個促銷直接促成了我這次兩天一夜的首爾順道游:)

1.酒店房間鳥瞰南岸景色(首爾給我的第一個意外是城市的摩天大樓為數並不多,而且舊房子居多。不要說和北京上海比,就算和廣州好像也有點差距。呵呵,倒是和洛杉磯市容差不多:))



(City View)

3.在首爾的第一份早餐:)(套餐價錢折算成大概是四美元,和美國差不多。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杯子。好想拿走做紀念!)



(Breakfast)

9.昌德宮(首爾的五個朝鮮宮殿,無論從歷史還是規模上當然與中國的沒得比。不過從旅游觀景和了解過去朝鮮王朝的歷史出發,可以挑些精華部分來看。我挑的是十年前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昌德宮。《大長今》裡多處用到它來作為拍攝場地。)



(昌德宮)

15.盡管已是晚秋,但宮內仍然可以捕捉到不少的秋色(可以想像正秋時那是何種的美麗!)



(秋色)

昌德宮的門票是3,000 WON(相當於3.3美元或24元人民幣)。按英、韓、日、中四國語言分別由講解員帶領參觀。

以前看過經濟學家謝國忠在05年寫過的一篇關於韓國經濟的文章。現在重溫它別有一番感慨。

摘自財經時報:

謝國忠:2005年還是韓國年 成功跨入發達國家

2005年是“韓國年”,其股市和貨幣表現在亞洲首屈一指。韓國依靠“小國家大企業”的制勝戰略正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

盡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和印度的強勁增長上,2005年最終還是“韓國年”。韓國的股市和貨幣在亞洲表現首屈一指,它正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在西方國家之外,目前只有日本完成了這個過渡。

從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起,韓國已經在其政治體制、金融體系和工業領域進行了結構調整。現今的韓國政治體制是一個民主、穩定的體制,經濟上也已擺脫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不再盲目地為固定投資提供資金,而是把目光轉向風險投資和贏利能力。韓國公司不再把資產積累放在首位,而是注重競爭力和長期贏利能力。

我認為,韓國最大的風險是可能出現較大的資產泡沫。韓國今天的情形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競爭力日益增加、人口日益老齡化,這些因素使得韓國的通貨膨脹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老齡化使儲蓄率保持高位,使金融資產需求旺盛。如果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只看通貨膨脹目標,那麼它可能會帶來較大的資產泡沫。我認為,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該設定中性利率(我估計韓國中性利率為5%),而不需顧慮通貨膨脹因素。韓國銀行(BoK)目前表現出的規範貨幣政策的決心是值得稱道的。

韓國農民抗議WTO

很少有人預期在上周香港召開的WTO部長會議會出現和諧場景。此前的歷次WTO會議,都為主辦城市帶來了混亂局面。香港也有很多人擔心最壞的情形會出現。當消息出來說,韓國農民們正在前往香港的路上,香港馬上啟動了應對最壞情形的准備。

約1000名韓國農民突然間來到香港,並完全控制了事情的進展。會展中心內的會談進展甚微,但韓國農民此間接連幾天引人注目的表現,比會議本身吸引了更多媒體報道。他們系著彩色頭巾,搖著橫幅,唱著歌,一起喊著口號。

上周六,也就是會議結束前的最後一天,韓國農民拿著臨時武器,衝破了警戒線,試圖進入會展中心。警察用催淚彈和辣椒噴霧阻止他們,而韓國農民則毫不退卻。他們離會場只有幾米之遙,同阻止他們的警察之間展開了白刃戰。

第二天,抗議者向香港人道歉,並聲言按照韓國的標准,這樣的抗議是很溫和的。筆者看來,他們不過是利用道歉這個機會,在最大範圍內進一步傳播他們的立場。到最後,他們甚至轉而博得了香港人的同情。

制勝戰略

5年前,我很擔心韓國的未來。當時,中國正要加入WTO;日本正進行結構調整,把重心轉向高科技;而韓國則夾在這兩國之間。我曾提到中國挑戰,而很多韓國人卻回答說,中國的繁榮對韓國有利。

我當時很是不解——韓國是廉價制造產品出口國,現在中國如此大規模生產更為廉價的產品,怎麼會對韓國有利?

事實證明韓國人是對的,韓國的確繁榮起來了。我認為最近韓國農民在灣仔的抗議行動,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讓韓國取得經濟成功的某些素質:極好的組織力量,具有內聚力的文化。

韓國公司正是利用其良好的組織力量,衝擊了中國市場。三星電子、LG、現代汽車等韓國公司,以專注的設計能力和品牌塑造力席卷中國市場。它們的成功超出了所有最樂觀的預期。

韓國公司正在中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而中國同類公司卻普遍利潤率低下,依靠銀行放貸勉強生存。韓國公司已經成功地把它們自己作為技術領先者推向了市場。韓國成功的真正秘訣在於,該國的公司有著成功營銷的能力。好的市場營銷意味著公司能夠賺取足夠的利潤,從而支持研發,而研發又會反過來支持良好的營銷。

充足的利潤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韓國公司發展;而很多中國公司則在低利潤和微弱的研發能力相交織的惡性循環中舉步維艱。

韓國的組織化力量,正是中國的軟肋。中國文化的核心特點是政府有最高的主導權。面對挑戰、面對競爭者,中國的官僚機構往往用經濟規模擴張手段來應對。結果,在中國最成功的企業中,很多都是家族企業,家庭成員占據企業所有重要崗位。

這樣的家族式組織,很難發展出復雜的結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盡管海外華人群體擁有巨額財富,但中國至今未能建立起全球金融分支機構和消費者品牌。

在中國政府主導型的歷史文化之下,我認為,只有經過深度的政治改革和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國才可能出現大型的、有著復雜結構和良好競爭力的公司。現在西方企業家已經把中國當做建立全球分支機構的平台,彙豐銀行和美國國際集團是兩個明顯的例子。韓國的企業正在效仿這個模式,顯示出強大的組織化力量。

這裡我想特別強調韓國國民銀行(Kookmin Bank)和韓亞銀行(Hana Bank)兩個例證。這兩家銀行主要由外國投資者擁有,不必向政府或某個控股家族彙報。它們頗具競爭力和贏利能力。但在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還不存在這樣的銀行。

帶來副產品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韓國的成功帶來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農民的困境。韓國的農業領域未能跟上公司領域的贏利步伐。農民的交易量日益下降。市場在不斷推動韓國壓縮農業、擴大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生產。

韓國的中小企業也是受害者。這些企業往往依靠價格競爭,而來自中國的競爭使它們受到嚴重衝擊。中小企業的債務還可能為該國金融系統帶來麻煩。

一頭是大企業的繁榮,一頭是中小企業以及農業的不景氣,日益拉大的鴻溝使韓國內部關系越來越緊張。然而,如果韓國真的要在未來經歷一些階段性困難,我們預計它會找到辦法,挺過這段困難時期,就像它曾經做到過的那樣。韓國已經發展出“小國家,大企業”的制勝戰略,它和中國的“大國家,小企業”模式正好互補。正是這種恰好與中國相對的戰略取向,讓韓國的生活水准得以維持在中國10倍的水平。

資產泡沫

韓國今天的情形和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情況很相似:公司領域的競爭力日益上升,使得貨幣堅挺、通脹率保持低位;人口老齡化使儲蓄率維持高位,金融資產需求旺盛。這種情況下,如果其中央銀行不加以密切關注,可能就會出現較大的資產泡沫。

韓國經濟方面的領導人,尤其是央行領導,看來充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關鍵是要保證,不要僅僅因為通脹率低而把利率控制在低位。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銀行(BoJ),正是在這一點上犯了錯誤。它當時眼看著資產價格飆升,而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我估計,韓國的中性利率為5%。中央銀行需要盡快把政策利率調高到這個水平。這可能引致貨幣升值,並為經濟發展帶來阻力。但我認為,對於目前的韓國而言,潛在的資產泡沫是比增長放緩更大的威脅。

韓國正在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這種過渡狀態很容易形成資產泡沫,因為經濟中的波動性下降,金融資產需求隨之增加了。如果放任這個泡沫發展,那麼就有可能重蹈日本80年代的覆轍。

慶幸的是,在亞洲國家中,韓國是央行獨立性的典範。在過去三個月中,韓國銀行不顧政客的壓力,兩次提高利率。韓國銀行的行動比歐洲央行(ECB)和日本銀行(BoJ)都要堅決。如果韓國能夠在不經歷嚴重資產泡沫的情況下,完成向發達經濟體的過渡,那麼我相信,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歸功於韓國銀行(BoK)敏銳的警惕性和獨立行動的勇氣。

原文共25張照片,要看其它20張,請點擊:http://www.chuchairen.com/2007/12/post_69.html


精選遊記: 首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