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英文名稱:The Old Town of Lijiang )於1997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17)。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彙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裡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納西、白、藏、漢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裡,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目前,城內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築布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城內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
這裡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余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四方街為古城中心,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據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開頭而建。這裡是歷代集市中心,每日萬頭躦動,熱鬧非常。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東南西北四郊,又從主街岔出從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往來暢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淨,晴不揚塵,雨不積水。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來自玉河,河至鎮產雙石橋,分東、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隨街繞巷,穿牆過屋。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揚”的獨特風貌。來到這裡,倏然感受到“東方威尼斯”的韻味。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余”。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裡處,這裡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裡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像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像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1、麗江古城——古老的街巷
漫游在麗江的古老街巷與鎮北商業中心四方街之間,但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後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牆繞戶蜿蜒而去。這股股清流都來自城北像山腳下的玉泉。
2、麗江古城——四方街的店鋪
在古城中心有一個方形街市,四周均是整齊的店鋪,俗稱“四方街”。這是古城的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四條老街,老街又連起四面八方的街道和小巷。四方街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各種字畫和工藝品、銅器、木刻、木雕、玉器、藥材、樂器以及納西族風味的麗江粑粑、炒餌絲、雞豆涼粉等應有盡有。
3、麗江古城——雪山融泉
貫穿古城的雪山融泉。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麗江古城的先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看了後你認為你了解多少?麗江能吸引人我認為除了它的自然景觀外,其實該是它的民族的內涵。先不說茶馬古道的輝煌。就是納西先民的生活方式,心態無不融入古城中,成為最大的亮點。在這裡你可以已一種懶散的心態慢慢的走在石板路上去品味。麗江就是這樣個地方,潺潺流水。群魚戲水。雪山倒影。小橋流水人家無不在透出一種生活的姿態。一種可以讓你放松身心的環境!
現在古城是有很多問題,比以前漂浮了。這是誰也不想見到的。可那麼多人都湧入麗江,吃住游行購的問題還是要處理。很多原住的納西人都把房子租給從全國各地來做生意的商人,而商人花數十萬資金來這裡。四方街一個鋪子每年的租金高達24萬。那古城會帶給你什麼。是很容易想到的。當然這裡面也有政府宏觀調控的問題。
其實很多來來了後總抱怨什麼不好,人多了,商業氣息太重。不過說實話,很多東西還真是游客自己帶進來的 。有誰又好好靜下心來體會過古城呢?它的歷史,自然景觀,它的內涵。。。你會更注重什麼呢?漂浮的不是古城,而是我們,因為我們自己沒有了解它,也沒有靜下心來體會。。。那剩下的會是什麼呢???
一個古城保留了,八百年!!!它的內涵,精髓。。也不是走走看看就可以了解的!!!那我就希望大家可以用種包容的心態去看待。那也正是古城想給你的,一種平淡,無爭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