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玩兒,從畢業參加工作後,利用每年的假期走了祖國各地一些地方。但對於出國旅行,我從來不曾想過。首先是經濟原因,其次是語言問題……,總之心有余而“錢”不足,總之出門簡單,出國麻煩……
二〇〇六年四月初的一天,夫人告訴我她想去朝鮮。朝鮮!她這種隨時想往自由、自在的人怎會有這個想法,不過這確是我想去的地方——那個朝日鮮明之國、政治鮮明之國、性格鮮明之國。夫人也許是去獵奇的,但我是去朝聖的。
態度決定一切,經濟問題、語言問題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准備開始了。幾天後2006年4月24日從新聞中得知朝鮮龍川郡兩輛火車相撞,發生爆炸事件,而在9個小時之前金正日的專列剛從此地經過,按照朝鮮政府的脾氣,我猜想一定是要閉關的,恐怕這次旅行又要泡湯了。
不過丹東的旅行社並未通知我們改變行程,我們按照原計劃經丹東赴朝鮮。中朝友誼橋橫跨鴨綠江,是溝通中國丹東與朝鮮新義州的陸路口岸,在中國一側口岸狹窄,內衛部隊嚴密監視過往車輛,在只容兩輛車並行的通道左側是從朝鮮過來的汽車,右側是中國過去的汽車。在會車時,我第一次見到了真的朝鮮人!他們衣著樸素,有些人帶著我們這常見的鴨舌帽;普遍個子不高、體型消瘦、面無表情、眼睛機敏的看著四周,渾身上下透著機敏、精干——豹子,此時腦海中閃現出這一靈動生物。
下著小雨,汽車駛過中朝友誼橋,橋的左側是一個大貨場,堆放著來自中國、韓國、聯合國的援助物資,右側即是海關。中方導游在把我們交給朝方導游之前,屢次告誡“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勸導我們一定要入鄉隨俗,不要格格不入。大家都在認真地聽著,並積極提問:“……真的假的?”。
新義州海關是座蘇式禮堂,半個足球場大的院子裡停著等待通關的旅行車,所有中國(其實也只有中國人)游客被命令下車,圈在院子裡不准隨便走動,院子的圍牆不是用磚頭壘的,而是一整塊一整塊的、足有兩人高的水泥砣拼起來的,密不透風。突然,一名中國游客小聲,驚呼道:“快看,小……!”,附近的游客順著聲音望去,在排水洞處先是伸出了一個黑乎乎的小手,進而是稚嫩而含混的聲音:“吃的、吃得……”一些游客把自己的餅干、小食品順著牆扔過去,牆的後面傳出哄搶的聲音,這聲音引來了海關人員,那個穿著制服的人向著牆那邊嚷了幾句話後,騷亂的聲音沒有了,漫長的等待開始了。
過了一些時間,先是一個穿著海關制服的男大蓋帽,挨個檢查游客護照,履行公事;後是一個女軍人拿著金屬探測器在每個人身上像征性的劃了劃,“嘀嘀”聲雖不絕於耳,充耳不聞;兩個穿著陸軍制服的男軍人命令所有的人開包檢查,走走過場,就這樣我們的手機、長焦鏡頭、雜志等違禁物品都被帶進了這個規定嚴格的國家。最後上來的是兩個導游,年輕的姓李,年紀稍微長一些的姓姜。他們將伴隨我們的旅程,保護我們的“安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