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對為生存和理想在俗世裡掙扎而又時時不忘“小資”的所謂“色友”來說,這樣為時不過一周、既滿足了探訪民俗的好奇和攝影的心願,又得以休整勞累身心的旅行,算得上是享受的了。這篇流水帳,詳細記錄了我這段越往後走越是悠閑的旅程,開始的疲憊都補養了回來。因此特詳細推薦——自春節從黔東南回來後,常常想念那些個寨子和都柳江的水。這個晴朗的暖冬,天氣好得讓人心癢癢,於是搞到來回桂林的便宜機票,騙了一天假,加上元旦假期,在2001年最後一夜和兩個H飛赴陌生又熟悉的桂林,在清涼的街頭吃著自小就愛的久違的老友米粉時聽到了新年的鐘聲。異鄉的深宵迎新年,不用什麼儀式已夠浪漫。
元月1日一路風塵到從江
H們真懶,8點才肯起床,磨蹭到車站已錯過了往三江唯一直達車,只好街上逛悠,2元米粉作早餐,9點上了龍勝快班,路修得很好,車上VCD精彩老片《橋》那首“好朋友再見”未唱完就到了縣城,我春節經過這時記得用了4個小時。轉中巴去三江,江水一直沿著公路,有了水,風景開始生動起來。新年第一天,出門探親訪友的鄉民很多,一對訪寨子的鬼佬半途也擠上來。車破灰大,但灰塵和擁擠也壞不了心情,我們在密不透風裡一路唱歌,能夠在路上,是多麼快樂的事。下午2點到三江縣城,2:20去從江的中巴快開了,來不及午飯,買的八寶粥是變質的,可恨的花言巧語的廣西人!好在路上堵車時有人窗外賣橘子,權且買了1元錢充飢。
這一路真辛苦!所謂的國道簡直跟搓板一樣,把我的腸胃顛得扭轉了位置。很久沒下雨了,滾滾灰塵無孔不入,十個月前清如緞子的都柳江也干涸得不能行舟。越接近從江越有侗鄉氣息,但飛揚的塵土令人幾欲窒息,風景已無暇顧及。顛簸4小時到梅林鄉時,記憶中的清秀村莊盡被黃土包裹,路邊走過的侗家婦女衣著烏藍目光呆滯。H們開始懷疑我設計的路線是否有吹牛成分(我一直把這一帶描繪得如何值我不到一年就回訪),暮色裡只好取消留宿相思寨的計劃,趕了111公裡在晚上7點到了兩省交界的從江縣。
干燥的季節連從江城也沒有印像中好,投宿春節住過的大榕樹底的縣委招待所,看是熟客,標間價錢從80降到50元。洗了滿面灰去夜市打邊爐,我老毛病犯了,只有胃口吃素菜和喝湯。躺在松軟的床上,回想為出門連續緊張的加班和一天的顛簸,覺得全身骨頭都在疼。
元月2日尋訪大歌的故鄉
打聽到侗族大歌發源地小黃雖24公裡,但只有吉普或拖拉機才能去,得到河對岸北邊的橋頭找。早晨打三輪車過去,一輛本地少見的豐田越野擦身而過,H僥幸招了招手,車真停了,下來個蠻有器宇的干部,客氣地請我們吃橘子,看著我們的攝影包腳架問我們的去處。我靈機一動說是廣東來的記者,要去小黃,他立即說了番感謝關注的話,很遺憾地告訴說我們晚來了一天,昨天才陪省委書記去小黃聽大歌,今天要到黎平縣開會,否則可送我們。原來他是縣長,這個父母官看來還算有見地。
好心的三輪車夫陪我們在橋頭等了好一會,終於過來輛拉石頭的農用卡車,車夫說只有它可能肯去小黃,幫我們攔了下來,講好120元,太陽正好從灰灰的雲層露出臉,照耀著咣鐺亂響的破車和我們向僅可過車的羊腸土路搖去。
這是往高增鄉的必經之路,先經錯落在山坡叢林間的鑾裡村,再到小河邊芭蕉竹林依依、鼓樓風雨橋吊腳樓排開的銀良寨,大牛小牛排著隊過獨木橋,一個肩扛鋤頭、嘴叼煙鬥、腰插配刀的英俊阿叔望著我們笑,悶了一天半的小H開始有感覺了,哢哢謀殺了不少菲林。我尤愛那些精美獨特的標志著侗鄉風格的風雨橋和鼓樓,鼓樓是一個寨子、一個群體集會議事的莊嚴場所,是侗民族的精神寄托,風雨廊橋秀麗地跨於清溪小河,與靠山臨水的干欄式吊腳樓連成一體,體現了侗家陰陽交融的先進擇居理念。
半小時後到高增,司機要等個親戚,我們下來逛,安靜的小鎮賣肉挑柴的婦女和燒著煙絲的漢子各自閑著,沿溪一溜吊腳樓寫著醒目的防火標語。小H通過長鏡頭發現一家廊上婦女在織布,馬上登門造訪,想必這裡離縣城近、四個婦女見過世面的,頭也不抬地只顧拉卷長長的白紗來回梭著任我們拍,陽光從廊外竹林透過來,照著她們忙碌的身影和巧手的輪廓,這一根根紗織成布,再復雜地一遍遍靛青染色、晾曬、繡花鑲邊、手工縫紉,出來這麼久我看到的女子沒一個不穿自家織染的侗服、許多男人和孩子也如此,做侗家女要干多少活。繼續上路,新上來的漢子叫吳向奎,活泛熱情地介紹自己要跟司機吳定和去小黃拉點木頭,小黃現在名聲響了,若非節日要聽大歌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
離開高增路就不可稱之為路了,臨崖盤山不停地一個個轉圈,大石頭土坑拋得搖頭晃腦的我們頸椎幾欲斷掉,震耳欲聾的車噪音讓我們腦袋嗡嗡快要爆炸。但小黃是我去年春節來時未圓的一個夢,以我的性格是怎麼艱辛也要去尋訪的。遠遠一個叫岊扒的碧綠菜園間的寨子映入眼簾,心情立即清爽了,下來轉一圈,好些曬玉米的高高木架子,想見秋天這裡該多美。相對閉塞的交通使寨子保留了質樸,大群著侗家古衣衫、頭頂中間剃光而兩側梳可愛雙抓盤髻的孩子圍著我,給他們水果糖,高興壞了,村民的笑容裡都透著憨厚。沒想這個不經意路過的小寨,成為我此行印像最好的村莊。
到小黃已下午2點,肚子咕咕。吳向奎和吳定和帶我們上村長吳補江家臨溪的木樓,吳村長不到40歲,很實在地告訴我們昨天村裡才改選,他落選了,叫我們別再稱他村長。落選村長在張羅飯菜,我們四處逛蕩。寨子分上下寨,共200多戶800多人,上寨鱗次節比建在山坡,下寨沿溪一溜的木樓和風雨橋,枯水期垃圾歷歷可見。正午的光線裡只好拍拍大狗獨木橋上打盹、公雞守家、小鴨戲水的小景,四處問昨天省委書記來唱大歌的姑娘們在哪裡,村人都說昨天直唱到晚上6點,唱累了在家休息。也怨不得這裡的姑娘“巴閉”了,人家可是一路唱到巴黎獲國際聲譽的。好容易見一姑娘牽著臨家小弟到小賣部買東西,不見則已,一見驚人,著簇新拷綢衣裳繡花布鞋的17歲姑娘全身上下都透著美和純!走到曬谷場又見到兩個坐在“生孩子要到醫院”的標語下繡鞋面花的清秀姑娘。這樣的標語村村可見,想必侗家女子難產之事時有發生,姑娘們的快樂也就這幾年,等待她們的是生育勞動當家的漫長日子。
吳村長家的飯很香很白,淹酸魚太辣太酸把小H吃的呲牙咧嘴,我勉強悶頭扒了兩碗飯。還是想聽大歌,村長推說姑娘婦女們昨天累了的話還沒落,他12歲的侄兒立即精明地推薦小少女伙伴可以唱、一人要收10元錢,邊說邊已飛奔下樓去喊人了。想著等一會七八個小毛丫頭參差不齊地唱幾句、再回想春節在黎平登豐寨受到全村婦女齊唱大歌的禮遇,我一下子什麼興致也沒有了,匆匆塞給村長20元飯費拉上還在傻乎乎翹首以盼的H們逃之夭夭。
我拖著病體說不上萬苦卻也千辛才來到的小黃就這樣告別了,心裡有點失望,有點郁悶,沿途照著群山和梯田的夕陽漸漸變為金色,黃昏的山風吹進車窗,這才舒服了點。過高增時吳向奎熱情地帶我們去暮色裡的花橋,少女們趕著鴨子回家,棟棟木樓都飄起了炊煙……
元月3日繞過肇興回到都柳江邊
今天計劃是重走春節沿都柳江到肇興那條線,昨晚回從江後吳司機帶我們去一個面的司機家聯系包車,我沒吸取春節費勁找車的教訓、嫌貴沒應承,一早過河去,逢車就攔,可真的等了1個小時還見沒有一輛可以包的車,差不多全城都知道我們在找車了。在H們的抱怨聲裡好在有三輪帶來一輛面的,司機看上去老實且只要250元,已8點多了,為趕光線,我們價也沒講,讓司機把車開得瘋了似的趕往岊沙。
岊沙苗寨藏在從江西北6公裡的崇山峻嶺間,吊腳樓從高往底錯落著,半山腰遠望是層層的梯田,從厚厚雲層剛露出臉的太陽正好照在灌了春漿的梯田頂端,近處一樹通透的紅葉襯著黑瓦木樓,光影效果好極了。昨晚招待所碰到的幾個深圳國稅自駕車者也在這裡。和去年一樣看到好些梳古代發髻的老人、姑娘和兒童,6、7條凶凶的小狗追著小H吠,又不敢咬他,吊腳樓回廊上探出的小臉目睹這情形咯咯地大笑不停,我們尋聲爬上去,4歲的小姑娘漂亮得簡直少見,抱著靴子樣的竹簍還在使勁笑啊笑啊,把我們也逗樂了。他爸爸滾馬拉忙著給我們遞煙讓茶,我們為他全家照了相,要他好好培養這絕頂可愛的娃娃。出寨門又碰到了春節在同樣地方碰到的那個住在村口的滾姓村干部,當時我還把他認真回答小孫提問的樣子錄了相回家放,家裡人笑得不得了。跟他打招呼,他居然還記得我,熱情遞給我們幾個又大又甜的碰柑。正是碰柑豐收時節,一路看到苗民擔著碰柑去城裡賣,才八毛錢一斤的果子,盼了一年的苗民能賣幾個錢呢?
馬不停蹄地沿321國道趕,經觀音閣和車寨時從都柳江那邊射過來的光線很柔和,早晨的江面波光粼粼,田間悠悠走過趕鴨子和擔水的鄉人。到去年旅途記憶中最美的梅林相思寨時,光線已太高,灰度很大,我只拍了一張江上擺渡的片子就帶著遺憾告別,唉,好的地方真的不能來第二次,過去了的事情挽回不來,因不珍惜而失去了的情感無法追回的……
過八洛車子轉回貴州黎平縣境的蜿蜒山道,沒有了油菜花,風景與春節時無法比。到貫洞時告訴小H這是我那張登在《旅行家》雜志的片子的出處,他驚訝之余在此季節推薦他來又是一番抱怨,我懶理他,獨自走到遠遠的茅廁小解,這茅廁建在如此風涼水好的田間溪畔,實在愜意。略休息後過勝全、腊水、龍圖、洛香等村鎮,正午到了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名鎮肇興鄉,司機徑直把車開到山坡上的小學,這裡可俯瞰全鎮,五座鼓樓錯落於黑瓦屋之上,三條風雨橋跨過小溪,縱橫街道、臨溪木樓齊整劃一,充分體現了侗家先民的智慧。
中午到掛著旅游定點的明月樓小餐館讓女店主炒了噴香的折耳根腊肉和兩盤黃燦燦的雞蛋,加上啤酒青菜才30元。我們邊吃邊把侗鄉旅行的感受大抒在明信片上,到對面的郵政所寄給朋友,小H為收集郵戳還寫了好幾張沿路寄給自己。下午過巴榪、六約、龍額等村鎮,河灣畔的半江寨依然那麼寧靜秀美。夕陽無限好,眼看可以趕到地坪拍風雨橋日落,沒想離地坪只6公裡時車死火了。正好一群侗女赤足在田間捉魚,她們先將靴子樣一頭尖的竹簍並排插在田頭,再一齊把田魚往竹簍裡趕,搶拍下如此有生活氣息的片子,我們高興得忘了車壞的煩惱。在兩個村童的幫助和H們的努力下,車終於推動,趕到地坪太陽已下山,200多年歷史的廊橋清晰倒影在碧綠河水裡,臨近的村莊飄起了炊煙,雞犬相聞。該是歸家的時候了。
過兩省交界的高安鎮出321國道折回富祿,別過老實的司機,穿過舊商鋪夾著的窄青石板巷,沿江邊石階而下,入夜的小鎮像電影裡舊社會的船埠頭場景。投宿春節住過的小旅店,黑竣竣的街巷沒一家餐館開門,我只好在雜貨店買了香腸、方便面、雞蛋,借人家的廚房和青菜小蔥煮面給他們吃,可憐的男子漢們餓壞了,大叫好味,連湯也沒剩下。江邊小店除一盞燈、只收到兩個台的黑白電視而別無他物,夜裡挺冷,早早鑽進了被窩。
元月4日終於到陽朔可以小資了
小拖船鳴笛聲把我們從夢裡叫醒,已7點半了,跳起來扒在走廊看,大霧裡船剛開走,我發過誓再怎麼也不搭車吃灰的,趕緊手忙腳亂地邊抱怨H們的拖沓邊收拾好行李東倒西歪跑上卵石遍布的河灘,好在不久來了一小拖船,老艄公說對岸山那邊村子包了船要去喝喜酒,不帶外人,我們聽他和幫忙的老婆居然講一口白話,一問老家是三水的,忙攀老鄉,老艄公立即眉花眼笑迎我們上船。霧仍未散,江岸、漁舟、鸕鶿、碼頭拾級而上的天街和遠遠的富祿小鎮構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我們架了腳架慢慢拍,直等到9點過,船才滿載熙攘的鄉民緩緩離開。
蒙蒙細雨裡都柳江煙雨凄迷,吃了三天風塵的我們迎著寒風立在船頭盡情接受這清新的滋潤。滿船衣裳藍黑的侗家人憨厚好奇地看著我們,其中最突出的著西裝男子與我們搭話,他叫覃清林,岑旁完小的校長,說今天村裡去老堡工作的人結婚,把長輩和鄰居都請過去喝喜酒,按侗族習俗,賀禮是一擔擔的糯米粑、五色飯,他還打開一筐讓我們嘗。覃校長很健談,一路講著侗家年俗以及山村教育的艱辛和樂趣,岑旁在富祿對岸的深山裡,擺渡過江後還要走40分鐘山路,每年正月初七都會有盛大的蘆笙舞和唱大歌,山上冷,春節時常會有雪,景色很美,曾有桂林美院的學生老師到他們寨子實習,住了一段舍不得走了,說著很誠懇地邀請我們去作客。兩小時後船到良口,我們互留了地址,他和老艄公幫我們把行李提上岸,在一船鄉民的道別聲裡與都柳江作別,望著拖船在清淺碧綠的江面漸漸遠去,小H忽然唱起了“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盤,這裡的山歌排隊排……”我心裡一下子湧上一股感動,什麼時候,在水泥森林膩味了,我會唱著這段歌,再回到這都柳江邊,去覃校長那個山裡的寨子,住上一段日子。
雨住了,良口路邊攔上往三江的中巴,一小時到三江,匆匆買個盒飯在往龍勝的車上大嚼,出門這幾日因趕車每天只吃一到兩餐,簡直弱不禁風了。快到鬥江鎮時售票員提醒大家小心扒手,不久上來兩個眼睛骨碌的年輕人,眼看車上就我們是外地人,我不禁有些害怕,悄悄握緊了腿邊的腳架,H們也向我使眼色,只要明搶我們就揮舞腳架齊上。過了一會,我用余光發現後座那個已向身邊暈車的乘客下手,忙以眼色示意H我們不知根底讓他們別啃聲。不少人見證了扒手的得逞,車上頓時鴉雀無聲,反而顯得氣氛更緊張,我緊握腳架的手心都浯出了汗。兩個扒手下了車,大家才松了口氣,紛紛說著扒手一次次的惡劣行徑,售票員說他們眾所周知地團伙作案已幾年了,與他們作對會被報復,政府想必都知道了但一直沒把他們管著,太囂張了。
到龍勝換快巴,過梯田景區的指示牌時H們又開始抱怨我沒將梯田列入計劃,這樣的季節梯田沒水他們又不是不知道,我已懶得再出聲,睡一覺5點到桂林,隨便搭上一輛往荔蒲的班車,夜色裡終於到了旅行的終點陽朔西街。
一股小資味兒撲面而來,氤氳的燈光裡擺賣工藝品的小店、賣糖水西點的小攤太引人,酒吧都把門口布置得能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不同膚色的男女坐在臨街的桌前對著一支蠟燭傾訴著。據說不少鬼佬在此一住就是半年,沒錢了去打工掙錢回來繼續住下去。人生苦短,何必像我等這樣成世釘死在一個悶得抽筋的單位裡,一年放不了幾天生呢。網上介紹的旅店一家家找過去,全爆滿,直過了西街中心點,才找到一家酒巴說二樓有兩間房,20元/人。卸下行李,剩下的時間再不用挪窩了,渾身輕松,踱到街口大排擋吃曾讓我對著網上資料流了不少口水的陽朔名菜啤酒魚、釀田螺,味道太鹹太重了點,正好驗證了我的心情:憧憬得太久的,往往會讓你失望。剩下的兩天,我隨遇而安,反正來陽朔很容易,讓他們去安排吧,我也少落得抱怨,說不定還有意外驚喜呢。飽餐後我又加兩碗甜酒雞蛋和銀耳白果糖水,1元/碗的幾十種滋補糖水誰能受得了誘惑。以為自己太奢侈了呢,誰想H們飽得都快走不動了還直落去酒吧和英國妹喝啤酒至半夜……
元月5日到興坪泛舟漓江
睡至太陽照屁股才起,若不是窗外西街叫賣聲太吵,還不知可以睡到何時。我自去市場吃3元/碗加蛋的粉腸豬肝爽極的三鮮米粉,H們繼續昨晚意猶未盡的小資情調,在樓下酒吧16元一份牛奶和火腿雙蛋,吃完照舊磨蹭著沿西街逛逛走走,快中午才上了中巴,細細的鄉間搓板道緊挨著農舍和田野,滿目清新,晃蕩1小時,12點過到了漁鎮興坪。
去年來過的小H熟門熟路地跟纏人不得了的漁婦講好80元包船去克林頓去過那漁村。興坪段是往漓江的精華黃布倒影和九馬畫山的中心,現雖是枯水季,但江水依舊如我16年前第一次游桂林時那樣清澈,漁夫帶著鸕鶿在捕魚,岸邊鳳尾竹下牛群安靜地吃草。我和小H都是極愛水之人,上得船來,行在水上,心情開始如行雲流水,立在船頭一首接一首地唱歌。
為避5元的門票,我們上岸後鬼子進村般抄側路走,還是給發現追補了票,派了個講話鏗鏘可笑卻聽不太懂的老頭給我們作導游。小小村子面河靠山風水真好,兩三條古巷道兩邊高牆大院蠻氣派,但處處村人都張口要錢,民風實在不敢恭維。克林頓作客的那家是清初老宅院,木雕隔扇非常漂亮,男主人傻乎乎的,女主人很醜且拼命推銷自家產品,被她纏煩了小H給家人每人買了雙毛線鉤的拖鞋,我和H也買了袋魚干,並一人交了1塊錢才被允許上二樓頂眺望整個村子,這是克林頓誇“好美啊”的地方,不外乎青山襯著鴛瓦馬頭牆而已,克氏要去過婺源徽州就不會盤桓此處了。
回到興坪去郵局寫明信片寄,3點多了才到對面的南燕大排擋吃午飯,清蒸草魚、白灼漓江蝦哇呀那個好味道!老板娘在用大鑊煮狗肉,香得我們口水掉了三尺長,但這是賣晚市的,還沒煮爛。真想等到晚餐吃了才走,H們提醒最後一班回陽朔車是5點的,小鎮連的士都找不到的,只好使勁吞著口水,被他們拖到江邊看夕陽裡群鴨戲水,鳳尾竹倒影和漁舟唱晚遠比不上以往來所見的。等到黃昏,與幾頭豬和一車鄉民擠上中巴,搖晃回了陽朔。
在我們住斜對面的露天酒吧吃28元/位豐盛的自助燒烤,臨桌時髦男女鬼佬鬼妹娓娓低語,遠遠傳來若有若無的美國鄉村歌謠。如此悠閑旅途讓我們對著啤酒大發“人生幾何”之感慨,半夜仍意猶未盡。
元月6日閑閑信步遇龍河
最後一天了,H們小資夠了也想嘗試一下陽朔人的過早方式,跟我到市場吃米粉,一女子端著粉有意坐到靚仔的小H身旁,說起遇龍河的美麗,並向他推薦遇龍河上的精華“世外桃源”。小H被說得心動不如趕快行動,我們跟著上了女子的摩的,往白沙鎮方向飛馳十幾公裡,到了一處公園門口,一看40元的門票方後悔,因為我們有君子協定,凡收門票的地方原則上不進。但原則也有可違反的靈活性,即來之則安之,小H去買票,接下來是我們跟著衣著鮮亮的導游小姐在這將遇龍河一段包括一個村莊都圈起來的莊園裡坐船東張西望1小時,看好幾種少數民族表演歌舞,曬曬太陽,當然不比深圳什麼民俗文化村差太遠,但與我們的旅行品味不同,覺得沒意思就出來了。按講好的價摩的繼續送我們繞過白沙鎮的鄉間小路到遇龍村,那座爬滿青藤、滄桑跨在碧綠遇龍河上的石橋迎面而來,我們擺脫了摩的,自此開始了暫別俗世、與原始自然的遇龍山水融為一體的大半天神仙日子。
遇龍橋建於明萬歷年間,距今400年歷史,橋上有抗戰紀念碑,橋下村人在錘打棒槌浣衣。旁邊的遇龍村多數房舍以黃泥壘成,建築風格雖沒漁村古樸考究,卻有一種與青山秀水渾然天成的感覺。向一村婦問路,被邀到她果樹環繞的家裡午飯,開闊的場院面對遇龍河,停著三兩竹筏,我們倦了,下筏面朝藍天躺在竹椅上,幾朵白雲悠游而過,微風吹著竹筏在水面輕蕩著,村巷傳來一兩聲雞啼,腿邊的小狗添著我的鞋面……我們不知不覺睡著了,直到主婦叫吃飯才醒。樹陰下竹桌竹椅,草魚甜嫩土雞爽脆,家制蠟腸香辣得恰到好處,主人朱繼武邊驅趕繞著桌子大膽地搶我們飯菜的公雞們邊爽朗地頻舉甘冽的漓泉啤酒跟我們侃,能干的主婦名字叫黃叢菊——孟浩然那首《過古人莊》此時跳出了我的腦際:“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飯後享受著中午河面吹來的清風和柚子的清甜,又有點昏昏欲睡。如此寫意的農家生活,要不是今晚的回程機票已在手,我真會管他的先在這裡住幾天。黃叢菊去村裡找來一老一後生為我們撐竹筏漂流去舊縣,塞給她50元飯費,說好5月再來,才依依隨水漂去。
如果說16年前看到的漓江在我記憶裡是絕無僅有的好山水,那麼,也只有眼前的遇龍河可以和她比擬了。遇龍河,活脫脫就是十幾年前純美的漓江。筏在清淺的水面緩緩漂著,兩岸鳳尾竹、小村、古樹、田園和青山一一對折倒影,實在分不出哪是村田山石、哪是倒影。老者為我們介紹著兩岸的風光,雙獅對望啦、老牛抬頭啦,一路向田裡勞作和河邊撐舟撈豬草的村人大聲打著招呼。隔一段距離就要過一截泥築的堤壩,我們得下來等他倆抬筏過壩後再上去漂,老者說夏天水大,不用下筏就可以直接漂過去,現在枯水季節不行。看他們一身汗,我有點於心不忍,這兩個小時給人家兩人80元真是少了點。在旅游者煩囂的陽朔,遇龍河為什麼可以保持這樣的清澈古樸,與為農業灌溉而沿途攔河築壩有關,幾十公裡的河無法游船,來的人自然少了。現在一般探奇旅行者都是騎單車或徒步遇龍河,我們搭車來漂流一段,再走一段,實在是非常享受和愜意的玩法。只可惜天氣太涼,要是夏天,我早就跳下這清得無以言說的水裡,去做一條任意東西的魚兒,一根隨意飄蕩的水草了。
大片田園後山腳下的舊縣村遠遠可見了,下筏後老者讓年輕那位帶我們找到北宋建的仙桂橋,900多年歷史的小石橋像只張開翅膀的麻雀匍匐在田間小溪上,輕巧優美。穿過田間小道和古老的白果樹到村口,一口池塘倒影著農舍和浣衣的村婦,好一首田園散文詩。舊縣是民國初年以前的陽朔縣城,保留著不少明清建築,黎家祠堂高牆上書的“不懂階級就不懂剝削”、“打倒美帝修”等標語還歷歷在目,古巷、寨門、曬香腸的老婦、擔柴草的漢子映著斜陽。一黎姓老人帶我們看兩塊明代進士碑和國民黨24軍長黎故居,獨具匠心的過街廊、門罩、繡樓、後花園殘垣斷壁,芳草凄凄。82歲的老太太端著小板凳坐在門口讓我們給拍照,她是黎軍長的小嬸子,看上去最多70歲。一中年男子請我們到他家,房子有過百年歷史,雕梁畫棟的後院收拾得干淨整齊,尤其可愛的是二樓回廊上吊著一溜葫蘆,天井裡種了好些盆景。他叫毛年生,見過不少世面,知道老房子珍貴,這些年跑生意賺了錢就拿出一些來修繕,打算在老房子裡開旅社,天井裡可做餐廳,只接待來考察寫生的人。我留意他家僅三四間房可供外人住,但門口好大空地正對著田園和遠處的河水,便跟他說好,5月與一群朋友再來,在門口扎營,讓他給做飯和准備淋浴設施,然後我們晨拍遇龍河輕霧、昏拍古村炊煙田園夕照,過三五天神仙似的日子……
舊村令我們一直盤桓至夕陽西下,原徒步回陽朔的計劃擔心天黑看不清路只好取消,沒車回城,毛年生打電話幫我們叫來一輛三輪摩的,在鄉間小路蹬蹬了好一會,經白沙鎮回到了陽朔。
華燈已上,照舊先經市場大啖幾碗糖水,再到斜對面的酒吧點上蠟燭吃自助燒烤,最後小資一把。8點了,才背上行李,一路走一路又買了幾樣再多一件就裝不下了的手信,頻頻回望這羅曼蒂的西街,上了恭城開過來的臥鋪大巴。到桂林後懶得換車,多給70元讓司機一直送到機場,夜10:50方告別桂林,子夜時分,順利凱旋回我們已快陌生了的家。
小貼示:
花費1400元/人:
1、交通979:機票來回560+建設費100=660;小黃農用卡車120+肇興一天面的250+興坪包船80+遇龍河竹筏80+陽朔-世外桃源30+舊縣-陽朔摩的10+兩江機場70=640,三人分攤213; 桂林的士10、桂林-龍勝來回34、龍勝-三江來回16、三江-從江15、從江三輪共5、富祿-良口船票5、 良口-三江5、桂林-陽朔來回10、陽朔-興坪來回6,合106。
2、住宿225:桂林80、從江兩晚100、富祿5、陽朔西街兩晚40。
3、吃:人均約150。
4、門票:岊沙6(我沒買)、漁村5、世外桃源40。
攝影民俗提示:
1、 高增、肇興一帶民風淳樸,隨便走上哪家的木樓都不會受驅趕。侗寨年輕女子都漂亮而不矯情,基本都穿自家織染的民族服裝,沒有不讓人拍照的,主動問要錢的也很少。
2、 唱大歌是婦女們集體唱才好,侗女6、7歲開始學唱大歌,但因難度高,要爐火純青非得二十多三十歲以後不可。因此大歌最好聽她們唱的,而且要找當地人翻譯才有趣,因為大歌不僅聲部多而優美,歌詞也火辣辣直白白特能表達情感。想聽到純正的大歌還是最好節日期間去,既熱鬧又不會有人管你要錢;如刻意為游客唱的往往都沾著銅臭味,讓你心裡不舒服。
3、 侗族待客上品——淹酸魚很酸、偏辣,可能吃不來,但到人家家裡吃飯不可做出吃不慣的樣子,不管會不會對人家敬的酒和煙都得雙手接過來,否則主人會不高興。
4、 岊沙村已有商品意識了,要收6元門票(可奇怪我兩次去都沒人要我買票),到苗族人家裡拍照有時會被問要錢。但不給也沒關系,記得帶上些糖果給小孩,村民會很高興的。
5、 陽朔西街節假日客房緊張,而住在縣城裡就沒意思了。所以最好提前預定。很多雜志和網站的住宿介紹可參閱,條件都差不多。
6、 興坪是漓江攝影的中間歇腳點,從這游漁村、拍著名的九馬畫山和黃布倒影最便捷,但漁村和黃布倒影不同方向,包船要分段包,加起來很貴,特別是節假日。廣西人的精明真讓人不得不服,價很難講下來,所以最好多人同行,分攤費用。漁村除了環境清幽外建築、民風意思不大,若安排去舊縣村就更沒必要去這裡,還要5元門票不太值。在陽朔還有不少人推薦去石頭村,風格跟我們恩平的那個差不多,也得收門票,沒必要去。
7、 遇龍河兩岸景色很美,尤其是遇龍村到舊縣村這段。想拍好照片就不能坐在竹筏上,但不坐竹筏豈能體味那好山水悠悠從身邊過的感覺!因此最好包竹筏漂一程,再走一程,最好在舊縣美美住一兩日,游水、漂流、享受被邀至田家的感覺。我去時舊縣村還沒開旅館的,經營農家飯的倒有一家,吃沒問題,住宿若人多了只能扎帳篷。
8、 那個所謂的世外桃源是台灣人搞的人工景點,陽朔專門有車夫積極推薦游人去,因為可賺路費又有門票提成。這鬼地方由於H耳朵軟讓很節省的我多花了70元冤枉錢,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