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陽朔

作者: Johnxuxu

導讀二下陽朔 六月四日晚在桂林市中心廣場附近的八桂大廈四層的“好大媽”美食廣場吃了晚飯,市中心中山路的露天夜市已經開張。兩公裡左右的道路邊是一個接著一個臨時搭起的紅色涼棚,數百家小商鋪出售各種各樣的紀念品、桂林特產。我們剛逛了一會兒就下起了雨,只好在一家賣戶外用品的攤位裡避雨。看著雨越下越大,沒有要停的跡像,只好打車回酒店。路上有些路段 ...

二下陽朔

六月四日晚在桂林市中心廣場附近的八桂大廈四層的“好大媽”美食廣場吃了晚飯,市中心中山路的露天夜市已經開張。兩公裡左右的道路邊是一個接著一個臨時搭起的紅色涼棚,數百家小商鋪出售各種各樣的紀念品、桂林特產。我們剛逛了一會兒就下起了雨,只好在一家賣戶外用品的攤位裡避雨。看著雨越下越大,沒有要停的跡像,只好打車回酒店。路上有些路段已經積水,司機惟恐熄火,小心翼翼把我們送回了酒店。

大雨整整下了一夜,後來從《桂林晚報》上得知,那晚的雨是桂林有水文資料以來第二大的一場降雨,10小時降雨300多毫米。

六月五日早晨醒來,大雨還是下個不停,看來我的二下陽朔的計劃要泡湯了,心中有些遺憾。但是,從酒店房間的窗戶向外看去,雨中的風景卻是美極了,遠處的兩座山在雨霧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我坐在陽台上欣賞著這幅美麗的畫卷,心情倒也坦然。

九點鐘的時候,雨終於小了,我收拾好行裝,打車去了汽車站。汽車站每15分鐘就有去陽朔的車。我買了5分鐘後開車的直達陽朔的豪華大巴,單程才12塊錢。車上一共才5個乘客。

汽車准時開車,出桂林市區後一路南下,雨越來越小。三天前,我們是從磨盤山碼頭乘船去的陽朔,船上欣賞了美麗的漓江風光,在陽朔參觀了銀子岩溶洞、大榕樹風景區,還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印像劉三姐》。一天沒有玩夠,因此就有了這次二下陽朔。

沿途都是綠油油的稻田,綠色的盡頭是一座座獨立高聳的山峰,極其養眼。路上,對面開來一隊軍車,一眼望不到頭。這個車隊非常奇怪,看不出是什麼兵種。有的車牽引著120毫米的榴彈炮,有的車裝載的是舟橋,還有的車牽引著叫不上名字的裝備。既不像演習又不像救災,不知道他們去哪裡,干什麼。

大約一個多小時,車到了陽朔汽車站。車站就在新西街的口上。

下車後,同車的五個人中竟有一個男孩也來自北京,剛剛玩完鳳凰。我們一道問了幾家旅館。先來到西街的國際青年旅館,我在英國學習時,在蘇格蘭的哥拉斯格加入了這個組織。我們看了宿舍,都是老外住在這裡,每晚70元。不值!又看了民居旅館一條街上的幾家旅館。這時來了一個韓國人,說著不太流利的英文向我推薦“竹林旅館”,去看了看,比較舊。我又回到西街,看見“LISA HOTEL”的招牌,此處竟然有“李沙酒店”,我決定就住這了。一塊辦理入住手續的有幾個西班牙人,我去過馬德裡和巴賽羅納,就跟他們聊了幾句。

住下後,一個當地導游找上門來,是個20多歲的村姑,小小的個子,長發,皮膚黝黑,戴一頂美軍迷彩作訓帽,看上去還算精神。我們一塊研究了行程。計劃當天下午先騎自行車到素有“小漓江”之稱的遇龍河。遇龍河,古稱“安樂水”。傳說很久以前,東海有條龍,巡游至此,見如此勝境,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地觀賞美好風光,後來忍不住白天也偷著出來,河邊許多村民都曾見過。於是“安樂水”遂改名為“遇龍河”。

我們計劃乘竹排順水漂流兩個半小時到工農橋,自行車綁在竹排上。然後從工農橋再騎車去月亮山,再返回陽朔縣城,到陽朔大橋,蓮花山、書童山游覽。第二天從陽朔乘早班汽車到楊堤,沿漓江徒步走到興坪,這是漓江最精彩的21公裡,零距離感受世界最美麗的山與水的結合。

談好計劃,我們先到西街口租了自行車,因為導游認識他們,所以沒收押金,每天的租金是5塊錢。

我本想吃過午飯再去漂流,但是導游建議,先吃點米粉,然後到工農橋吃農家飯。我們找了一個大排檔,吃了桂林特產—馬肉米粉,這是我第三次吃桂林米粉,一直沒覺得有什麼好吃的,倒是很便宜,才兩塊錢一碗。我們又到附近的水果市場買了一些楊梅、香蕉、桃子,都很便宜。尤其是紅紅的楊梅,包在綠綠的葦葉裡,紅綠相間,很是誘人。

導游在前面帶路,我們向遇龍河上游騎行。天上開始下起蒙蒙細雨,路上不少游人也在騎行,不少情侶騎著雙人自行車。一路田園風光,風景無限。剛剛騎了一會兒,就下起了大雨,我們到一戶農家避了一會兒雨,農民知道我們去漂流,向我們兜售翠綠色竹子做的“滋水槍”,竹排上打水仗是不錯的游戲。

雨停了後我們繼續騎行,不到一小時,下公路,沿一條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遇龍河最上游的漂流碼頭。周圍破破爛爛,與美麗的自然風光很不協調。我們剛要上船,大雨又下了起來,我們只好在塑料布搭建的棚子裡避雨。棚子裡有不少船工在吃飯、聊天,等待雨停。一個高個子小姑娘向我們兜售柚子,一塊錢一個,她說還可以在竹排上給我們唱山歌。雨下得很大,可是河上還有很多老外冒雨漂流,泰然自若,興致不減。導游告訴我,遇龍河漂流還是老外首創,兩三年前,有老外看到遇龍河邊的農民乘竹排往返河兩岸勞作,於是給幾塊錢租用農民的竹排在河上漂流。後來農民發現了這條生財之道,現在漂一趟每人120元。

雨中的山水景色變化萬千,美不勝收。雨中游陽朔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導游說,中央領導、卡特、克林頓來陽朔時都是雨天,我這次也算趕著了。

大雨下了一個多小時,我就坐在棚子裡靜心欣賞雨中的陽朔山水風光。後來雨小了一些,我們坐上竹排開始漂流。因為是雨天,有經驗的船工才敢撐船,所以價格漲了幾十元,兩個人共150元。

由於下了一個多小時的大雨,河水變得混濁起來,又是陰天,因此沒有看到“魚在天上游,鳥在水中飛”的景色,也不能在河中游泳了。導游說,如果是晴天,可以睡在竹筏上戴著墨鏡曬曬太陽、吹吹風、游游泳、聽聽音樂、喝著可口的飲料或者和朋友一起打水仗。

遇龍河不寬,最寬處不過幾十米,河中間有4-5米深,沿途有十幾座梯級水壩,壩之間有幾十公分的落差。每過梯級水壩時,船工都要掌握好速度和角度,保證竹排以90度角通過,如果角度、速度掌握不好,過壩時就可能翻船。導游一路介紹著兩岸的山峰,幾乎每座山都有名字,什麼美女梳妝、青蛙晾肚、鴛鴦接吻、仙桃、烏龜、公雞……。導游的介紹似乎賦予了這些山峰以生命。

漂了兩個多小時,來到了工農橋,導游說再漂下去可以到《印像劉三姐》的演出地點,但是風景就很一般了。我們在橋邊碼頭上了岸,船工又要了四塊錢,說此地是壯族人的碼頭,要交給他們一點錢。

上岸後我們騎車沿公路向月亮山前進。從陽朔到月亮山,沿路奇峰美景,田園秀色,許多山石形狀獨特,給人遐想,如詩如畫,被稱為十裡畫廊。雨後的山峰更加清秀,空氣更加清新。

這條路三天前我們乘汽車走過,當時車速很快、車窗分割,沒有覺得太美,這次才發現騎自行車游楊朔才能真正體會到她的美,真是人在畫中游。周圍的風景吸引著我不停的四處環望。月亮山其實是一座山體中間被侵蝕出一個空洞的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山洞,就會出現盈月,弦月等等不同的月亮的形狀。

從月亮山回到縣城的路上經過了中國最好的攀岩基地和蝴蝶泉。到縣城後導游帶我到楊朔大橋看“羊角山”。顧名思義,“羊角山”是兩座羊角似的山峰,是楊朔的標志,“羊角”在當地語言中發音就是“楊朔”。可是大剎風景的是,一只“羊角”上現在高高聳立著一座中國移動的通訊基站,看上去特別令人討厭。

回到西街,還了自行車,我多給了導游10元錢小費,感謝她冒雨陪我游覽。

六點多鐘我回到西街的LISA酒店,被雨淋濕的速干褲已經干了。洗了澡,換了件干T恤出門去吃晚飯。慢慢走到西街口,找了一家人不太多的排檔坐了下來,但是,陳列的食品不那麼誘人,點了一份楊朔名菜啤酒魚,空心菜,一瓶啤酒,看著對面暮色中的山峰,愜意地吃了起來!

吃過晚飯,我又在西街逛了一會兒。

六月六日原計劃徒步漓江,從楊堤走到興坪。可是天氣預報有大雨,因此只好改變計劃,去興坪,從興坪逆江而上,走到哪裡算哪裡。

早班車7點鐘開出,過楊朔大橋後一路北上。車拐了幾個彎後,一副只有在畫中才能看到的田園風光展現在眼前。遠處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山峰,路旁綠油油的水稻,墨綠色的柚樹林、土黃色的民居……感覺是那麼真實又是那麼虛幻。

40多分鐘到了千年古鎮興坪。興坪鎮位於陽朔東北部,距縣城25公裡,漓江在此繞了一個大彎。興坪依山傍水,風景薈萃,粉牆烏瓦,石板小巷,是漓江沿岸最美麗的古鎮。

時間還早,游人還沒有到來,街道非常清靜。天下著小雨,我穿過古老的街道,來到龍頸河與漓江交彙處的大橋。由於昨天下大雨,漓江水變成了黃色,而龍頸河水卻是碧綠色的,它們的交彙點涇渭分明。

過橋走15分鐘就到了元寶山,新版20元人民幣背面的圖畫就是興坪元寶山。我沿著一條窄窄的土路繼續往上游走,兩邊都是鳳尾竹林、菜地、果園和莊稼,四周是精巧的山峰,沒有過多粉飾的古屋,房頂上矮矮的密草,偶露嬌艷的花枝,還有那遮不住的鄉野情趣,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留戀忘返。走過一個小村子時,看到幾個農民趕著一群水牛正從村裡走來,我和他們打招呼,他們招呼牛群停下來讓我拍照。

江邊有不少農家飯館,坐在江邊,慢慢吃上一頓農家飯是一種享受吧。可惜我沒有時間了。走了一個多小時,快到九馬畫山了,因為中午還要趕回楊朔,我不能再往前走了。最後戀戀不舍離開興坪乘車返回陽朔。


精選遊記: 陽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