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陝西歷史文化游之二關林朝聖,伊闋觀佛
2007年12月28日 D3今天的行程安排的是關林和龍門石窟,去關林和龍門都是坐81路,只是關林在龍門之前,上車前問了一下司機,關林廟該在那站下司機用河南話回答的我,沒聽清楚。本想反正有報站,大不了仔細聽聽,車開後覺得不對勁了,開了幾站路一次也沒報過站。情急之下我和LP只好將站牌拍下,仔細研究,我的媽呀,竟然有3個站名和關林有關。只好問一下同車的當地老鄉了,最後我們是在龍門大道關林路口站下的車,下車後穿過龍門大道,沿著關林路走到底就是著名的關林了,其實中國共有三處大型關帝廟,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了故裡。正身厚葬在湖北當陽(現在的當陽關陵)、首級埋葬在河南洛陽的關林(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這處)、而在其老家山西運城解州則是關老爺的衣冠塚(就是現在的解州關帝廟)。我們今天來到的洛陽關林是供奉關羽首級的地方,也是我國唯一的“塚、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按照封建時代的禮制,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塚,百姓墓稱墳,聖人墓才稱作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這同孔子的墓園稱作孔林是一個道理。
關林的儀門是一扇朱漆大門,鑲有81個金黃乳釘,81個門釘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標准,建陵者讓關羽享用了帝王的尊貴品級。這與中國歷朝帝王推崇關羽的忠義仁厚有莫大的關系。儀門旁有一對明朝的鐵獅子,非常的古樸,穿過儀門就能看到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兩旁的石柱上雕滿了造型各異的石獅子。甬道的盡頭就是關林正殿,正殿為五開間三門道,殿宇蓋顯高聳、飛翅凌空、氣勢崢嶸。廳中塑有關羽頭戴12冕旒王冠、身著龍袍的坐像。關羽身旁有捧大印的兒子關平和持刀的周倉立像。後邊的二殿即武殿。在其兩翼有“張飛殿”“五虎殿”被稱為陪殿。三殿即春秋殿,廳內有關公秉蠟看“春秋”的坐像及臥像。四周有關公戰呂布、鎮荊州、戰長沙的彩飾畫。參觀關林有三個個地方一定不要錯過,第一是關林著名的石獅子橋,上百個獅子,造型各異,活靈活現矗立在橋頭的石柱上,絕對不輸給盧溝橋。第二,關林墳塚前的同心柏,一棵柏樹螺旋型的向上生長最後倒向一顆參天的楊樹,楊樹樹干將柏樹傾斜的樹干正好支撐住,像一對患難與共的兄弟,寓意劉關張三人的情誼。第三,關林正門外的“舞樓”因關林屬於列入朝廷禮制的祭祀廟宇,根據我國禮俗,祭祀酬神往往要演唱大戲以助祭,舞樓也就應運而生。現在的舞樓(也稱戲樓)為清代乾隆五十六年由山西商人施銀添建,與關林大門相對,間距58米,坐南朝北。其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頂部為面闊三間的木構歇山式,因是表演場地,僅用木柱承載屋頂而沒有牆壁,觀眾可以從正面和兩側觀看表演。舞樓的用途是作為祭祀關羽時獻戲的舞台。因其設計精巧,構築絕妙,成為中國舞台建築的典型代表。每年9月29日在這裡都要舉辦關林國際朝聖大典,關公的“忠義仁勇”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關公信仰”這一特殊文化現像。非常值得一看。關林票價30元,沒有學生票,是一個童叟無欺的地方。看完關林出來,已經是10點多了,為了節約時間,我和LP直接打的去了龍門石窟。龍門停車場走到售票處有很長的一段路(有景區電瓶車可以座2元/人),但沿著伊河的景觀大道風光秀麗,邊走邊看也不覺得累了,售票處旁有借電子講解機(押金150元/每部,租金5元)我和LP一人借了一部,開始了今日行程的重頭戲。龍門石窟,地處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今天風很大,遠遠望去伊河水細浪翻騰,苑如一條青龍在水中嬉戲,非常的漂亮。龍門石窟的正門就在一座多孔大橋的下面,這座大橋與另一側的漫水橋將龍門東、西兩山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景區。沿著大道向前我們最先看到的是潛溪寺,潛溪寺始建與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後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在賓陽洞的平台上遠望對岸的香山寺,悠揚的鐘聲從對岸傳來,滌蕩著我們的心靈,仿佛時間將我們帶到了千年之前。沿著棧道繼續前行會經過珍珠泉、萬佛洞、藥方洞、蓮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蓮花洞為特殊蓮花洞是繼賓陽三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像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像。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藥方洞有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所治病症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神經等科,是研究我國古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藥方洞它始鑿於北魏,唐朝建成,洞門楣頂呈弓背形,洞楣上方正中有兩個侏儒力士,肩扛蟠龍碑頭摩崖巨碑,左右兩個飛天,洞門楣上懸掛著我國著名中醫藥學家耿鑒庭題寫的“藥方洞”匾額名,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洞窟前設有柵欄,現在很少有人能看到那些曾經濟世救人的藥方了。終於要到奉先寺了,雖然已無數次在電視畫面中見到過它,也曾經無數次在腦海中想像過它,但當它就出現在你眼前時,那種震撼還是很難用文字來形容的,沿著長長的台階而上,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首先映入我們的眼簾。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後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 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彙,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像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像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給人感覺更像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裡,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這尊主佛卻被女性化, 傳說盧舍那大佛的形像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琢而成。我和LP今年剛去過雲崗石窟,看過龍門後我們都明顯感覺雲崗石窟佛像雕刻線條古樸粗礦,龍門則精致細膩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線條清晰給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覺。我和LP都非常喜歡這裡,這裡也是整個龍門精華的所在。因此,在這裡拍了差不多有幾百張照片,才依依不舍的離開了,繼續參觀以龍門石窟中最古老的一個洞窟-古陽洞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座洞窟。此洞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一窟。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可惜今天我們看到的古陽洞地面已經經過整修, 把最底下一排的佛龕遮住了一半。離開古陽洞跨過漫水橋就到達龍門的西山了。其實龍門石窟中還有許多值得一書的地方,比如石窟寺中有龍門唯一的帝後理佛圖(賓陽中洞中最珍貴的那兩幅已經被美國人盜運),火燒洞口漂亮的雲紋等等,在這裡也無法意義贅述了。踏上漫水橋,站在橋上憑欄上遠眺遠處的河灘,下午的陽光斜造在伊水河上. 亮得耀眼, 風拂過河面, 一片金浪翻騰, 好似萬尾金錦鯉躍出水面又紛紛落下. 蘆葦, 蔓草, 河邊的楊柳一起隨風舞動, 搖曳生姿, 美不勝收…..東山石窟相對西山石窟無論是規模還是名氣都小的多,但不乏精品。由於介紹的比較少還不為游人所知,正好滿足我和LP探幽的雅致。東山石窟許多都雕刻在峭壁上,因此,要看到它們必須冒一點險,有一處高昌郡王洞,台階居然有70度的斜坡。東山石窟最精美的浮雕石刻千手千眼觀音龕在山頂最高出,相傳是大詩人白居易出資雕刻的。可惜下午的陽光將柵欄的倒影投射在佛像上,無法看清它最精彩的部分。東山石窟最精致的當屬看經寺洞窟,該洞窟窟頂藻井上有飛天的浮雕造像,雕刻細膩,遠遠望去就像仙女在空中飛舞,窟壁的下部雕刻有29尊形像各異的羅漢浮雕相當的精美,據說民國動亂時,有外國人出巨資要將其鑿下帶走,被當地的農民拒絕。感謝這些先人,不然今天又會有我們的國寶出現在某某國家博物館的展廳中了。看經寺出來有一處觀景平台,平台正對著盧舍那大佛龕,是遠距離觀賞大佛的最佳景點。步行200米就來到了香山寺的腳下,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在盛唐時期規模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晚年也隱居於此,自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武元衡曾寫下“眾香天上梵仙宮,鐘磬寥寥半碧空。清景乍開松嶺月,亂流長響石樓風。山河杳映春雲外,城闕參差茂樹中。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的詩句贊美香山寺的美麗。傳聞香山寺是眺望伊河和東山最佳的去處,於是我和LP咬牙爬上了山頂,果然不失所望,伊河美景盡收眼底。山上撞鐘不收錢,於是我也做了回撞鐘人,咚咚咚。。。。低沉的鐘聲回蕩在山中,我和LP望著遠處漸漸落下的夕陽,體會著那難得的清靈。來龍門的話一定不要忘了上香山寺看看。最後的一個景點是“白園”,白園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地,有人說,詩人生前喜歡伊闕風光,情系香山,特意囑咐後代將他葬在這裡,好在死後也能靜靜欣賞伊闕勝景。也有人說,將自己的墓址選在這前臨絕地的琵琶峰巔,為的是斷了自家的官氣。白居易的後代,不知是自覺遵守祖訓,還是真讓詩人斷了官氣,當官的還真是寥寥。我覺得白園更像江南園林,可能是中原人很少見到這種景致,所以來白園的當地人很多。從11點進龍門已經足足3個半小時了,其實像我們這般看的那麼仔細的人並不是很多,一般游客2個半小時就完全可以把龍門走個遍。因此在參觀時完全不用心急,龍門和關林相加安排在一天進行非常合適的,我和LP本來考慮到,81路在龍門是終點,如果看完龍門再去看關林,一則關林在回程中可能坐不到車位,另外也不知道該留多少時間給關林好。結果一天下參觀下來,發現這個選擇是錯誤的,81路的回程路線考慮的很周到,它特地繞道到關林門口並設置了一個站點,下車後退幾步就可以看到關林的廟門了,想想早晨我們從81路下車走了足足10分鐘才到關林,真是冤啊。說說路上的小插曲,在龍門停車場,看到一輛81路就要開車了,為了趕上這輛車,我和LP來了一個百米衝刺,由於上車匆忙也沒發現自己身上就只有2元零錢了(81路車票1。5元/張),跟司機商量了半天未果,車行一站路後最終被請下了車,真是“一文錢憋倒英雄漢啊:,跑了200米在一家超市換好了零錢。還好81路車既多又空。其實洛陽作為九朝古都,還有許多地方可以玩的,比如嵩山少林寺,中岳廟等等,可惜我和LP都很怕去那些“盛名難覆”的地方,不是怕花錢,是怕傷了自己的感覺。回到火車站時只有17點,離晚上去西安的T次發車還早,我和LP在火車站前的加州牛肉面大王填飽了肚子,就進站候車了。洛陽至西安下午13點開始,共有三班火車的時刻比較理想(選擇標准主要考慮的是必須留有充足的時間給洛陽最後一天的行程,它們分別是K385洛陽至成都,15:03-19:59;K317南寧至西安,15:45至20:54;K227廣州至蘭州17:43至22:58),我們最後選的是227次特快,到達西安需要4點5個小時(途中只停靠三門峽一個站),雖然兩地之間也有高速公路連接,但由於冬季中原地區多迷霧天氣,因此,坐火車會准點很多。我們要坐的次居然晚點45分鐘,上車後我和LP分別前往自己的臥鋪車廂,相約到站前碰頭。火車在23點30分駛入西安火車站,出站後就可以看到西安的古城牆了,我和LP叫了一輛出租,7。5元把我們送到了MOTO168青年路店,感謝LP的眼光,這個店開張不久,服務員全不是年輕人,房間的布置非常的現代,特別是那個大大的淋浴花撒,就衝著它,後來的三天我們都住在了這裡。龍門門票:淡季價格80元,關門時間17:30分。關鍵詞:手套, 帽子,口罩。由於龍門石窟開鑿在伊河旁,因此氣溫明顯低於洛陽市區,風也很大.因此在冬季游覽時一定不要忘了多穿點衣服,尤其不要忘了帶上手套和帽子. 不然光著手一路拍照片, 真的很冷.
(未完待續)

(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讓梅蘭芳先生駐足半小時的佛像)

(伊水河畔,滿水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