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六”、“四九”、“初一”、“五四”,這些名字來自一個族譜,一看就知道是由於沒有文化而用起了數字,一聽就知道是在田地裡刨土就食的農民。可是他們後代的名字卻發生了變化,“見深”、“由檢”、“厚照”、“瞻基”、……,變得高貴典雅了。這名字變化的轉折,源起於家族中一個人,他的名字是“元璋”,這個家族姓“朱”。
上面那些極具鄉土氣息的名字,分別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他的祖輩居住在盱眙,就在洪澤湖邊的一方土地上,過著所謂的原生態田園生活。
可就是到了他父親朱五四的一輩,卻不得不去了鳳陽,也許是由於飢荒後的討飯。雖然朱皇帝的父親給鳳陽留下了一座皇陵,卻也將飢荒帶到了鳳陽,使得逃荒討飯的傳統延續了幾百年,還居然一直流傳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新中國。
沒有文化的朱五四自然給他的兒子也起不出好名字,就叫了個朱重八(其實在如今看來,這絕對是個好名字,有八,還重八,如果在手機或小車的號碼裡有上88,那可立馬就覺得高出了凡人一等)。可是誰承想,這出自農門的朱重八居然打工打下了個天下(也許就因為那“八”字)。
自始皇帝起,走馬燈般的改朝換代,其開國的老大總有些淵源有點文化。好像其中最不濟的也就是劉邦,可人家說到底好歹還是個亭長,也就是相當於如今的鄉鎮干部公務員,雖然也不見得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可最起碼吆喝一方小酒天天醉的沒啥問題。
可是,這沒文化討飯吃當和尚出身的朱重八,從那個方面看都不具備當人才的基本條件。可是,沒有文化的朱重八造反了,可能在革命造反的隊伍中也進行了自學成才,所以不但將名字改為了朱元璋,還打出了個明朝,又成為了明太祖,成為了開國第一人中的另類。
當了皇帝,自然令得天下的文化人俯首帖耳。這朱皇帝也知道了文化的好處,所以也得讓他的先祖們沾上些文化的氣息。那時也躬逢盛世,萬事孝為首,於是盱眙的祖陵動工了,墳陵、享殿高高大大,石獸排列齊齊整整,文武官員恭恭敬敬。

這建成的陵園倒也確有些好處,想來在朱家天下時自然香火鼎盛,就算改朝換代,就算過了六百年,也沒有灰飛煙滅,直到如今。還引得許多人來,看這據說蘊含著深厚中國文化的遺跡,也包括了我們這些自以為有文化的人。
單位組織來祖陵,特選了在下午到達,期望能看到那殘陽下的陵闕,在余輝的塗抹下會更有一番末日的情調。可是卻逢天色陰沉,地面上罩著薄薄的霧氣,稍遠處便顯得有點朦朧,不過倒也出了些久遠的滄桑感覺。現在的祖陵,只有石像、享殿和墳陵是原跡。原本壯觀的建築,自從天下不姓朱以後,也就淪落得受一旁洪澤湖水的欺負,被淹沒不存,只留下衝不走、腐不朽的石頭玩意兒了。
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將基本淤沒在泥土裡的遺跡挖了出來。旅游的好處,又使得這裡得以重新整治,擺布得有了些模樣,成了重點的保護。又在陵的旁邊築起堤壩,再也不讓水來肆虐大明朝的祖墳。不過這石像被泡在水裡埋在土裡也有些好處,沒有如同在南京的孫子陵前的那些石像,已經被舊日的風雨和進入新時代的空氣消磨得面目模糊,而是花紋清晰,讓人可以贊嘆前人的手藝。

不過六百年的歲月也沒完全放過這些石像,或多或少的也造成了一些破損,連看守陵園的石人,也已經破損。不過,這樣的官員倒也可敬,他還知道守陵失職後無臉見人,不像眼下的有些權勢,全然不知敬畏民意。

朱皇帝列祖的墓室砌成了九個,埋在地面隆起的一土丘裡。就在土丘前,有一汪池水,可以看見九個墓室的拱券頂露出水面,據說拱券裡還有石門,可是這些卻統統泡在了水裡。也許這龍脈就離不開水的滋養,可以泡出許多的龍子龍孫們。
土丘上植滿了樹,有的樹上還掛滿了有著皇室色彩的明黃色布條,布條上均是些大吉大利的詞語。看來是現代人為了祈福於曾經皇帝的祖宗,雖然現在也當不成皇帝了,不過燒幾枝高香也沒什麼壞處,哪怕沾點殘存的皇帝好處也不枉,哪怕就像隨便買了注彩票,也沒准可以中上個幾百萬的大獎。

我可不想沾光,陵園自然也賺不到香火錢,讓管理人有點失望。聽他不無抱怨的介紹,要不是當地領導的不重視,沒准這明祖陵也能與我們南京的明孝陵一起,讓朱家祖祖孫孫們的陵寢一起打包進入世界文化的遺產。
不過,我倒是暗自高興,這可以省下一些門票的費用了。就在這祖陵的陳列館前,不知出於什麼景願,塑出了一奇大無比的洪武通寶銅錢的模樣。同事戲謔的要孩子站進錢眼裡拍照,不禁引得大家哄笑。其實,當下的我們,不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進入了錢眼嗎。
文化傍上了錢,可以得到實惠。錢傍上了文化,可以提升品味。
就如同那外圓內方的銅板,上若無字,只能令高雅人說道有銅臭;一旦銅板上鑄出了XX通寶之類,立馬就有了文化的氣息,還能精粹成文物,將身價陡然成千上萬的翻了上去。
這就叫做相得益彰。
信步走上祖陵旁邊的堤壩,一人指著泊在水邊的摩托艇,問我要不要去看洪澤湖水下的城池,那也許是被水淹沒的泗州城。東望湖面,灰蒙蒙的水天一色,岸邊枯黃的蘆葦在寒風中蕭瑟,一派冬季的凋零景色。歲月荏苒,水起水落,有的被湮麼,有的再重現。不管生前如何的光輝榮耀,那些當年的“萬歲”們,乃至“萬歲萬歲萬萬歲”,終將復歸大地,復歸生養他們的大地,無論他們曾經給這片大地帶來什麼樣的福禍興亡,什麼樣的輝煌與罪惡。
無論古今,那些在專制年代裡,為了身後的榮耀而將他們放入的陵墓殿堂,也終將給歲月消磨。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堅固的石料也會斑駁,再隱秘的歷史也會真實,再奉為偉大的人物也將任由人們評說。

包括我這樣的草根之民如今也可以說道說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