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滿乾坤,春綠大地。天府之國已是春意盎然。樹木花草,迫不及待怒放鬥艷,紅橙黃綠青藍紫,色彩絢麗繽紛,繁花爛漫,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正是踏青探芳的好時機,在早春二月臨近春分時節,我們幾個good friend一行便直奔新津縣梨花溝。 新津縣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部,處於蓉城近郊,距蓉城38公裡。其境內以平原為主,兼有淺丘;境內水域遼闊,成網狀分布,岷江水系的羊馬河、楊柳河、西河、南河、龍溪河在境內的五津鎮彙於一處入岷江,浩浩蕩蕩,奔向遠方。登上南河之濱那海拔500米的天社山,便可鳥瞰五河奔流走聚之勢;自唐、宋致明清,引發多少墨客騷人抒懷吟詠,留下傳世之作。淺丘中藏秀山,除天社山外,還有九蓮山、紅豆山、老君山等等,山山嶺嶺四季長青,終年蒼郁蔥蘢。淺山中隱溶洞,如香山流洞、紅豆山溶洞,洞內景像光怪陸離,意像紛呈,引人游覽探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新津縣佛教勝地九蓮山觀音寺,其明代壁畫、雕塑精美絕倫。道教勝地老君山,亦名“稠粳山”,其山孤峰卓立;山顛的老君廟,其四周峻峰拱衛,廟內古柏森森,環境幽靜宜人;山高林密,常常雲霧繚繞,有“稠梗出雲”之美稱。縣城郊外的純陽觀 ,又稱“天下第一忠孝儒林”,集儒佛道三教為一體,觀內呂洞賓文化、文昌文化、關羽文化、岳飛文化、張三豐文化、孔子文化雲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孝名人盡在其中,透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新津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遼闊的水域,盛產黃辣丁、青波、刺婆、鯰魚、石鰍、河蝦、鯉、鯽等20多種天然河魚,故新津素以河鮮美食聞名。新津的另一大特產就是遠近聞名的優質雪梨。近幾年來,每年春季舉辦梨花節,游人蜂擁而致,帶動了“梨花經濟”,游客、果農以及餐飲、旅游、交通等各行各業,各得其所。
我們乘公交車駛向新津梨花溝。春天的成都平原到處新綠點點串串片片,大片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從公路兩旁掠過,陣陣油菜花香撲進車窗。蜿蜒行進在峰回路轉的鄉間公路上,我們透過車窗搜索著梨花的身影,冷不丁閃現的油菜花田邊挺立著幾株,一掠而過的農宅旁又橫斜出幾枝。山嵐疊翠,梨樹漸多,花香漸濃,梨花溝到了。
梨花溝坐落於新津巴布韋縣城南3公裡處的永商鎮境內,與老君山、觀音寺相毗鄰。溝底一條小溪,清流潺潺,梨花倒映,故梨花溝又名梨花溪。鄉間公路與小溪平行穿過梨花溝。溝的兩側,淺丘連綿,滿溝梨樹,占地萬畝。是日天陰,薄霧籠罩。梨花漫山遍野,白茫茫如雲,飄飄渺渺,若濃若淡。
沿著新修的山道,我們向半山腰進發。青青的農田邊,清香的梨樹林中,掩映著灰頂白牆木窗戶的川西民居農宅。各農家樂前停車輛輛,小彩旗、紅燈籠隨風飄飄。彎彎山道旁清泉淙淙,茂林修竹中鳥歌蟲吟。梨樹林幽幽深深,遠看花海若雲,近看花枝如雪。是時梨花尚未完全進入盛花期,多見綻放、含苞和小蕾同簇相聚,百態千姿,嫵媚柔美,楚楚動人。漫步林間樹下,花朵撩撥發梢,花香沁人心脾,讓人醉不挪步。
梨的種屬為薔薇科,梨屬。原產我國北方,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種。據史料記載,梨花溝的梨樹最早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一位當地的姜姓人士從北京告老還鄉,帶回幾株梨苗,精心栽培,逐漸繁衍,以至發展至今成為無邊無際的宏大果林,成為天府之國的一道著名風景線。
臨近中午時分,霧蒙蒙的天空灑下雨點。我們來到一農家樂。農宅旁花樹下,早已撐開了幾把大花傘,人們在傘下喝茶、打牌、讀報、聊天、賞花。悠悠春風,竟帶著幾分寒意,可無人願進室內。向農家樂訂餐,少不了要品嘗河鮮、野菜、梨花肴。清澈的山泉水被引為農家樂的自來水。農家樂主人樂呵呵地忙得不可開交。
像篩子篩過的細雨時而稍停,時而淅瀝;我們也就在花傘下時而鑽出,時而躲進。遙望天邊,黛雲疊湧,雨幕迷茫;層層山巒,摸模糊糊,淺淺深深,淡淡濃濃,綿延遠方。好一幅煙雨水墨,是誰潑出?
陣風拂過,梨枝搖曳,花、葉點頭,水滴撲簌。細雨如酥,潤在臉上,清清涼涼。細雨濕衣看不見,酥雨潤花聽無聲。那潔白無暇的梨花,粘滿雨滴,綴滿珍珠,剔透晶瑩;花兒是在過潑水節?還是在洗面?是在沐浴?還是在打扮?呵呵,梨花帶雨分外嬌艷!處近細看,那花蕊心窩窩裡,汪著一泓清泉,分明是熱淚盈眶,帶著幾分傷感。我忽然想起農家樂主人所說,梨樹開花時節,忌諱陰雨,陰雨會影響梨花孕育果實。哦,原來別的什麼都不是,而是梨花在憂傷地輕泣,呵呵,梨花帶雨堪人憐啊!
雨中賞梨花,真是別有一番韻味。
下午,雨漸漸停了。游客們陸續踏上返程,農家樂主人則為客人們叫來車輛,他們滿面春風地站在路邊歡送著客人,還熱情地招呼著:“七、八月份梨兒下樹,來吃新鮮雪梨啊!”好的好的,美麗的梨花溝,我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