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婺源行徽色走一遭

作者: 合肥市永峰汽車租賃公司

導讀第1日 黃山老街印像評價:老街值得一逛,同其他旅游景區比起來,貨真價實,民風純樸,推薦大家貨比三家購買法。一般賣家都較熱情,有問必答。推薦當地的木雕、石雕,茶葉也可,但最好在當地的茶葉市場買,選擇豐富,讓人奇怪的是,茶老板一般都以宣傳茶文化為主,有時候不買茶只聊天,老板也是樂在其中,可見當地以茶為榮的風俗。老街的吃店較多,街口裝修豪華 ...

第1日 黃山老街印像評價:老街值得一逛,同其他旅游景區比起來,貨真價實,民風純樸,推薦大家貨比三家購買法。一般賣家都較熱情,有問必答。推薦當地的木雕、石雕,茶葉也可,但最好在當地的茶葉市場買,選擇豐富,讓人奇怪的是,茶老板一般都以宣傳茶文化為主,有時候不買茶只聊天,老板也是樂在其中,可見當地以茶為榮的風俗。老街的吃店較多,街口裝修豪華的幾家生意最好,但價格多少不知。市區內交通便利,推薦坐坐當地的人力車,3~5元的價格,且相當好客。

只買得起那塊藍手帕

黃山是我們臨行前的安頓地,令人遺憾的是時間原因我們不能游歷黃山了,到了黃山而不爬黃山,唉,實在情非得已。但黃山市內的老街,卻是值得向大家推薦的。黃山市內的老街,建於宋朝年間,傳統的徽派風格,大塊青石板鋪路,兩側均是青瓦白牆,四角飛檐,雕梁畫棟的店鋪,黑漆鎏金的招牌匾額,門楣上八角玲瓏掛燈,鱗次櫛比的馬頭牆,蜿蜒伸展竟長達1.5公裡。滿街門鋪所售的盡是古玩、墨寶、小吃,酒醇茶香,熙嚷叫賣的聲音讓你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繁華。

這裡的墨寶如非行家,實難辨別優劣,不予評價。其他手工品,如木雕等則制作精良,最終成交價格也公道。不少小作坊還提供現場石雕,選一塊心儀的石頭刻上名字,作為印章,價格十幾塊到一百塊不等,視材料而定。給人印像比較深刻的是老街中幾家特色店鋪,比如一家絲紡,貨物絕對的貨真價實,門口就是兩名女工在撥蠶絲,鋪面裡掛滿了織好的綢布,手感精致,但價格略有些貴。在一家賣藍布的布紡裡,可以買到漂亮的藍花布,做法是把布匹捏成一個個圖案浸到板藍根配制的染料裡,染出的花紋精美異常,又不掉色。染好的布匹做成衣衫、布包、傘、小動物等貨物,各有特色,只是選來選去,似乎只有那塊10元的藍手帕買得起。(其實大部分貨品還是較便宜,但考慮到手帕的環保精神,最終還是選擇了它。)

老街上的小吃很實惠,雖是旅游景區,但還是保留了淳樸的民風,絕不虛晃價格真是難得。街中某條小巷,會看到一位老人在做油酥燒餅,是當地有名的小吃,一元一個,味道非常正宗。燒餅用上等白面粉與素油攪拌做皮,選酶干菜和肥膘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後放入特制的大爐中,貼於爐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爐餅”。贊一個!

老街上還常常看到兩個挑扁擔賣餛飩的小攤子,走街串巷,現包現賣,鍋不離身,甚是希罕。只見老板一勺餡迅速放入皮面裡,一手一捏便成了一個渾圓的餛飩,又順手丟入滾著的熱湯中,幾分鐘而已,居然可以同時供應四五個人的分量。煮沸片刻,立即把備好的碗裡放入香料、芝麻、花生、紫菜等拌料,盛出一勺熱氣騰騰的餛飩,直接澆入,香氣撲鼻而來,錢直接放進攤子下的小抽屜裡,找零也要自己動手拿,老板兩手只摸肉餡、面皮,湯勺絕不碰其他東西!吃的放心,贊一個!

更希罕的在後面,餛飩攤沒多遠,便看到一個炸臭豆腐的攤子,看攤的是個四五歲的小女孩,臉上泛著健康的緋紅色,正要上去嘗下新鮮,忽然發現女孩身邊站著一個“面目猙獰”的城管大嫂!一臉嚴肅狀,我等呆立一旁不敢上前,心想莫不是城管同志來執法了,可這攤主是4、5歲的孩子啊……正在發呆,大嫂忽然轉過臉來,仍面無表情地問,買臭豆腐嗎,2元5串!暈倒……原來人家就是檔主!排除大嫂的形像干擾,臭豆腐,味道不算上乘,但跟廣州的比起來,就是美味了。

離開老街的時候已經是入夜了,招了一輛人力車,本打算回住地,卻經不住司機師傅的強烈推薦,載著我們去了當地最大的茶葉市場。司機停靠在市場門口,推薦了幾家老鋪面,最後說,我在這等你們,慢慢挑,呵呵,心裡忍不住誇,司機師傅真是好人啊,厚道!隨便走進一家店鋪,體態“輕盈”的老板迎上前來,一張口便是之乎者也,文采飛揚,不禁讓我們有些意外,看來遇到了世外高人啊!黃山當地茶藝堪稱一絕,人人都懂品茶,以茶會友,眼前這位玉樹臨風的老板也邀我們坐下品茶,似乎不著急做生意。老板每做一個動作,便會講述一個關於黃山茶葉的典故或者詩文,動作優雅舒緩,從觀茶到飲茶都滿是玄機,讓我們這幾個不懂品茶的人很是慚愧,似乎自己白活於世了,竟是這樣的粗俗,再舉杯欲飲的時候,不免仔細打量幾番杯中物,原來這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啊!

泡了幾種茶,喝了幾壺下肚,老板仍不提賣茶,興致勃勃地請我們參觀他的個人收藏——極品猴魁,又要親自泡來一試,我們哪裡能受的起,只怕不識貨,敗了老板的雅興和好意。最後買了二兩新鮮毛峰,這才想起門外的司機大哥,轉頭一看,司機大哥不知什麼時候也閃進店來,正坐在紅木椅上陶醉地品著一壺香茶。出門忍不住同司機開著玩笑,師傅,您拉客過來老板給不給你提成?司機蠻認真地說,我不會騙你們的,假的遲早都會讓人知道,到時候你們受騙了回去到處說黃山不好,我們這裡誰還敢來。茶不買沒關系,最重要的是交朋友。

婺源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從黃山一路馳來,僅1個多小時。沿途風景怡人,每到一處,必是山環水繞,詩意濃濃,不得不承認,徽派建築的雅致,配在這群山中正是美得恰到好處。行程第一站是思溪,當年拍攝《聊齋》的取景地,村落背山面水,一條碧水清溪將小村與外界隔開,有點隱匿於世的意思,村口一座明代木橋鏈接著外界,遠遠望去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水互為點綴,灰牆黛瓦,如詩如畫,意境神美。難怪宋朝大學者朱熹重回婺源故裡掃墓時,見眼前美景不禁感嘆而發,“郁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煙波一棹知何處,鶗鳩兩山相對鳴”。可惜朱熹無緣一見這精致雕琢的村落,只看到了青山碧水,可惜竟這樣錯過了。

秀才多如狗

走入村中,仿佛走進另一個世界,溫度竟然也隨著青石色建築的增多而降低了,手摸著涼滑的青石牆壁,享受著四周的寂靜無語,沒有車流喧鳴,這裡的美麗只能用腳步感受。村中生活的村民對我們的造訪顯得並不在意,照例談天、打牌、做農活,甚至面對我們的鏡頭也是毫不躲避,也許每日有太多的追隨者來到,我們的驚嘆在他們眼裡不過是最平實的生活罷了。來前導游介紹,婺源自古文風鼎盛,商業繁榮,人傑地靈,且崇尚以商養儒,比如古時的“桃溪”村,就曾流傳著 “進士滿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說。徽州人官賈四方,往往功成名就後告老還鄉,頤享天年,或是為父母家人大興土木,以盡孝道,舊有“三千煙灶九千丁”的說法。

村中的高牆大院修建的幽深精致,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有一面辟邪鏡,周圍飾有精美磚雕。進門是廳堂,兩邊是廂房,上有天井。大戶人家進門後迎面又是一道門,兩扇木門緊閉,要從旁邊繞過,才進廳堂。廳堂正面掛有中堂,兩邊有對聯,大都是祖上墨寶。下方是一條長幾,供著祖上牌位或佛像,周圍放著供品。長幾旁兩張太師椅,中間的四方大桌便是一家人吃飯的地方。屋內最有趣的要屬天井設計,下雨時,房頂的水順勢納入天井,通過兩根長長的竹管流到廳堂下,然後再排到屋外,叫四水歸堂,表示“肥水不流外人田”——財源不外流的意思。再看房檐雕廊上的雕刻,行色各異,栩栩如生,富貴牡丹、典故傳說、松鶴延年,都包含著豐富的寓意。有組最膾炙人口的雕刻,畫的是《唐伯虎點秋香》的傳說,仔細看去,寒一個,那唐寅雕刻得竟然有幾分像郭德剛。

小橋流水在此

下午行至李坑,又是一番別致景色,村內由東向西有兩條小溪緩緩流過,又在通濟橋彙合,蜿蜒流出村外。通濟橋是當地的一座名橋,始建於我國明代,它的半圓形的橋拱與水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圓“珠”,再加上兩溪在這裡彙合,人們形像地稱它為“雙龍戲珠”。村中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兩岸居民串門、出村都離不開凌波的小橋,就此構成了一副小橋流水人家的秀美畫卷。南宋乾道三年李坑便出了個武狀元,名叫李知誠,故李坑又有“狀元故裡”之稱。在李狀元的宅府後院有株500年的紫薇樹,來回撫摸樹干,樹枝葉就會像癢癢一樣輕搖不止,俗稱癢癢樹,奇的是這棵樹曾在某夜,被驚雷劈成兩半,裸露著半截樹干,卻依然存活,且年年開花,香滿庭院,被譽為江西奇樹之一。李坑不遠的地方有理坑村,也是有名的古村落,那裡人們自古讀書成風,被譽為“書鄉”。

推薦婺源旅行路線

1.李坑(游覽90分鐘,距縣路程13KM,耗時15分)、偉人故裡——江灣(游覽90分鐘,距縣路程30KM,耗時30分)、吉祥美麗的宋代古廊橋——彩虹橋(游覽30分鐘,距縣路程25KM,耗時25分)、森林水世界——臥龍谷(游覽100分鐘,距縣路程38KM,耗時35分)

2.李坑(游覽90分鐘,距縣路程13KM,耗時15分)、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曉起(游覽90分鐘,距縣路程30KM,耗時30分)、吉祥美麗的宋代古廊橋——彩虹橋(游覽30分鐘,距縣路程25KM,耗時25分)、森林水世界——臥龍谷(游覽100分鐘,距縣路程38KM,耗時35分)

推薦自助路線

火車:耗時18小時30分,硬座175元,臥鋪308元。

機票:耗時2個小時左右,機票價格浮動較大,非旅游旺季的時候參考價格1000元~600元。

說明:如果你乘的車是直達黃山的,可以從黃山市(又叫屯溪,有別於黃山景區)乘長途車到歙縣,只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車票4元。到黟縣也需要到黃山市轉車,票價8元,需要1個多小時的車程。

黃山市是整個行程的交通中心,到江西婺源一樣需要回到黃山市轉乘長途車。每天早上6:40有一班車;8:20還有一班車,但這班車只是在雙數日隔天開,這班車比較快,只停大站,條件比較好。這兩班車差不多同時在11:30左右到婺源。婺源回程可以到黃山乘火車,也可以到江西景德鎮、九江、南昌乘火車回。這些車大部分都是途經的列車,所以不一定能買到臥鋪票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