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目陽光(4):八廓周圍

作者: wdu

導讀(請勿轉帖) 小昭寺 記得有一次看一本講西藏寺廟的書,談到拉薩的上密院和下密院。裡面有專門的一章介紹下密院,目錄裡卻沒有上密院。我把書翻了好久,都沒有找到那個“上密院”。等到把書合上,做了一堆其他的事情之後,忽然想起來原來上密院不就是小昭寺嗎! 小昭寺始終有著濃濃的學術色彩。幾年前我第一次去的時候,一群喇嘛正在大殿外的庭院裡用“細沙 ...

(請勿轉帖)

小昭寺

記得有一次看一本講西藏寺廟的書,談到拉薩的上密院和下密院。裡面有專門的一章介紹下密院,目錄裡卻沒有上密院。我把書翻了好久,都沒有找到那個“上密院”。等到把書合上,做了一堆其他的事情之後,忽然想起來原來上密院不就是小昭寺嗎!

小昭寺始終有著濃濃的學術色彩。幾年前我第一次去的時候,一群喇嘛正在大殿外的庭院裡用“細沙”在畫畫。當時還是很無知,以為只是喇嘛們的玩樂而已。後來知道得多了,才知道他們是在堆砌一座壇城。知道今天我還是有些後悔,如果當時不是那麼無知,我寧可花上一整天的時間看他們把壇城做好。

以後我就再沒看到喇嘛們砌壇城。不過每次我去小昭寺,總能碰到喇嘛們日課誦經。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似乎越是規模小、游客少的寺院裡,就越容易見到喇嘛們日常的誦經生活。而這一次就更是與以往不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喇嘛們不是簡單地穿著僧袍,而是連全套的帽子等等全都披掛起來。今天的寺院也接受著新的技術,在法座的邊上就放著一個麥克風。只是法座空著。當然有人在領頭誦經,只是沒有坐在法座上。我也不想去找,就在大殿的一邊坐下,一邊休息,一邊聽著。很快我就被對面柱子前面的一個喇嘛吸引住了。那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他是那麼地賣力,每當經文的高音段到來,他都要坐直身子,抬起頭,讓呼吸打通,從喉嚨和口腔裡大聲地頌讀出來。那神態讓我想起小學校裡早讀的孩子。這想法讓我自己笑起來,是的呢,一個有著真誠的信仰的人,和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不就是類似的心態嘛。

可惜的是現在小昭寺那間供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的著名佛堂已經禁止人們入內了。門口的鐵簾掀著,可以清楚地看見裡面,卻不能進去。於是虔誠的信徒只能在門口磕頭朝拜。佛祖神態莊嚴地坐在裡面,不再像以前那樣被熙來攘往的人們打擾,但我就是覺得缺少一些什麼。我還是懷戀當年人山人海的情景。信徒們笑嘻嘻地進來,後面的擠不進去,就把酥油或者其他的供奉交給看護的僧人,由僧人代為獻上。那時的人們還不是特別的喜歡袋裝的固體的酥油,大殿也還沒有禁止酥油燈入內。於是很多信徒們都拿著大大的熱水瓶裝好酥油。而這一瓶酥油是要獻給很多神佛的,所以僧人只是從裡頭倒出一些在釋迦牟尼前面的大的酥油燈裡,然後還得把容器和剩下的酥油還給人家。站在佛堂門口,就可以看到熱水瓶在人們頭上遞來遞去。遞過去的人和傳回來的人都笑嘻嘻的。順時針圍著佛像走一圈,在某個地方就有另一個喇嘛站著,但凡藏人走過,他都會用手把人家的頭一掰,按在佛像基座上祈福;如果是孩子過來,他還會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的腦袋可以靠到基座上去;不過如果是游客過來,他就會一擺手,讓你直接過去。這個喇嘛也是笑嘻嘻的。於是人們就在一片世俗的歡樂中朝拜著他們心中最神聖的信仰。現在的佛堂固然莊嚴了很多,卻全然沒有了當初的氛圍。看著藏族阿媽們心有不舍地往佛堂探著身子,我不由得有些不忍了…

丹傑林寺

丹傑林寺的大門並無特色,一般的鐵門而已。不知道的,還以為這裡只是一個普通的民居院子呢。

我就是這麼一個“不知道”的人。因為即使從鐵門往裡看去,也只能看到一個不寬的小院,左邊是一扇小門,怎麼看都不像寺廟的樣子。右邊則是一個樓梯,還是沒有寺廟的感覺。我只好找人問。人家告訴我就在裡面。於是走進去,先探頭看了看小門的裡面,顯然是民居而已。試探著走上右邊的台階,到了二樓,才看見兩間不大的房間,似乎是佛堂的模樣。更重要的是我聞到了越來越濃的酒香。我知道不會錯了,這裡就是丹傑林寺。

在西藏經常可以見到拿酒供奉的情形。但把酒當供品用,而且多到一定的層次,我就只看到丹傑林寺了。在外間的佛堂裡,居然上下幾層堆放著成箱的白酒!佛堂正中是主供佛,說不上名字。查了半天,也查不到。但我記得祂的模樣,基本上只要看到佛堂裡面供奉祂,就一定可以見到酒。

除了外面一間佛堂,裡間還有一個。裡間的佛堂並不大,外表看起來和周圍的民居也沒有太大的區別。走進去,一位年老的喇嘛坐在窗口,嘴裡念著經。佛堂裡彌漫著特別的藏香,混合著酥油燈加熱發散著的味道,讓我的心和肺頃刻間吸進藏地特有的氣息。

佛堂的窗簾很薄,窗戶朝南,午後的陽光從外面照進來,把窗簾照的透亮。光線穿過佛堂的青煙,留下整齊的路徑。光線和床前的一個幾案相接,正好照耀著幾案上的幾排酥油燈。燈火在筆直的光線之下搖曳,人也有些昏昏欲睡。好一個悠閑的午後呢!

眼前的悠閑景致是難得的。我很小心的探身做了一個照相的動作,看著坐在窗前的老喇嘛,同時顯出詢問的表情。喇嘛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點了點頭。我於是把相機從包裡取出來,正在調整的時候,老喇嘛伸手指了指佛堂正中供奉佛像的地方。進到這個佛堂以後,我還沒有看過這裡供奉的是什麼佛呢。但先不管吧,窗戶、青煙和酥油燈組成的構圖此刻是最吸引我的東西,於是我抓緊拍了兩張。正准備收起相機,老喇嘛又伸手指了指佛堂正中。而我因為尊重不同人們的宗教信仰的緣故,一般是不會拍攝佛像或者神像的,以免衝撞了神佛和信徒寧靜的心境。“為什麼他一定要我拍佛像呢?”我納悶著,轉身往佛堂中間看去。這一看不要緊,即使是我這樣早已不再年輕而且見多識廣的人,臉也不由得“騰”地紅了。其實不過是一尊男女雙修的佛像,在西藏密宗是十分常見的。所不同的是這尊佛像的顏色和形態幾乎全是現代的,反倒顯得特別。我這才想起來之前聽說過丹傑林寺有一尊特別的佛像,只是剛才被照片構圖所吸引,幾乎忘記了。

從佛堂出來的時候,我忽然覺得有趣。大概很多游客都很關注這尊佛像吧,以至於老喇嘛也一再地提醒我去拍祂。其實不管是獵奇也好、尊敬也好,都用不著這樣大力推薦的。看來出家人也未必能夠免俗呢。

敏竹林寺

這個不是山南著名的敏竹林寺,而是八廓街的小小的敏竹林寺,是山南那個敏竹林寺的屬寺。

最早知道敏竹林寺,是因為那裡出了名的藏香。再一次知道敏竹林寺,是在讀關於五世達賴、六世達賴和第巴桑結嘉錯的故事的時候,讀到五世達賴圓寂以後桑結嘉錯密不發喪,引起一些懷疑。於是敏竹林寺的主持專門派人帶著詩作到布達拉宮試探,發現 “五世達賴”寫給他的和詩已經沒有真正的五世達賴的文采,從而在心裡識破了桑結嘉錯的秘密。故事的真假暫且不論,它至少說明了敏竹林寺在藏傳佛教歷史中的地位。

不過八廓街的敏竹林寺沒有那麼大的名聲。我是從大昭寺廣場一路問過去的,但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它在哪裡。直到我走到八廓街的深處,找到一位年紀大些的保安,再問。保安用手一指:“那不就是”。我一回頭,可不是,就在我的背後!可嘆的是我曾經在這條八廓街上走過了無數趟,怎麼就從來沒有注意過路邊的這座寺廟呢。

如果你想去“逛”一下敏竹林寺,那是一定要失望的。它是如此之小,每一邊牆都只要幾步就能走完,根本沒有什麼可以“逛”的。敏竹林寺是適合“體味”的,全因為那個小小的“大殿”,和大殿裡面那個大大的經筒。和普通的經筒不同,這裡的經筒是很難一個人推動的。但不用擔心,這裡永遠少不了虔誠的藏民,齊心合力地圍著經筒轉經。在其他地方的轉經是把經筒推動,它轉,你就可以走了。這裡不是,你必須和經筒一起轉。有些力氣大的當然是在“推”,身體差些,年紀大些的就只能跟著經筒“走”了。

寺廟很小,雖然就在人山人海的八廓街,卻沒有游客。我站在“大殿”門口看著。與其說是我這位游客在看信眾,不如說是他們在好奇的“圍觀”我。大殿的一邊是幾排酥油燈,燈光搖曳。因為人們轉過的時候帶起風來,酥油燈的光亮更加顯得撲朔。燈光晃著,人流轉著,慢慢地,我的意識開始模糊,仿佛也隨著經筒轉起來…

敏竹林寺的旁邊是一個監獄展覽館。我以為是什麼“教育基地”之類,信步走進去。卻有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過來,“買票”。我一愣,沒有想到這個門可羅雀的地方居然還要買票。但既然來了,也就不想再退回去,就買張票進去吧。這裡真是冷清,真真切切地只有我一個參觀者。但我卻沒有太大的興致去看那些牢房、刑具、介紹之類。我在想當年的拉薩,背靠著大昭寺,面朝著敏竹林寺,居然有這麼一個監獄,這選址實在是有些意思;而現在,繁華的八廓街和神聖的敏竹林寺都任由人們進出,這個陰森的監獄卻居然要收門票,也的確是個有趣的對比呢!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