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閩西的紅黃藍之旅(龍岩長汀永定篇)

作者: 夢游愛好者

導讀(上接贛州篇) 參觀完葉坪也就結束了江西的行程,10點15分啟程前往福建長汀,長汀緊鄰江西,11點鐘就已到達縣城,看過瞿秋白就義地之後,就來到了不多遠的汀州書院,這裡原為汀州歷代考試的場所,試院內栽有兩顆唐代的柏樹,因為庭院不大,所以很難拍出全景。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並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所以也是一塊紅色 ...

(上接贛州篇)

參觀完葉坪也就結束了江西的行程,10點15分啟程前往福建長汀,長汀緊鄰江西,11點鐘就已到達縣城,看過瞿秋白就義地之後,就來到了不多遠的汀州書院,這裡原為汀州歷代考試的場所,試院內栽有兩顆唐代的柏樹,因為庭院不大,所以很難拍出全景。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並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所以也是一塊紅色之地。穿過大堂後面的長廊,最裡面的一間簡舍門口掛著“瞿秋白同志被囚處”,這裡是關押瞿秋白的地方。

參觀完這兩個景點就吃午飯了,當然少不了聞名遐邇的“和田雞”,大快朵頤之後來到賓館放置行李,在這裡江西導游和福建導游進行了交接,此後的路程將由福建徐導帶隊。重出賓館就開始了長汀之旅。

我們先後參觀了辛耕別墅(原系民國時期長汀商會會長盧澤林的別墅。1929年3月14日,紅四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設於此,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在此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毛澤東、朱德分別住在大廳左右房間,其中朱德一間號稱是和康克清的洞房。)、雲驤閣(始建於唐大歷年間,從宋代起辟為風景區。1929年3月,在此建立了贛南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福音醫院(原為英國教會醫院,“八一”南昌起義後,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在此為南昌起義軍醫治傷病員。遷至瑞金後命名為中央紅色醫院。)等革命歷史舊址,然後又去看了天後宮、雙陰塔古井、三元閣等古跡。

長汀是閩西的一個古城,長汀在唐朝時候就建城了。沿著汀江的古城牆就是唐、宋時代修築的,蔥郁的大樹須根爬滿了老城牆。三元閣正門的牆上掛滿了長長的枝葉,城門口的牆腳下一邊坐著老頭一邊坐著老太,正在悠閑的曬著太陽。這裡的街巷有寬有窄,古老的朝天門寬僅三米左右,汽車過不了,所以摩托車在這裡大顯身手。汀江的水看上去不深,灘塗上的水草搖曳,還有幾個婦女在江中洗濯衣物。新西蘭女作家路易·艾黎1938年曾說過,“中國最美的山城有兩個,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時過境遷,是女作家說過了頭還是鮮花已遭蹂躪。更有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汀江,多美的名字。汀江,多麼令人期待的名字。汀江,你可以沒有古舊的城牆,你可以沒有石拱橋,你可以沒有成片的老房子,可是汀江,你該有清亮的水,你該有濃綠的村,你該有能望得到黛青的遠山。”

長汀的景點全部看完了,贛閩之旅的紅色部分結束了,就以毛澤東的《清平樂·蔣桂戰爭》,作為游走紅色故都的感受吧:“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土分地真忙。”當晚住在長汀,一夜無話。

第四天12月4日8點半離開長汀經龍岩前往永定進行土樓的黃色之旅,因為長汀至龍岩的高速公路還在建設之中,所以約200公裡的路程開了近4個小時才趕到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土樓群,在振成樓樓主家開的飯店就餐,飯店開在土樓外邊,飯後由女主人做導游介紹土樓。正當大伙兒欲進入土樓一看究竟時,女主人卻選了一個角度向我們介紹這座土樓的外觀,原來圓圓的土樓左右兩旁各有一幢耳房,連成一個整體遠遠看去就像古代官員頭戴的官帽,房屋的設計者煞費苦心的喻官於屋中,惹得眾人競相留念,到底還是……,進屋去吧。

振成樓號稱土樓王子,建於1912年,分內外兩圈,外圈樓四層,每層48間,內圈樓兩層30個間房間,二層的廊道有精致的鑄鐵花格欄杆,介紹說是進口後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樓內有一廳、二井、三門。廳堂似一個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大廳內及門柱上有許多楹聯和題詞,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涵。圓屋左右各有一口井,據說各呈陰陽,所以水溫也有所不同,只是無人考證。

出了振成樓,搭乘預定的電瓶車去洪坑村的其他土樓,最先到的是福裕樓,它是振成樓設計者的父輩三兄弟於1880年興建的,樓前有三扇大門,中間大門進出主屋,左右各一扇門進出橫屋。圍牆裡面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可互相連同的三大單元。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在橫向上主樓和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福裕樓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

就在大家探究振成樓和福裕樓的輩分血緣關系的時候,我徑直穿過小橋,來到了對面的如升樓,一位老外正架著一台高炮筒在拍照。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土圓樓,所以美其名曰袖珍土樓,樓建於公元1901年,因為占地不大,所以是單圈結構,但上下卻共有三層,樓內天井呈圓形,中間也沒有廳堂。站在天井中央環顧四周,我頓時想起一句成語:井底之蛙,抬頭仰望,我不就像那只青蛙嗎?

出了如升樓,看見大伙兒慢悠悠的朝奎聚樓走去,我一陣小跑來到了福裕樓邊上的光裕樓,光裕樓建於1775年,距今約230年。進門就見廳堂門框的橫梁上刻著“大夫第”三個字,回來查資料得知此樓是洪坑村最早、最完整的正形土樓,樓主遷進此宅後人才輩出,功名顯達。清朝期間,有大夫9人、進士4人、秀才40余人、武秀才2人。樓為三層建築,顯得比較破舊雜亂,母雞在門廳後的供台上漫散踱步。所以別稱古樸方樓。

出了光裕樓,加快腳步正好趕上團友一起進入奎聚樓,奎聚樓也是一座方樓,因為在主樓前建有高低層次的挑檐建築,仰視的話頗有點布達拉宮的氣勢,所以號稱宮殿式土樓。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

出了奎聚樓,也就結束了洪坑村土樓群的參觀,乘電瓶車來到村口時是15點20分,看看時間還來得及,就同導游和駕駛員商量去高頭鎮參觀高北土樓群,得到了滿意的答復後,就立馬驅車前往高北。

高北土樓群有一座被冠以土樓之王美稱的承啟樓,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了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歷時半個世紀,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讓人嘆為觀止。

15點35分到達承啟樓,一進門,哇,好大。承啟樓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有四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共兩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走過三圈房門才來到中間的祖堂,畫漆斑駁的橫匾盡顯歲月的滄桑,“世德書香”、“兄弟選魁”讓人想到此屋過去曾經有過的輝煌。土樓導游吟誦了一首順口溜:“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爬上外圈的最高一層繞行一周後我又自由活動了,獨自來到了世澤樓。

世澤樓緊挨著承啟樓,兩樓一圓一方,屋檐的邊緣緊靠在一起又互不侵犯,只露出一線天空,真可謂 “一線天”。世澤樓是方形土樓,四周一圈的樓房高四層,因為只有一圈,所以中間的天井很大,天井裡建有四棟單層平房,將天井的走道分割成田字形。

世澤摟再過去就是五雲樓,五雲樓也是一座方型土樓,該樓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是高北土樓群中最古老的土樓。高北土樓大多為江氏後代居住,江氏祖先於元代中期從龍岩上杭縣遷至高北,明嘉靖年間始建“五雲樓”,後因樓內人口過於密集,於明崇禎年間開始建承啟樓。十八年後承啟樓建設完工。上世紀五十年代建“世澤樓”,後於六十年代又建“僑福樓”等一批土樓。從而形成了今天的高北土樓群。

走進五雲樓,眼前的景像只能用兩個字描寫:衰落。殘垣斷壁在夕陽下顯得特別凄涼,樓傾斜得很厲害,四周的柱子用一排排木樁斜撐著,屋頂上的瓦片稀稀落落,四周的門窗也已殘缺不全,樓板都已老化,有寬寬的縫,踩上去軟軟的,我也就沒有上樓一探究竟。五雲樓結構樣式同世澤樓差不多,高也是四層,中間是個大天井,天井裡有位老婦在水井內打水,她微笑著朝我說著聽不懂的話,我只能點頭致意。回眸老屋,只有那在祖堂上用紅紙貼的“百歲堂”橫匾和在大門上用紅紙貼的“元老土樓”對聯仿佛在向世人述說著它過去的輝煌。

出了五雲樓趕快回頭走,正好趕上大部隊一起進了僑福樓。樓主是位白發老先生,他見有客來臨,便熱情地介紹起來。僑福樓建於1962年,是樓主在海外的兄弟籌資興建,每年建一層,3年建成。僑福樓是單圈圓樓,高三層,中為天井,底樓正對著大門中間有一個廳堂,廳堂向天井內院凸出。僑福樓外有一圈圍牆包圍著,圍牆上設有外大門,形成一個院落。樓主指著廳堂牆上掛著的一幅照片說:“這幾位是我大哥大嫂。他們的11個兒子、媳婦、女兒都是博士。現在都在國外。”他還帶了參觀樓內的廚房等設施,最後則拿出自己寫的字幅推銷起來,原先充滿熱情的好問者見狀轟的一聲立馬散去。

此時已經16點半,至此黃色的土樓之旅全部結束,看了諸多的土樓,有點審美疲勞,不過遺憾的是沒能發現一處觀景台可以登高俯瞰,那像飛碟一樣的一個個圓圈只能在照片上欣賞了。接著乘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後,到達了我們今晚的住宿地龍岩,住宿在市區西部羅龍西路上的山水大酒店。

第五天12月5日醒得特別早,閑來無事就出門去逛龍岩的晨景,沿著西安路登高路龍川路,在登高山下和龍川旁做了一個多小時的臨時龍岩市民。留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在龍川和豐溪交彙處的獨秀橋,龍川和豐溪的水流在這裡形成一個Y型,而獨秀橋則以一個倒Y型座落其上。由於河水不深,所以主橋墩豎在交彙處的中心點上,然後橋面向三個方向延伸橫跨過三條河流,橋體很像原先的大世界人行天橋。獨秀橋的其中一跨連接著登高公園,漫步在橋上,仰望登高山,俯視龍川河,龍岩市內風景這邊獨好。

(下接廈門篇)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