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司outing,一年一度的興奮與期待;我們這次的目的地是成都。之所以用這個標題,是因為上次去重慶的時候,在解放碑對面有一家名為"紐約紐約"的咖啡館,名字讀來既簡潔而有富有韻味。成都,於我而言承載著太多的記憶,在咿呀學語時就曾與這個天府之都有過親密接觸,六歲的時候再次來到成都;現在,我拾起童年記憶的碎片,又一次踏上這片廣袤的土地。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其中,平原面積和周邊丘陵、山地面積幾乎各占一半。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成都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9區6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4市。我們此次的大本營是位於青羊區的沃特酒店[http://wtjd.unionabc.com/]距市中心的春溪路步行街僅一站路,交通十分便利。成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征的形像描述。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攝氏度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干旱少雨,極少冰雪,可謂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兩個奇跡:一個是它的名字,兩千多年來從未變更過,這在中國地名史上實屬罕見;二是兩千多年來,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區劃的首府所在地,從未變更過,可以算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省會城市之一。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能及此間無。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裡。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裡花開如錦,謂之“四十裡為錦繡”,絢麗動人,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這也是今日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又因成都古代織錦著名,"蜀錦"也因此聞名天下,故成都又稱為“錦城”。07.11.8 11月8日,我們一行人等乘坐上航的客機,經過3個小時的飛行,穿越1800公裡湛藍的天空,終於抵達這個夢裡夢外一直向往著的地方----成都。一下飛機我便迫不及待地想去尋找成都的繁華與秀麗,想去領略這盆地中的平原獨有的風姿,想去享受那閑適散淡中讓人回味無窮的茶文化和麻辣的味道,想去感悟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道文化和佛文化的余韻。 (一) 杜甫草堂我們到達的那天,天氣格外晴朗,陽光肆意地灑落下來;據司機師傅說,這裡很少有這樣的大晴天,一年都沒有幾次的,我們都很慶幸能看到一個晴朗的成都。下榻賓館後我們簡單地用過午餐,隨即便馬不停蹄的前往此行的第一站:杜甫草堂。進入草堂園內,漫步在那竹林搖曳的石板路,看著竹林樹下閑坐的老者,內心的那份生疏和距離一下子煙消雲散了,代之而起的是一股釋然和安逸。讓我恍若走進了一座巨大的詩畫園林。低矮的草舍中,一幾一凳,一甕一灶,極見簡單,草舍外,幾樹芭蕉正濃,幾叢青竹蒼勁,安史之亂時的杜甫,流離至此,得友人相助,築茅屋而居,食不裹腹,前路茫茫,卻仍心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凍死亦足”。這是何等的胸懷!“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吟一段詩篇,吟無數孤寂與無奈,納吐多少悲憤與控訴?杜甫是詩人,終其一身忠誠於國家,歷史是詩,詩既是沉重無比的歷史。 春藤纏繞著籬笆,薔薇花正開,柴門竹扉被還原成當年的舊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那雪那船早已化為遠年裡的塵埃,合訂卷本裡的符號,無足輕重。杜甫草堂裡的唐朝,在千年的古跡裡,任人憑吊。那是一種相約的召喚,那是一份心靈的渴盼,走近竹木幽邃的浣花溪,走入翠色影掩的草堂,走在眩目迷離的盛唐裡,致以最深厚的虔誠;忘了來路,忘記了歸途。 07.11.9(二) 武侯祠,錦裡 武侯祠裡的一切是那樣的熟悉,步入祠內,古柏森森;曲徑通幽,雕像、門廊、立柱;不同的只是過往的人群。對於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見解,而我也只是將這裡當作是記憶裡的一塊殘片而已,諸多筆墨,不可置否。
成都武侯祠旁有一條古意盎然的小巷,小巷有一個詩意的名字----錦裡,錦裡即“錦上添花,裡藏乾坤”之意,青石板鋪就的道路,淺灰色的青磚堆砌起的矮牆,黛青色瓦片蓋滿房頂,雕花的軒窗保持著木料的原色,灰暗沉著,推開一扇木門,吱呀一聲,恍若隔世。 錦裡小巷窄窄的,也不夠長,只有幾百米,卻彙聚了蜀地的各路特色。 一個繡錦的女子,低眉抬手,十指靈巧地穿梭於錦布上下。旁邊擺放著一個古老的人工紡織機,一層層的蠶絲鋪起來,壓平,抽絲成錦,隨後再由女子一針一線繡出靈動的色彩,被人買下,捧著走,滿懷的溫軟。
就這樣悠閑地走著,買一串臭豆干,香得可口,三大炮,奇怪的名字,糯米團准確地在三個銅鑼裡彈三下,發出三聲巨響,此時,誰還願意把三大炮僅僅當做一種食品?三合泥、燒仙草......錦裡的小吃令人眼花繚亂。
走累了,在路邊的藤椅上安坐,如果你願意,可以喝茶,一杯蓋碗茶,昏黃落日時,滄桑彌漫;茶香馥郁在心頭千轉百回,喝出了淚的滋味。一壺花茶,抱了茶碗,心靜,人靜,廳堂裡,少女端坐琴凳,淺粉色的旗袍裹住玲瓏的軀體,皓腕如藕,伸手輕挑琴弦,余音裊裊,不絕於耳。 那客棧,那店鋪,那戲台子,那漆器,招搖著成為風景,透著濃濃的古意。 錦裡閑步,仿佛走進千百年前,浮生若夢,一切盡在遺忘中。今夕何夕,恍惚中不知身在何處。
07.11.10(三)青城山
清早醒來,窗外雨霧迷蒙。我們一行人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青城山腳下。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背靠千裡岷江,山峰呈環形排列,狀如城廓。山上林木茂盛,終年青翠,故名青城山。 走到山門下,鋪天的濃蔭蓋下,撒一世的清涼,山門由五座山峰簇擁,巍峨壯觀。杜甫雲:“丹梯盡幽意”,沿著被杜甫稱為“丹梯”的石階向上攀登,山環水抱,青峰入雲,雲蒸霧繞,曲徑幽深;道旁古樹參天,多為杉樹。走在這樣的山道上,忘了疲勞,忘了飢餓,換來一身的安逸。 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曾是張道陵天師傳教的重要區域。清代以來,該山成為全真派道士隱修之所。作為隱修之所,青城山的一泉,一亭,一花,一草,……都有著道家的飄逸和脫俗,在青城山不可不聽道教音樂,青城山的道樂來源於古老的納西古樂,同時又傳承了正宗的全真正韻,形成自己古樸幽深、典雅舒緩、細膩沈靜的音樂風格。行雲流水的古琴讓人忘了塵俗,忘了苦難,在道教的清虛裡羽化升仙。青城山就有這樣的魔力,讓你在這霧遏裡心如止水。 青城山亦是一座文化的山,且不說天師洞內精致的雕刻,唐代石刻三皇的古老,單是那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亦足以震懾來人。最高峰處上清宮,這三個大字是蔣介石的題字,規規矩矩,方方正正。據說當年道士給了老蔣一句話:勝不離川,敗不離灣。原來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飲一杯青城山的竹葉青,微苦入口,苦而後甜。隨著山行路轉,潺潺溪水,一路迤儷,另人心醉神怡。細雨敲打著輕翹的小傘,染一身綠意微寒。那泉,那石,那青翠,那艷紅,一切都浸漬在雨霧裡,深入淺出,眼波裡外都入了詩畫,於是心靈陶醉了,思維在幽幽花開閑庭中彌漫…… 未完待續……

(黃龍溪東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