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自稱"孟",意為瑤人。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通用漢文。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系,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隋代稱為"莫徭"。在今湖北、湖南一帶,瑤族和苗族已開始分化為兩個族群,宋以後稱"瑤"。流傳至今的《評皇券牒》(進山榜)是記載瑤族歷史的一份重要文獻。自秦漢起,瑤族的祖先由黃河下游地域、江浙及洞庭湖一帶向南游徙逐步進入永州市境內。唐宋以後,永州一帶即成為瑤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元末明初是瑤民出入境變動較大的時期,一方面,元兵干大德九年(1305)圍剿永明(今江永縣)千家峒而導致千家峒及附近地區瑤民較大規模外遷;另方面,混亂的社會答序又迫使較大數量的他地瑤民入住江華等大山區以避亂,江華逐漸發展成為瑤民的主要聚居地。
瑤民生活,隨唐以前屬“歷政不賓服”,多是以棚棲身,刀耕火種。唐宋以後,社會管理上,外名“羈縻制”,內實“瑤佬制”;生產上“平地瑤”逐步與本地漢民族融同,“過山瑤”開始出現農林分化,農耕土地逐步固定,林木藥材采育,以木材藥材交換生活必須品的行為逐步發展起來。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政治上實行“團總制”,生產上出現了小規模木、藥材交易和礦藏開采等。
瑤族的神話故事傳說很多,如關於人類的起源和祖先來源的傳說就有《盤古開天地》、《盤王》等。瑤族是愛歌的民族,能編善唱,以歌來傳頌本民族的悠久歷史,反映他們的生活。瑤族最著名的是《盤王歌》和《密洛陀》,被稱為瑤族史詩。音樂舞蹈瑤族人民常以歌舞反映他們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及各種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長鼓舞》和《銅鼓舞》。瑤族的紡織印染早為史籍記載。宋代,“瑤斑布”就頗有名氣。瑤族的挑花、刺繡也是自古有名,史籍也多有記載。他們的五色衣服、斑衣花裙,多是靠挑花刺繡制成的。 歷史上,瑤族曾有“花衣斑斕”的記載。現在,遇到什麼節日或喜慶活動,他們就會穿起自己最漂亮的花衣,參加各種活動。服飾美麗也是瑤族文化的最大特點之一.女子好在衣領、衣袖、褲腳、頭巾上描鄉各種美麗圖案,佩戴各種金銀首飾;男子喜穿藍、黑對襟齊領布衫,束腰帶,扎頭巾。在飲食起居方面,好喝瓜簞酒,喜食品店酢肉、豆腐丸、米粉肉,但禁食狗肉;常以泡菜、油茶待客;居屋以杉木建造,多十來戶聚居一寨,常有單家獨居;無論男女均好高盆浴;“執禮甚恭,有盤古風”,山道上兩人對面行走,必有一人主動讓道。在婚喪喜慶上,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常以對歌建立感情後,經父母同意結婚,男到女家“入螯”習俗較濃,入螯後可享受財產繼承權;通行節日以盤王節和趕鳥節最為隆重;普遍實行土葬,信仰盤王、梅山神等。在語言上,通行本民族語言,過山瑤主要講勉話,平地瑤講平地瑤話。
歡迎五一來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一游:http://go6.***/tou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