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清淺的南方山色
應該是在黃金周制度實施沒多久之後的一個五一黃金周,我到廬山去了。
參加旅行團去的。結果,行程很倉促,記憶很模糊。
廬山的風景一直很為人稱道,但我只是走馬觀花,每一個景點都只是簡單的到此一游。而且無論到哪裡都是人頭湧湧,這使我決定,把第一次的黃金周出游變成最後一次。
廬山似乎並不以山勢本身取勝。也許太宏大了,置身其中,自然不識其真面目。記得去了五老峰,但沒有留下什麼印像。倒是在含鄱口,加上幾分想像,隱隱可以看到遠處鄱陽湖的汪洋態勢。
山水相依,但廬山的水在我的記憶中比較淺淡。黑龍潭,只是一個小小的水潭,一個低低的瀑布。據說三疊泉好一點,因為路途比較遠,導游沒有帶我們過去。否則,對廬山之水的印像也許會有所改觀。
作為著名的避暑勝地,廬山成名久矣。花徑、如琴湖,這秀雅的名字,淵源可以上溯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廬山也算是秀林豐茂,花木扶疏,不過我想,真正給廬山加分的恐怕不是這些山林美景,而是歷代文人墨客留在這裡的詩詞歌賦。
到了近代,就更加上幾分風雲人物賦予的濃墨重彩。
游客到廬山,少不了要到美廬看看的。同一座山上,還有廬山會議舊址。這兩個地方曾經住過的人物,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人們津津樂道。我那時對政治毫無認識,眼裡看到的美廬只是一所簡單的別墅,廬山會議舊址也不過一座普通的劇院而已,卻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仿佛站在那裡,就可以聽到身邊有竊竊私語。是人們的八卦,還是歷史的回聲?
廬山,也是見證了太多風雲變幻的。
也有游客樂於選擇廬山的另一種故事和情感。牯嶺鎮據說天天都在放映《廬山戀》。我小的時候看過,早已記不起來,卻很奇怪地沒有想去看的念頭。倒是牯嶺鎮本身讓我覺得有趣,我始終沒弄清楚那是山外的一個小鎮,還是山上的核心區域。住在那裡,可以感覺到很市井的氣息。小鎮的名字也很特別,和秀雅的廬山文化相映成趣。
下了廬山,我們去了滕王閣。這也是一個經過古人華麗辭章渲染的地方,但看起來還比較名符其實。滕王閣漆成紅色和綠色,巍峨壯觀,很有一些文士風流,這樣一座頗有氣勢的亭閣屹立在江邊,又帶了幾分武俠慷慨。登上樓台遠眺,也可生出幾許江山浩淼的感慨。
最後一站到達南昌。雖不是盛夏,仿佛也能感覺到這火爐城市特有的熱氣。南昌是個不起眼的城市,到了這裡基本上已是自由活動。自己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不知不覺就走進了一個公園。據說是當地比較大的公園了,但並沒有給我留下特別的印像。公園裡正在舉行月季花展,但並沒見到多少開放的月季。只是從此知道南昌的市花是月季,又增長一項知識。
比起公園來,八一廣場更有規模和氣度。大約是見我一個人拿著相機,有個小伙子過來搭話。從他口中知道了這廣場的一些情況,忽然就覺得,其實這樣自己走走也好,不用跟旅行團,也許能看到更多的東西。
其實旅行團裡也能認識不錯的人。有位愛好攝影的女孩子,一路端著她那專業的長鏡頭給我拍照。她說她的下一個目標是敦煌,不知道後來實施了沒有。
還有導游,自從在廬山上我用自己的手機幫她找回一位走失的團友之後,她就老喜歡跟我在一起了。到了南昌自由活動,還拉我一起逛書店。
不過,我已經決定嘗試脫離旅行團。當然,要先找一個就近的試驗點。
五個月後的十一黃金周前夕,我去了衡山。這一次打定主意,從頭到尾不參加旅行團。
火車開到衡陽,隨便找了家小旅館住下。向老板打聽了路線,第二天一早,就坐上開往衡山的班車。車開大約一個小時到了衡山,買了一張門票就懵懵懂懂地進山了。
完全沒有頭緒。盡管門票上有大致的景點分布,可是不知道怎麼去,也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我想試一下隨意的感覺,走到哪算哪,如果當天不能下山,再看看自己能怎麼應對。
這樣漫無邊際地邊想邊走,覺得實在浪費時間。終於,我攔了一輛摩托車。
摩托車一路風馳電掣,中途車手還咨詢我的意見,說要繞小道上山。我沒有多想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其實是離開水泥山路鑽進密林,而且在林中上坡。狀況其實很有些危險,但彼時並不心驚,過後也無後怕。
現在想來,我的心理素質也頗算沉靜,因為懵懂無知,所以安之若素。
早就聽說衡山是道教聖地,到了山上發現果然到處是道觀。不過數量雖然可觀,外表卻大多樸實無華,包括祝融峰上面的那一座。
祝融峰號稱衡山最高峰,但海拔也不過1000多米,不怎麼費力就可以走上去。沿途是青綠的矮松,如果在冬天可能會變成銀妝素裹,但這個季節,只能靠想像。
我並沒有計劃在山上要怎麼走,依然是隨意地東走西逛。很巧,又碰見到那位摩托車手。他提出搭載我到各景點去,我想想這也好,還可以有人幫忙照相。
於是出發,期間再次走山徑穿樹林,因為車手說要帶我去看一些藏在林子裡的井或泉。看到了,確實是比較自然樸實的山色,與香煙繚繞的道觀大不相同。但也只是一般的山色而已,而且越往林中走,我越有了本能的危險閃念。
也許我的氣場足夠凜然,實際上什麼也沒發生。終於到了那座看起來比較宏偉的藏經殿,這是我們約定的終點。車手提出可以繼續帶我到別的地方去,我拒絕了。付了車錢,我又開始一個人閑逛。
不知道是我選的時間不對,還是衡山本來就游客稀少,除了祝融峰稍稍熱鬧一點以外,無論是搭乘摩托車還是自己走,一路上都很少見到人。不知不覺,我開始走進真正的山林。剛開始時路邊還有一兩戶人家,可能是看林人住的房子,漸漸地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密林,沒有人跡,沒有退路,只好一直往前走了。感覺衡山不大,而且這是下山的路,照理我不會受困,因此倒有了閑心欣賞兩邊蔥郁的林木,覺得這是衡山最好的一段風景。
大約一個人在林子裡走了兩個小時,終於回到大路。已經沒有太多時間逗留,我直接下山,途中拐去靈芝泉看看,記憶中,那就是衡山之行的最後一個景點。
模糊混沌的衡山行就這樣結束了。夜裡,回到衡陽城,在燈光昏暗的路邊店吃飯。整個小店,只有我一個客人。吃完飯在街上隨便逛逛,發現街道也是一樣昏暗,同樣人跡稀少。九月末,忽然覺得有絲絲涼意。
那是一次有計劃的獨行。獨行似乎就是所有的意義,我甚至有意無意地事前不做任何功課。結果,到衡山走了一遭,卻完全不知道衡山的面貌。現在想來,這樣的行程莽撞無比,我居然能安然無恙,全身而退,只能說運氣很好。
這種好運氣,多年來一直相伴。衡山之後,我基本上不再參加旅行團。然而每次出行都能順利完成,就算有點小損失,也一定是錢財的,不是人身和時間的。想想,還真該感謝衡山給的這份信心和勇氣。
12.冬季的華東印像
游覽江南,最適宜的季節應該在春季。桃紅柳綠,草長鶯飛。
而我因為工作的關系,幾次在冬季出差,江南給我的印像,自然也略顯淺薄而單調。
華東寶地,財富雲集,人文薈萃。最有代表性的當然是上海,但我兩次到這個城市,都是匆匆而過,浮光掠影。連傳說中璀璨的外灘夜色在記憶中也非常模糊,因為我們在外灘流連時是下午,傍晚華燈初上時我們就要離開了。那天沒什麼陽光,低沉的雲靄映襯著高高聳立的東方明珠塔,外灘上來來往往的男男女女,臉上似乎沒什麼表情,又似乎都帶著細微的凝思的神情,就像那些風格鮮明的歐式建築,幾分典雅,幾分自矜,還有幾分憂郁。
那是記憶中一幅說不清感覺的畫面,隨著年月流逝,大概已加上了一些不自覺的注解,代表不了本來面目了。
初到上海,主人必然要安排參觀上海今天的繁華所在。譬如到陸家嘴轉一圈,看看金茂大廈的巍峨氣勢,登上東方明珠塔俯瞰上海的婀娜多姿,但這些活動並沒給我留下太深刻的印像,倒是幾次經過楊浦大橋,看著橋下宏偉的鋼鐵巨輪穿梭往復,有了一種特別的感覺。一直以為上海是陰柔秀氣的,黃浦江上的這些輪船卻讓我看到了這個城市陽剛的一面。
經過不那麼繁華的路段時,一抬頭就不經意地看到上海特有的“萬國旗”晾衣方式。與周圍的高樓大廈似乎有小小的不協調,卻讓人不期然生出很多想像。在那街巷裡弄深處,藏了多少人物和故事呢?
經過徐家彙那座規模不大卻很漂亮的教堂,有時也會忍不住駐足遙想一下。盡管如此,還是得承認,我對這個城市一無所知。在上海匆匆走過的兩天,恰巧又濕又冷,這樣的天氣,對於我感受上海應有的美麗活潑,多少有些阻礙。
反而在南京有更細微的感觸。不愧是六朝古都,這城市仿佛每個角落都充滿了讓人遐想的元素,或悲壯,或肅穆,或慷慨,或婉轉。接待我們的朋友在北極閣上班,那裡就有一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
晚上,東道主帶我們去逛夫子廟。據說那是南京最熱鬧的所在,入夜後人聲嘈雜,各種小吃和雜貨琳琅滿目,雖然天氣寒冷,但行走其間也能感到幾分熱氣騰騰。燈影映照下,著名的秦淮河波光粼粼。不知道當年秦淮風光鼎盛的時候,夜裡河上是否停滿花舫。
與秦淮河一樣,充盈了太多歷史痕跡的,也許還有紫金山。不過我們去的時候正好下雨,除了匆匆造訪明孝陵,在紫金山沒有更多的活動內容了。記得在明孝陵看到朱元璋的畫像,非常醜陋。不知道是不是根據史書記載而來,莫非古人習慣認為開國君主總是天賦異稟的,而天賦異稟的人就該生有異相?
近代曾在這塊土地上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倒大多氣宇軒昂。我覺得中山陵的氣勢就很恢弘,與長眠在這裡的主人的氣質相得益彰。設計者呂彥直還有另一件同樣出色的作品,廣州中山紀念堂。知道這位才華橫溢的建築師的人似乎不多,不知道是否與他的英年早逝有關。也許天才總是命運多蹇,而那個年代,天才又特別多。
一個孕育太多人中龍鳳的年代。那個時候的南京,想來很是藏龍臥虎吧。
在主人無暇陪同的時候,我們自己閑逛,也會逛到總統府去,還有梅園新村。這些處所並不顯山露水,那曾經在裡面活躍的人物,卻使它們永久地烙上了一份儒雅大氣。
南京也有一些我原先並不知道的景點,單純的風景,給了我不少意外驚喜和快樂。
比如玄武湖,那份浩淼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正值冬季,微風在湖面掠過,蕩起陣陣漣漪。游人稀少,我們沿著湖邊慢慢走去。不知道走了多久,才走出了這個寧靜的公園。似乎再走不遠就到了鼓樓,同事們嬉笑著去撞那古老的鐘。我忽然覺得,這個城市其實很容易親近。
短暫的南京之行,我記憶中最美麗的風景是梅花山上滿坡滿谷、迎著寒風盛放的梅花。艷麗的紅梅,嬌憨的宮粉,清雅的綠萼,還有鮮亮的腊梅,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季節,以一種不事張揚卻又睥睨一切的姿態,讓我恍然明白,為什麼清瘦的梅花這麼招人喜愛。
那一次華東之行,天氣一直不怎麼好。在上海寒氣蝕骨,在南京北風緊追,在杭州依然冷雨紛飛。我們打著傘游覽西湖,雨霧迷蒙,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游人也遁去無蹤。這樣的冷清,與我們的想像大相徑庭。
靈隱寺倒還熱鬧一些。同樣是冷風冷雨,往來香客卻絡繹不絕,寺院裡香火也很鼎盛。我以前並不知道靈隱寺規模那麼大,不但有雄偉的殿閣,沿山坡拾級而上,還有許多佛窟,大大小小不一而足。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次出差之前,對杭州的期許最大,結果很奇怪,印像最淺的反而是這個並不是第一次去的城市。也許季節差得太遠,總覺得江南秀色,都濃縮在想像的春季裡。
其實也不是無跡可尋。南京和杭州的街心公園裡,都栽著一種特別的花,形狀跟花菜一樣,顏色卻繽紛得多,姹紫嫣紅。在蕭瑟的冬季裡,也是一種別樣的生機了。
13.煙火凡塵的南方意像
人們常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剛開始往遠方行走時,很輕易地就會迷失在新鮮的意像中。遼闊的草原,蒼茫的雪域,高潔的冰山,挺拔的青松,都是長久以來的向往,驟然直面,難免激動不已。
甚至會有錯覺,仿佛那高天遠地,人際罕至的異域,才是心中的天堂,夢裡的故鄉。
其實不過是逃離喧囂鬧市的短暫放松吧。總要走出很遠,走出很久,才知道被遠遠留在身後的故土,早給自己打上不能磨滅的印記。
獨行女俠尚昌平,常年行走在戈壁沙漠,我以為她一定很沉溺於那種遙遠的帶點荒涼的意境,她卻不經意地說,喜歡山東的海。這麼看來,看似遙不可及的心靈,牽系的往往也是溫暖的人間煙火吧。
人煙稠密的,家常的溫暖。
到過一些可稱長夏無冬的南方區域,當時覺得匆忙雜亂,總要過後細細思量,才發現那裡有著特別張揚的生命信息。
最早看過的一片熱帶雨林,在雲南西雙版納。想像不出那些青翠的、擁擠的、形態各異的植物生長了多少年,才形成那樣一片遮天蔽日的森林,只牢牢記住了林中各種生命的明爭暗鬥。那些爭鬥,讓熱帶的植物充滿性格,或張牙舞爪,或心懷鬼胎,詮釋的都是蓬勃的生命力。
最近一次去看的熱帶雨林,在海南。海南和雲南南部有很相似的地方,一種屬於熱帶的勃勃生機。就像青蔥翠綠、無所顧忌的雨林生態,總覺得熱帶的人們也有著類似的性格,熱情中帶著狡黠,自然中充滿奔放。像傣族那樣盡顯身材的筒裙已經很婀娜了,大約能抗衡的也只有黎族的緊身超短筒裙。
生命力與競爭力,到了人潮擁擠的大都市就演變成另一種熙熙攘攘的形態。有一些地方,直至今天都是華人世界之翹楚,比如台灣和香港。親身到過之後,即使只是驚鴻一瞥,我也不再懷疑寶島的人傑地靈,以及東方之珠的動人光彩。雖然可以想像,彈丸之地擠滿或為了生計或為了野心而掙扎的人群,就像雨林植物為了爭奪陽光而奮力出頭向上,每一個力量微弱的個體都曾經傷痕累累吧,所以都市裡有那麼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但是跳出去遠遠地看,看到的卻是一片蓬勃的森林,畢竟,還是生機盎然的。
這樣的南方,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紅塵萬裡,喧嘩無序的背後,細細聽了,原來有那麼多委婉含蓄的訴求。不是身邊沒有風景,只是這風景,太近太真實,容易被忘記。
所以,才需要在未來的日子,多用一些心思,靜靜地看,靜靜地聽。
(2007.8-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