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之風光篇我不知道是把桂林比喻成像蘇州園林一樣美,還是說蘇州園林復制了桂林的山水,前年去蘇州旅游,很羨慕那些園林主人,足不出戶就能游山玩水。
桂林的山,不是一座一座,而是一幢一幢,與高樓大廈相望。它們不像一般的山呈丘形,而是直上直下,危崖聳立。爬山就像登樓,蹭蹭蹭,十幾分鐘就到山頂了。
桂林山水相連,有山便有水,棲霞山上有飛瀑池潭,疊翠山腳下依偎著桂湖,像鼻山伏波山佇立在漓江之畔。
伏波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座小山,就像它的名字伏於水面,山下的岩洞不大,卻四通八達,貫穿前後山,前山臨街,後山伏水,玲瓏秀美。
棲霞山也就是七星公園,是桂林市內最大的一個公園,因為七座宛如北鬥星的山而得名,其中駱駝峰最為奇特,形態逼真,桂林人很引為為驕傲。我告訴同行的朋友,黃山腳下也有一座駱駝峰,形似程度並不亞於他們呢。
到桂林一定要去七星公園,去感受一下為什麼陳毅將軍會留下:不願做神仙願做桂林人的感觸。
其實到現在回憶起桂林的游程,讓我念想更多的倒不是風景,而是生活在風景裡的人。
我游七星公園是上午八點多開始的,一進公園,到處都是晨練的老人,草坪上,樹林裡,山腰上,有打太極的,練氣功的,唱曲兒的,拉二胡的,跳健身操的,那一派蓬勃朝氣讓我很羨慕,總在想,如果爸媽也在這裡就好了。
我到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半山腰,聽一位梳著大辮子的老婦人哼唱《茉莉花》,歌聲婉轉悠揚,很有韻味兒,簡直令我痴醉的不願離去,聽完也忘了鼓掌,呆呆的看著她。她卻回頭向我笑笑,道了聲:不好意思,今天嗓子不好。那一瞬間,覺得自己不再是游客,也是一個桂林人了。
桂林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一點也不為過。城外有小東江,桃花江,漓江,城內有四大名湖,桂湖,榕湖,杉湖,木龍湖,四湖貫通。桂林的城市綠化景觀依湖而建,類似杭州的西湖。
榕湖公園是桂林市的繁華所在,琳琅滿目的步行街近在咫尺,被收錄到吉尼斯紀錄的人工大瀑布(大約75米寬)也在附近,商鋪林立,酒店密集。榕湖上還仿建有很多名橋,趙州橋、蘇州雙橋、水晶橋等,即方便了交通又靚麗了風景。
桂林的旅游做的非常好,這是我在榕湖公園感受到的。榕湖公園有個小巧的水上戲台,游客只需花5元錢就可以通過金碧輝煌的水晶橋到戲台看實景演出,那曲目我聽不大懂,但是坐在水上看戲卻是第一次感受呢,戲台是露天的,榕湖斑瀾的夜色就是舞台背景,偶爾有觀夜景的游船從戲台邊經過,熱情的游客會相互微笑,招一招手,你會忘了自己是身在何處。
是你在看風景,還是你也成為了風景。
桂林之小吃篇
以前出門不是跟著導游到定點餐館吃飯就是自己在街上瞎轉悠,這一次因為有平元的陪同,不僅讓我游的盡興,也吃的開懷。
第一天平元請我到一家當地的土菜館用餐,餐館就藏在小東江邊上綠蔭裡,環境清幽,嘗了炒野鴨、炒脆骨、酸豇豆牛筋等一些家常菜,那些菜的味道都很符合我們黃山人的口味,又香又辣,色重味濃。 只是在吃酸豇豆炒牛筋的時候我覺得有點異味, 朋友解釋說,外地人到桂林來常常有個疑惑,為什麼大街上老有一種臭味,其實是酸菜的味道,習慣就好了。果然在後來的旅行當中,確實處處聞到這種對我而言奇怪的味道,不過我第二天就喜歡了酸菜的味道。
都說到桂林一定要嘗桂林米粉,所以一下車,我就要平元帶我去吃米粉,桂林的米粉有好多吃法和品種,根據形狀區別有寬粉、細粉,根據做法區別有拌粉、湯粉,根據口味區別有螺絲粉、酸菜粉、牛肉粉等,我比較喜歡吃拌粉,就是先把米粉放熱水裡撈一下,調上油、鹽、醬等作料,餐館會提供各種各樣的酸菜,放著公勺,食客自己選擇喜歡的味道再進行一次料理。
在陽朔我還嘗了有名的螺絲粉,不過吃這道米粉,一定要舌頭靈巧,如果還要用牙簽幫忙,那肯定是嘴忙手亂,有失形像呢!陽朔的啤酒魚很有名,就像我們黃山的毛豆腐、臭鱖魚,幾乎每家菜館都有這道菜,許多飯店的店名就叫“某某啤酒魚”,平元帶我到碧蓮峰邊上的小林啤酒魚嘗了最貴的漓江竹魚,65塊錢一斤,兩斤多重,裝的盤子比臉盆還大。味道很不錯,吃法也有意思,只是肉比較老,我覺得沒有酸菜魚好吃。
油茶是桂林一種傳統小吃。油茶店都比較小,像我們這裡的早餐店,很簡單,但食客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很熱鬧。
油菜是用老茶葉做的,先把茶葉煮熟,再和生姜、蒜頭一起捻碎,煮成湯汁,加點豬油和鹽,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老板會給你配上一份炒米和花生,這樣會更香一些,還能吃飽。
在桂林吃油茶是不限量的,一塊五毛錢隨便吃多少。油茶店裡還會提供桂林傳統的點心:船上糕、艾葉粑、炒米粉等。油茶的味道有些苦澀,剛開始會不習慣,但是基本上都會越喝越上癮。
能吃辣的地方很多,像四川、湖南都是全國皆知的。但是能吃酸,估計也只有桂林人了吧?我在桂林街頭經常看到專賣酸菜的小店,十幾個透明的酸菜缸整齊的碼在櫃台上,開始我以為是醬菜店呢。經孫老師介紹才知道是這些酸菜都是當地女孩當零食吃的,他鼓動我也去嘗嘗,說味道很好的。我進門一看,那些女孩手捧著一碗碗腌豆角、腌黃瓜,牙都倒了。
真是太佩服桂林的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