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離愁繁花似錦,彩旗招展的南普陀寺,與中原內陸的禪林那麼不同,沒有森森的柏林,沒有莊嚴宏大到攝人的氣勢,處處都是楊柳,處處都是如鏡的水泊,涼亭石刻錯落在後山的各個角落;異石,奇峰,佳木,盡是南國微曛的風情.很多年前,弘一法師來到這裡時,也是被這暖風與明媚的花色給留住了嗎?生於北國的他,在譜出一曲<送別>時,可曾想到,昔日裡一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能在這天之涯,海之角的地方詮釋出不一樣的風景?是的,對於香煙彌繞的南普陀,留給我的最深印像,來自於曾在此修行的弘一法師;對於弘一法師,世人的目光,也更多地停留在<送別>一曲中”李叔同”的落款.李叔同與弘一法師,代表了他生命的兩個階段,從京畿之地的世家公子,中西彙通,博學古今的戲劇家畫家音樂家,到在杭州虎跑泉畔出家,游歷南國,最後歸寂於泉州的一代名僧.他的人生,經歷了幾多轉折,幾多艱辛;他的雲游,為了是修行傳義,還是欲救眾生於悲苦之中;他的客死他鄉,究竟是回不去,還是他鄉已成故鄉?這一切,我通通不曉得.我知道的,如同很多人一樣,只有這一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猶記得年幼時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來自於電視上那些穿著藍衣黑裙的女孩子,還帶著童稚的聲音唱出這些優美的詞句,當時只覺得好美好美,原來離別的感情也是這般美好.後來,也經歷離別,也在離別之時屢屢聽到這首歌曲,慢慢地,也品出些感傷的滋味來.再後來,略略知曉李叔同一生的輾轉流離,驚嘆於他將一首美國人作曲的歌詞寫得如此符合中國人的心境,再聽時,竟有些人生如此的彷徨了.而現在,在這個曾經有著他足跡的地方,我又想起<送別>來,長亭必然是十裡長亭連短亭的長亭吧,古道必然是沾染了渭城朝雨輕塵的古道吧,風可能是撫過塞北大地的風,柳也可能是戲過江南春水的柳,然而笛聲奏的是什麼,知交談的是什麼,一壺濁酒是什麼味道,今宵夢裡,又往何處去呢?在這四季如春的南國,在這孑然一身的南國,不會有傷春罷,也不會有離別了,資料也說,弘一法師出家後,專心禮佛,過午不食.彼時的他,應該早已看透世事人生,一輪明月,無所牽絆了吧.縱使驀然回首,也能平和地微笑著,憶及這段過往,像現在燦爛陽光下飛揚的野馬塵埃一般輕松自由.若真是如此,<送別>從此,也能在苦盡甘回,品出一點釋然來了.但願,南普陀之上,歲歲年年,一如此日的陽光.廈門,是個與離別很有緣的城市吧,這句話寫出來,也不禁疑慮,與離別有緣,那究竟是離,還是聚呢.廈門的市樹,名為鳳凰木.傳說之中,每至五六月份,花開五瓣,艷如鳳羽,彼時的廈門,如墜一團紅雲之中,美麗非常.也因五六月正是學子畢業之際,又稱離別樹.我知曉鳳凰花,緣於另一首送別曲,是小虎隊的<驪歌>,那些青春少年,他們唱:鳳凰花輕輕吐露著艷紅,在祝福你我的夢,當我們飛向那海闊天空,不要彷徨也不要停留.較之於李叔同的<送別>已閱人世的心境,頗有些這首驪歌,更像是送給少年與菁菁歲月的祝福,”綻放最絢爛的笑容,給明天最美的夢”,這首歌,才更符合鳳凰花的心願吧,共處時,珍惜相聚的每一刻,縱使離別了,也記得成長的路上有你有我.也許,很多年後,也會不再有年少時的激情與夢想,也會回歸到<送別>的心境,可是,曾經擁有的那種感覺,是這樣的幸福與美好.想起兩首詞來,一首是辛稼軒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另一首,是蔣捷的虞美人·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送別>與<驪歌>,有些像兩首詞的音樂版呢.南普陀後的五老峰,是廈門的最高峰,山上遍植相思樹,據說,是向對岸的台灣人民表達相思之意.福建與台灣,當真是近到”只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從地圖上看,福州正對台北而廈門遙望台中.而從踏上這片土地開始,更是處處看到兩岸的交流,書店外貼著漫話台灣政治人物的新書海報,戶外廣告盡是對台電話資費的優惠通知,旅店隔壁房間住著年逾八十的國民黨老黨員,爬五老峰遇到結伴而來的台灣大學生, 在鼓浪嶼音樂廳聽音樂會,最後一首曲子,是<台灣寄來的歌>,更遑論滿街的台灣小吃,金門特產……這也算是一種離別吧,除去政治之外,仍舊長久而厚重.有關鳳凰花的其他.自我知曉<驪歌>,每逢書寫與離別有關的文字,總是會寫:在這個鳳凰花開的季節裡……然而,終究,我不知她是怎樣的絢麗.借著到廈門,雖說趕不上花期,至少,可以見到樹,可以見到葉子罷?初至廈門,驚異於滿城的”合歡樹”,它們長著被同伴感嘆為很像皂角的長長扁扁的果實,卻沒有發現另一種遍植的樹木,看起來,”滿城紅雲”之語,似有誇張吧.後來,在鼓浪嶼時,導游姐姐指著一棵”合歡”告訴我們,這就是廈門的市樹鳳凰木,又叫皂角樹.同伴自是得意不已,而我,則是詫異之中,又有著些失落,如果鳳凰木就是皂角且又名合歡,那麼,合花花細細淺淺的花瓣何以吐露艷紅,而且,並非我畸視植物,只是,皂角這個名稱,讓存於心底的一種朦朧美一下子消隱不見了.我甚至有些失落地想,從此之後,我不會再寫鳳凰花靜靜開放一類的句子了吧.回到家,終有些不甘心地翻開植物圖鑒,書上說合歡是合歡,皂角是皂角,但圖片上的皂角,並沒有花朵,老爸也說,沒看到過皂角開那麼艷麗的花朵啊.又到網上查找,才看到資料說,鳳凰木,葉子長得很像合歡,而果實很像皂角而較皂角略長……不禁長吁一口氣,原來如此呀.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E6%EA%B8%E8在這裡可以聽到驪歌

(外景)

(戴著花環呢)

("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