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南北行15----美妙的獨行、回到人間

作者: 無鎧甲的魚

導讀這是我最自豪的一天,從八點半開始,到五點半結束,實際行走八小時,暴走24公裡,從海拔3200米降至1000米,下降2200米。 Poon Hill的日出 凌晨時分,聽到窗外的腳步聲,樓下是上山的必經之道。陸續看到各國游客穿戴得很厚,帶著頭燈,拄著登山杖奔Poon Hill去,頭燈的光束晃動成一條上山的路線。間或聽到因攀爬而激烈地喘氣聲,Poon Hill比這裡高500米,還有約一小時的路程。� ...

這是我最自豪的一天,從八點半開始,到五點半結束,實際行走八小時,暴走24公裡,從海拔3200米降至1000米,下降2200米。 Poon Hill的日出 凌晨時分,聽到窗外的腳步聲,樓下是上山的必經之道。陸續看到各國游客穿戴得很厚,帶著頭燈,拄著登山杖奔Poon Hill去,頭燈的光束晃動成一條上山的路線。間或聽到因攀爬而激烈地喘氣聲,Poon Hill比這裡高500米,還有約一小時的路程。我生怕錯過日出,趕緊起床,全副武裝,跟著影影綽綽的隊伍上山了。 走到較平緩的山頂,觀景台約有兩個籃球場大。人們朝北面張望著山那邊。對面的低處山巒疊嶂,遠處是綿延不絕的雪山群。它們像披著潔白鬥篷彙聚在一起的巨人,仿佛與我們相隔僅咫尺之遙,卻又覺得那邊就是玉宇天宮。其中最高的Dhaulagiri峰(8167米),是世界第六高峰,形狀有點像珠峰,只是它的梯形腰線更高一些。天邊厚厚的雲層像西餐盤上的鐘罩,慢慢地掀開一道縫隙,外面是金紅色的霞光,照在天際邊的山體上。每個人的欲望都被吊起來,希望鐘罩再往上掀,好能看到雪山的尖頂,但是造物主就是捉弄人,雲卻像是凝固了。一個小時過去了,東面太陽升起的地方已經霞光萬道,天頂的雲層完全打開了。Dh峰腰際以下的雲海也褪去了,但山頂處的雲像帶了面紗一樣,遲遲不肯掀開。等候的人們漸漸地失雲了耐心,陸續開始下山,離開的人們認為,即使今天烏雲滿天,也是行程的一部份,反正已經來過了,也看到這裡的雪山群了;留下的人們心裡存著寄托,希望再等等,也許會有無限風光。大家來去相安,心中都是一樣的寧靜。 一向貪婪成性的我選擇再等一會兒。觀景台留下的人們開始環顧左右,相互微笑致意,十多人中,只有我一個中國人了。我左邊坐著一個女孩,是個老外,女孩用中文跟我說:“你好!”喲!真是難得,我趕緊與她打招呼。她是英國人,家在倫敦,芳齡27歲,曾到中國合肥教過一年英文。在中國期間,她去過南京,還去過九寨溝,現在什麼都不做,已經周游列國三個月了。想想真是很佩服歐洲人的生活態度,他們認真而拼命地工作,為的就是積攢夠旅行的費用,然後全身心放松地游走,然後再工作,再休假。因小女孩會些簡單的中文,我們交流的內容相對多些。她看著我手上的Nikon D80相機,問我多少錢買的,然後感慨說,如果在英國買會很貴。她抱怨,在英國什麼都很貴,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中國人越來越有錢。又一次聽到外國人稱贊中國的進步。說著聊著,終於迎來了對面Dh峰清楚的面龐。 有時想想自己多等一個多小時,是為了享受那份雪山雲日的影移景幻?還是像行軍打仗的軍人,只為攻克多一個目標呢?這次旅行十多天來,想看到的幾乎都看到了,我們首要目標就是世界屋脊的雪山:從南迦巴瓦峰開始,沿著喜馬拉雅山脈西行,直至珠峰腳下,然後穿過喜馬拉雅來到南麓,伴著印度洋的季風,在高海拔高濕度的地區,現在是最後一次靠近白雪皚皚的山峰。時間不早了,我必須要下山。我們走的路其實是在一條山脊上,山對面是一溜兒七、八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群環抱成大大的臂彎。引得我們不住地往左看,下山的時候,幾座雪山像拉洋片似的挨個兒親近我們,一直回到客棧時,面對著的是昨天冷峻令人生畏的安納普爾娜南峰,今天它變得和藹慈祥。 Namaste! 在陽光照耀的雪山懷抱裡,享用了美味可口的早餐,先前回來的小朱已經打點好行裝,臨走之前,我衝回房間,拍下站在窗外的雪山,體驗坐在床上俯瞰山谷,遠眺安峰系列的感覺。按照約定,今天我與小朱要“分道揚鑣”了,他繼續沿著小環線走,我則要在一天內原路返回到博卡拉。 說實在的,雖然這條路線已熟悉,但想到要獨自行走異國的山路,還要在天黑前到達終點,心裡不免有些緊張,小朱拿出地圖,像首長布置作戰任務一樣細致地幫我標注,在哪裡吃飯、休息?不同的路況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保護膝蓋?最關鍵是速降幅度這麼大,千萬不能跌跤。一般專業驢友都不屑與外行同行,外行不懂戶外常識技巧,不能吃苦,體力也差。在這裡我要向小朱致謝!沒有他肯搭我做伴,我不可能有這次徒步之旅,人在旅途,往往是人性釋放美好品德的時候,熱情、和善、慷慨、正義、勇敢、堅忍不拔、齊心協力,這些均屬教化的品行,不求一生具備但求某個階段能盡情展現,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酷愛戶外的原因吧。 八點半,像上班一樣,我獨自上路了,戴著厚厚的專業護膝,拄著兩個木杖,沿著碎石路開始孤路狂奔,太陽升起來了,好在先走的是林間路,沒有暴曬,路上有很多枯葉和溪水,我小心地不讓自己滑倒,無論是路左邊的峭壁上,還在右邊的山崖下,都是蒼翠的叢林,靜幽幽的讓人有些心裡發毛,盼著路上有人同行,但真要過來幾個人,一看都是本地背夫,不必又有些緊張, 化解的辦法只有那句“Namaste!” 這是尼泊爾語:你好!從進山開始,無論是碰到本地人,還是外國游客,你只要雙手合十,一句“Namaste!” 肯定能獲得對方的回應和笑臉,彼此的距離驟然拉近,在這個自然淳樸的國家,人民的生活相對貧窮,但是他們大都善良熱情,山裡更像遠離現代喧囂的世外桃源,一切都透著安逸。 一個人的暴走 嚴格按照既定的間隔,每50分鐘休息10分鐘,我的腳步越走越快,頭頂不時傳來飛機的轟鳴聲,今天是大晴天,那是小飛機航游安峰線,有時也有直升飛機,也許是游擊隊的,總之給人一種不安全的感覺,透過茂密的樹葉,外面是清亮的藍天白雲。 就這樣,像回放鏡頭一樣,在山裡下多上少的坡路上,經過了一個個來時的村落,路旁的樹木變得稀落時,我走出了森林,陽光直射在身上,渾身上下很快就濕透了,襯衣脫下來,能擰出水,連背包後面的襯墊都是濕漉漉的,我是不大出汗的人,能這樣大汗淋漓,實屬罕見,也是從未有過的舒坦。為了怕陽光灼傷,帽子、墨鏡、全臉覆蓋多用圍巾,襯衣從背包後披下來,即遮擋陽光,又通風,還能很快曬干。 漸漸地,村落和客棧多了,峽谷變成山谷,站在路旁,欣賞山谷裡錯落有致的梯田風光時,一回頭,看到了在Poon Hill遇到的英國姑娘,她也是一個人,她的計劃也是今天回到博卡拉,於是我們搭伴往下走,中午時分,沿著石階路,趕到了我第一天住的那家客棧,那家的小姑娘在門口跟鄰居大嬸在整理腌菜,一看到我,甜甜地笑著:“Namaste!(你好)”我告訴她中午在她家吃飯,再做中國湯給她喝,她歡快地跑回家向媽媽報告去了。所謂中國湯就是西紅柿蛋湯,當我把湯端上來欲與英國女孩分享時,她抱歉地說,她不吃雞蛋,但我感覺到她很有安全意識,是啊,誰知道我會不會在湯裡放了蒙汗藥?再後來,談到我們從徒步終點Nayapul鎮回博卡拉的交通時,我原想,兩人行可以分攤800R$的出租車費,但她說她的預算是乘大巴只需80 R$,如果趕不上大巴,她打算在山裡住一天,得,既然道不同就不與謀唄。我不能停下,半小時的吃飯休息時間一到,我又匆匆趕路了。 3300個台階,上來的時候是對體力的考驗,下去的時候簡直就是對膝蓋的磨難,我小心翼翼地之字形側著走,腳著地時腿部略有彎曲以增加緩衝,減少對膝部的衝力,兩根木杖支撐前面的路,好比四條腿走路,這樣震動的力可以分擔在手腕和手臂上,減輕了下肢的衝擊。盡管這樣,腿還是越走越軟,心裡默念:“千萬不能摔倒。” 總算平安地走到鐵索橋邊,此後就是平緩的坡地了,身心俱疲地我決定,奢侈地多休息10分鐘,附近的小孩子眼巴巴地望著我,看著那些黑亮而清澈的眼睛,我想起包裡還有奶糖、巧克力,孩子們拿到後,臉上洋溢著幸福快樂地跑開了。整整一天,抬頭是雪山,森林,梯田,瀑布,河流,低頭是碎石路,石板路,石階路。隔著大河看到公路時,還要一小時才能走到汽車站,身上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全身幾乎都木了,每塊肌肉組織都是僵硬的,兩條腿變成了鐘擺,在木杖的指揮下機械地交替前行,但還是一步不停地走!走!走!我想到曉行夜宿,想到了長征,我像執行任務急於歸隊的戰士,一天都在沉默中,幾乎無語,卻沉浸在獨自享樂的幸福之中,享受著暴走帶來的挑戰和愉悅。這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自虐暴走,耗時八小時,行走24公裡,從海拔3200米至1000米,下降2200米。 獨在異鄉身是客 一上出租車,我忙打開手機,終於回到人間了,短信一條條進來,共計15條,家人、朋友、同伴,先是普通的問候,再是留言,內容越來越緊張,老公要求我一出山就回電;同伴說他們等不到我的信息,先回加德滿都了;盡管徒步前,我一再強調這幾乎是條成熟的旅游路線,山裡食宿方便應有盡有,(也是的,應有盡有咋就沒有通訊信號呢?)整整三天與世隔絕,我在領略無限風光的時候,他們從等待到等候,從期盼變成了焦慮,我像從人間蒸發了一樣,讓他們擔心了,趕緊一條條回過去,安撫他們焦急的心。 然後,我開始發愁自己了,三個同伴走了,我到博卡拉住哪兒啊?我財產衣物都被他們帶走了,我身上的銀兩須支撐今晚的住宿、回加都的路費、三頓餐飯。回到湖濱的那家客棧,狡猾的老板嘮叨著房間的好處,試圖加價,我聽不懂也沒心思聽,我只咬定我能給的價格,最後他的妹妹斡旋,原來600R$的房間300R$(相當於33元)給我。客棧裡可以訂明天回加都的汽車票,老板說,明天上午10點半豐田面包車來接我,一切安排完畢,我坐在院子裡的餐桌前發呆。早晨與小朱分手後,我就沒有再說過一句中國話,英語只是被迫交流的工具,不是語言,孤獨感彌散開來,我感到沮喪和無助,如果說出山時,我的體力達到極限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情緒也降到了冰點。



(被罩著的雪山)



(poonhill標牌)



(原始森林)


精選遊記: 博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