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婺源——還原鄉村的寧靜

作者: 山水看客

導讀曾幾何時,婺源——一座掩藏於群山之中的古村落群,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旅人的鏡頭之後,從此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陽春三月,當金燦燦、黃澄澄的油菜花開得漫山遍野的時候,全國的驢友、色友聞風而動,徜徉於爛漫花海之中;酷暑三伏,當城市的熱島效應與日俱增之時,婺源的人們卻得以躲進山林,奢侈地享用天然礦泉蕩滌身心;金秋十月,當村頭山後的樹林飄 ...

曾幾何時,婺源——一座掩藏於群山之中的古村落群,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旅人的鏡頭之後,從此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陽春三月,當金燦燦、黃澄澄的油菜花開得漫山遍野的時候,全國的驢友、色友聞風而動,徜徉於爛漫花海之中;酷暑三伏,當城市的熱島效應與日俱增之時,婺源的人們卻得以躲進山林,奢侈地享用天然礦泉蕩滌身心;金秋十月,當村頭山後的樹林飄紅泛黃之際,山裡人家風風火火地舉行“曬秋”儀式,鮮紅的辣椒鋪滿整個屋頂,是一年的喜氣與富足。臨行前我也曾詫異,色彩斑斕的婺源,這座中國最美的村莊,在呈現出濃墨重彩的紅黃之色後還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這次的婺源之行是公司工會牽頭組織的集體活動,30來號人來自各個科室,不同的年齡,卻擁有同樣年輕的心靈。雖然路途遙遙,且大霧緊鎖,車內的我們卻半點兒不覺悶。難怪都說院裡能人多,說學逗唱,抖露起包袱來,各個都是深藏不露的。笑話小品,妙語連珠;滬劇小調,字正腔圓;經典老歌,音色純美。倒是導游沾了光,一路上樂呵呵地跟著我們,看了不少精彩表演。

早上9點,晚起的太陽終於衝破陰靄,探出頭來,霧色一點點散開,車窗外的景致逐漸清晰起來。雖然從衢州到婺源相去不遠,但隸屬浙江的衢州和隸屬江西的婺源卻是涇渭分明。憑借通衢大道,緊握經濟命脈,倚靠浙江的衢州,一派欣欣向榮、大力發展經濟的景像;而自古歸屬安徽的婺源,則原汁原味兒地保留著徽派文化的儒雅娟秀,一磚一瓦、縱是新建的宅第也維持著原有的格調。據導游介紹,古時風水之說極盛,而婺源受其影響,每個村子的選址必是要背山面水,村外遍植樹木,而華蓋重重,獨秀於外的那一株,不必問就是村子的入口所在。車行一路,遙看途經的村落果然如導游所說,無一例外。慢慢飄散的雲霧尚未散盡,橫亙在山頭,有縹緲之姿;層層疊疊的馬頭牆遙指蒼穹,縱使斑駁,亦顯肅穆;冬日的梯田毫無衰敗之感,綠油油的茶樹,間或開出潔白的花朵,碧綠生青的蔬果,水靈靈的仿佛鮮艷欲滴。人說漓江風光猶如十裡山水畫廊,我看婺源山水亦如一幅連綿畫卷。此處山秀水美,人傑地靈,阡陌縱橫,陌上桑梓,真似個世外桃源。驀然我醒悟到,換下錦衣華服,遠離喧囂的人群,冬日的陽光下,等待著我們的是一個不施粉黛的婺源;粉牆黛瓦,一身素服,洗淨鉛華,剩下的是一個素面朝天的婺源。淡極始知花更艷,誰又能說這樣的婺源不美。

其實婺源境內遍布村落,相信每一個都各有千秋,但是行程的安排卻只能擇其精要,選一二典型,“以偏概全”了。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有著小橋流水美譽的村子——李坑。村前的空地上矗立著一座徽州常見的牌樓,上書村名“李坑”二字,曲曲折折的河道邊,錯落排布著水車與廊棚。不同於江南水鄉的天然河渠,李坑是引一條活水繞村,順沿入村,可見河道雖狹小,卻也能搖櫓其間。站在跨河而建的袖珍橋上,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錯覺,仿佛又一座周莊、同裡,然而那一絲似有似無、淡淡幽香的香樟味會把你拉回現實,告訴你身在何處。攀上村後的小山俯瞰,可以將整個村子最美的景色盡收眼底。

距李坑不遠,一路北上,途經的第二個村落有著一個田園詩畫般意境的名字——曉起。那是一個生態村,大概是與村後的樹林裡發現的珍稀樹種有關的緣故吧。聽導游介紹說,真正的古宅,不但是粉牆黛瓦,牆檐上翹,最顯著的是開在馬頭牆上的窗戶,一律只一尺盈余見方。逼仄狹小的天井則是女眷養老終身的所在。我們在村中一座老宅用過午飯後,便四處閑逛開來。冬日的午後,慵懶的陽光灑落在雕花的門楣上,看家的黃狗倦倚門邊。昔時的高門大戶,大多韜光養晦,門外的磚雕亦與鄰家相差無幾,須得推門而入,才驚現雕梁畫棟。婺源的木雕是與其磚雕、石雕同樣名聲在外的,在這裡走不上三兩步就會有一家木雕工藝品的小店,出售的掛飾式樣繁多,形狀各異。不用吆喝,那陣陣香氣自會引得你不由自主地想要進屋看看。在小巷的拐角處,香氣濃郁,原來是家前店後作坊式的店鋪,只一個老匠人在內裡忙著手裡的活計。我們進店,他既不言語也不抬頭,仿佛只專注於眼前的木刻上。在鋪子裡轉上一圈,發現這家店確實有些門道,雕工精細,款式別致,小巧的幾案、條凳疊放一起好似玩具一般。家家擺放在外的矮腳圓凳,則被老人圍攏在腳邊。問起這圓凳,老人家的話匣子才打開。敢情我們還真是問對了主兒,這老人自稱是圓凳的創始者,幾經改良才形成了目前這種線條流暢的款式。

古代文房四寶,徽墨端硯宣紙湖筆。婺源特產——龍尾硯,來自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其石溫潤細膩,如羊脂美玉一般,匠心獨具的石雕工藝融於方寸之間,更使其增輝溢彩,只是現今已無多大實用價值,只可說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擺設了。買硯台的時候,一掂分量,二看紋路,分量要重,紋路要清,不然就該像我們的導游,千裡迢迢買回個假硯台來,可真要鬧笑話了。

我也清楚,此次婺源的鄉村之行,我所到所見的不及十分之一,然而只這冰山一角已足以令我印像深刻。曾經以為厭煩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圍追堵截式的行程,而今又開始動搖了,明年花開時節,我是否也要加入“狂蜂浪蝶”的行列呢……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