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地在汽車北站買到了晚上20:05發往上海的最後一張長途車票。
候車大廳內的時鐘剛過17:00,離發車還有近三個小時。已經是第三次來婺源了,但縣城總是作為每次旅程的中繼站,從未真正走進過她。
寄存了行李,輕裝上陣,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足夠我去了解她的全貌。
手機裡預存的資料這時候終於發揮了作用,調出婺源城區圖,沿著文公路向南走,去往縣城的中心。
冬日的婺源早已褪去了旅游城市的濃妝,展現著她那質樸本源的一面,街道上沒有成群結對的游客,有的只是真正祖祖輩輩生活在婺源的人們,唯有街道兩旁的賓館旅店、土特產超市交待著她如今的身份。
行至天佑路右轉,周邊的居民區逐漸多了起來,路上的行人也有了城市裡的樣子,有身著校服的學生,也有形色匆匆的上班族。正月裡的喜慶氣氛依舊洋溢著,路邊緩緩駛過一輛宣傳車反復廣播著“看燈會,免費乘車……看燈會,免費乘車……”
天佑路一直往東就走到了大轉盤前,轉盤的北面是天佑中學,東面是一個大排檔,六點不到就有許多攤主擺了出來。一直以為,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就得從大排檔吃起,無奈此次時間倉促,又只是一人出行,只得將吃排檔的念頭打消。
不過轉盤往南便是東門大橋,橋底下也有較具規模的排檔群,橋頭有一些小吃車,還有兩家面館,不少流動攤販兜售著氣球、玩具等年節賣品,此處可說是婺源縣城人氣最足的地方。走在橋上正值日落之時,夕陽灑在江面上,不時有水鳥在枯水期的灘塗上翱翔。河岸兩邊修建有景觀大道,間隔有涼亭、假山,但缺乏當地特色,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反顯黯然失色。
過橋後才真正進入婺源縣城的老城區,半島狀,三面環水一面枕山,縣城紫陽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城鎮,選址時無疑沿襲了古徽州風水學。古城的原貌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半新不舊的建築,不值一提。
下橋後直走,經過不少政府機關和學校之後能看見一個仿古牌坊——“文公闕裡”,取名自祖上婺源的著名理學家“文公”朱熹。牌坊是一條仿古商業步行街的入口,步行街的人氣明顯不足,可能是定位的原因,主要目標客戶群——外地游客不多。
雖然整條街道仿古建築的質量與國內同類仿古商業街相比並不差,鱗次櫛比的馬頭牆也的確很是漂亮,但商業街在文化上的硬傷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整條街上沒有任何真正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築或仿古建築,僅存空殼,舉例而言,街上有一石碑,碑文為“徽商記”,落款為“婺源縣人民政府”,字體為平淡無奇的“印刷體”,令人看後不禁啞然。此外商鋪結構上也問題嚴重,清一色的服裝店、土特產店和百貨店,而沒有把當地的民俗文化通過古街上的商鋪得以展現。
步行街的盡頭是另一座橋,橋的對岸是長途客運南站,鐘樓上的時間顯示為18:15,沒有時間去到橋南,沿著環城南路返程往回走。
沿途觀賞婺江對岸的景色,天色漸暗,群山間閃爍著幾家度假酒店的霓虹。黃昏過後的環城路很幽靜,只有幾個飯後散步的老人,路上的一些老式居民樓和廠房都空關著,原先的主人不知所蹤,可能已經搬至了交通更為便捷的北城區。
從環城路可以一直繞回到東門大橋,在橋頭的徐記小吃店點了碗牛肉面,店內的電視裡正在播省內新聞,講的是省委書記看望搶修輸電線路的工人們,看來去年冬天的那場大雪對江西的影響也同樣不小。面不一會兒就送來了,和蘭州拉面不同,是當地特色的湯面,面裡有雪菜、毛豆,牛肉色澤紅潤,很勁道,十足的美味。
吃完飯還不到19:00,悠然踱步往回溜,走轉盤北面弧形的茶香路同樣可以回到汽車北站所在的文公路,順路逛了下土特產超市,買了些婺源特色的點心,價格公道。
19:30順利回到北站,剛取完行李,站台上已經在叫了:“20:05分到上海的可以上車了……”

(婺源城區徒步路線圖2008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