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柬埔寨(二)——吳哥

作者: sontorini

導讀經過了五個多小時在狹窄的公路上顛簸,經過了布滿吊腳樓的村莊,經過了大片大片的農田,我們到達了暹粒省。在暹粒河邊我們的大巴停了下來,印入我們眼簾的是質樸的景色,很民俗很地道,沒有被城市同化,依然是柬埔寨的暹粒。安頓好以後,我們向吳哥第一站出發——巴肯山。走過自然形成的山路,爬上並不高的山,我們想要欣賞的是黃昏的吳哥,然而天公不作美, ...

經過了五個多小時在狹窄的公路上顛簸,經過了布滿吊腳樓的村莊,經過了大片大片的農田,我們到達了暹粒省。在暹粒河邊我們的大巴停了下來,印入我們眼簾的是質樸的景色,很民俗很地道,沒有被城市同化,依然是柬埔寨的暹粒。安頓好以後,我們向吳哥第一站出發——巴肯山。走過自然形成的山路,爬上並不高的山,我們想要欣賞的是黃昏的吳哥,然而天公不作美,陰沉的天色沒有讓我們看到預期的日落,可是巴肯寺讓我們初初領略了吳哥建築的特色。比山路更難爬的竟然是巴肯寺的台階,台階最多二三十級,然而每一級台階都有普通台階的三倍高,而台階又窄的只能容下腳掌,人們必須靠雙手的幫忙,橫著腳才能一級一級登上去,真的是在“爬”。當然,爬上去自然也有其價值所在,可謂一覽眾山小,雖然天氣有些灰蒙蒙,但依然能感覺到腳下以及眼前是數百年的古城,斑駁的塔寺依然保留著其基本形態,蹲立的獅子石像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依然傲立守衛著,這一切都還很真實,仿佛在告訴人們歷史是無法將它們遺忘的。吳哥建築的氣勢與風格於我而言是一個驚喜,也許巴肯山上的巴肯寺在吳哥還不算壯觀,然而當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我就知道,柬埔寨帶給我的驚喜將遠不止這些。

去女皇宮的早上,旱季的柬埔寨飄起了雨,時大時小,雖然我們都備有遮陽傘,但是柬埔寨的路幾乎都是泥濘不堪,讓我們有些擔心。幸運的是,當我們經過了一段時間在“按摩路”上的顛簸,雨已經停了,且帶走了空氣中的浮塵,讓我們難得的呼吸到了柬埔寨清新的空氣。女皇宮不算很大,卻像一道彩虹隱匿在叢林中,因為女皇宮用紅砂岩建造,整座寺廟不再是單一灰暗的色彩,雖然沒有陽光的照耀,但斑駁的紅黑相間的寺廟依然熠熠生輝,精雕細琢的浮雕講述著幾百年前的故事,層層相疊的寺頂每一個角上都有著精致的雕刻,讓我們這些看慣光滑溜壁的現代建築的人驚嘆其鬼斧神工啊!現代人以效率為標准,已漸漸忘卻祖先留給我們的是無法衡量的價值。從女皇宮回來的路上,我們途徑了比粒寺,雖然與吳哥的其他建築比起來,他略有遜色,但是登上寺頂的一霎那,我突然想起了《神話》中的一個鏡頭:一位長發美女就是在這樣的廢墟中,迎著陽光,展示著瑜伽功。雖然此時此刻太陽並沒有光顧,但我們一行人還是饒有興致的在寺前擺起了瑜伽姿勢,雖然這裡不是印度,但我們依然感覺到了一種回歸與和諧。


(女皇宮)


(女皇宮)

參觀吳哥窟(又稱小吳哥)這一七大奇跡之一是在下午,因為它是眾多寺廟中唯一坐東朝西的一座。隔著寬寬的護城河,我們已經遠眺到那經典的三座塔造型,這是柬埔寨的像征,它出現在柬埔寨的每個角落,從國旗到紀念幣,讓人想忘記都難,柬埔寨有個規定,任何一棟建築都不能超過吳哥窟的高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重要性。這一經過四百年建成,又經歷了輝煌的吳哥王朝,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銷聲匿跡,如今依然保存著的吳哥窟,終於揭開了其神秘面紗。其磅礡的氣勢與厚重的歷史對我而言又是一大驚喜。確實厚重一詞可以用來形容吳哥窟吧,建築是厚重的,每一座塔寺都是堆積在厚重的岩石上,每一級台階都是厚重的,而其中所涵蓋的人文歷史卻極其的厚重,這是高棉人的驕傲啊!吳哥窟基本還保持著原樣,雖然有些地方被風化,有些浮雕不太清晰,但這恰恰證明了它是經過歷史考驗的,不再單一的色調也恰恰展示了它所走過的風風雨雨。輝煌的整體造型與精美的仙女浮雕相輝映,一個大氣一個唯美;高聳的四方塔寺與排列整齊的圓形窗柱相輝映,一個硬朗一個柔美;暗無天日又難以踏足的塔頂與日光掩映的回廊相輝映,一個神秘一個耀眼。與人造的台階相比,我們選擇了原有的台階拾級而上,感受古人頂禮膜拜的過程。站在吳哥窟的中央,我突然感到了一種比厚重更升華的心情——凝重,當我閉上眼,周圍的一切仿佛穿過了時空隧道,來到了幾百年前,那戰亂硝煙仿佛就在我的身旁,浮雕上的故事仿佛一下子成了現實;然而轉眼間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吳哥窟成了一座空城,幾乎被人們遺忘,數百年中,它成了密林深處的一個秘密,一塊無人知曉的瑰寶。經過這樣一種嘗試,再睜開眼,四周穿流的游客和閃爍的陽光變得更為珍貴,我們都變得幸運了,望著通向叢林深處若隱若現的小吳哥盡頭,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歷史可以衝刷一切,卻沒有帶走這份寶藏,這份寶藏雖然只剩下石頭,可是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想要訴說的高棉文化和歷史。無怪乎建築被稱作為“凝固的歷史”。


(小吳哥入口)



(小吳哥內的塔寺)



(小吳哥的浮雕)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