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2月中旬,公司到常熟培訓,有半天的自由時間,我自然是尋著常熟的風景名勝而去。
住的常熟國際大酒店距離虞山風景區很近,想到畢竟時間有限,就先游覽山腳下的興福寺。走到興福寺門口,就聞到一股隱隱約約淡淡的香氣,嗅著這股香味,我踏進了興福寺古樸的山門,門前小經直通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小經兩側被圍牆攔住,探身看去,左邊是焚香燃燭地,右邊窺到一片池塘。我順著花香的味道直走進去。
興福寺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和其他的寺院大同小異,只是我在大雄寶殿的後惻發現一塊狀似伏牛的石頭,石上紋路忽高忽低、縱橫交錯,這就是使得興福寺的名的興福石。傳說這塊石頭是在有一年仲夏夜,被一團火焰包裹著從天而降。待到天明,寺內僧人圍攏一看,見是一塊紋筋爆出的奇石,左看像是個繁體的“興”字,右看又像是一個“福”字,眾人都認為這是天賜吉祥,遂將寺名改為“興福”。
大雄寶殿後是玉佛殿,在這裡我找到了香氣的來源,原來殿閣周圍種植了很多腊梅樹,雖然還沒有入冬,卻已經開了滿樹黃黃的花朵,甜美的味道讓我流連在樹下久久不想離開。
玉佛殿的右側有一片竹海,我沿著竹林走到了一片黃牆院,牆上書寫著“龍華說法”,既是龍華院,想必一定和彌勒佛有關了,走進一看,果然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像後的石壁上也有一處題著“一切放下”的石刻,聯想到世間的很多事情,如果能有笑著面對,能拿起也能放下的心態面對的話,應該可以快樂很多。
院前一側有一小亭,亭內的匾額是“對月潭經”,可以想像古人一定曾在某個明月高懸的夜裡,在這亭子內和三兩知己友人把酒言歡、高談闊論,可是匾額中的“潭”又在何處呢?我四下裡張望,發現在邊上有一處被封起的小水潭,這大概就是原來的潭水吧。
竹林前有一泓池水,一艘石舫靜靜的停泊在池邊,一群白鴿在石舫上飛進飛出,我走上石舫,舫上的匾額題著“團瓢”二字,不知道這樣的奇怪的名字會有什麼樣的典故。突然想起興福寺的前身是私宅,後來宅院的主人獻舍建寺,也難怪這裡雖是寺廟,卻又有曲徑通幽的江南園林了。
寺的左側也是一派水石台榭的園林景像,其中的飲綠軒已經成為當地人相聚聊天的茶室,還有一處白蓮池,夏天來這裡的話,一定可以看到滿池的白色蓮花吧。
可能是游人稀少,也可能是這裡是寺廟建築和庭院建築相結合的特色,興福寺給了我一種清秀、平穩的感覺,聞著淡淡的腊梅花的香味,我走出了寺院的山門,也期待著下次再來常熟額時候,可以一覽虞山的美景。

(興福石)

(龍華說法)

(山門)

(對月潭經)

(石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