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我眼睛裡的牡丹江背起背包一個人行走在路上,沒有了老婆的支使,掙脫了從家到單位的繩索,那情形就真的有些像驢了。其實人走在路上就跟人生之路一樣,往往都不能沿著你事先設計好的方案走,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的。原本是想在牡丹江換乘汽車直接去鏡泊湖的,可是,途中我發現有幾處地方值得一看,於是我就“信驢由韁”起來,於是,就有了牡丹江之行的零碎記憶。老林子和東北胡子眼看就是十一黃金周了,讓我沒想到的是,從哈爾濱開往牡丹江的列車上還如此空蕩悠閑,竟有好多人躺在長椅上睡覺。我對面的長座位上,是剛從海林上車的一老一少。靠窗子坐的是一個長著白胡須的老人,依偎他身旁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那老者只是眯著眼睛一個勁地看著女孩笑,臉上的皺紋就像嫵媚的水波一樣。那女孩子卻時而扶在老人腿上,時而扶在老人肩上,“姥爺、姥爺”地叫個不停,活像一只喜鵲。此時,我的心情也和小女孩一樣興奮,但卻是一言不發地趴在車窗前像看萬花筒一樣看外面色彩斑讕的世界。車窗外,起伏不斷的群山就如同畫家手裡的調色盤一樣,被不經意地抹成一塊紅、一塊綠、一塊黃、一塊橙、一塊紫,還有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混合色——這便是東北山裡人常說的“五花山”,我這長年迷失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很難見到的景色。大概是被“喜鵲”吵煩了,我回頭看了一眼那女孩,那女孩子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就從包裡掏出一大把東西放在餐桌上,是山裡紅(東北山區的野果,類似山楂)和榛子(一種硬殼的堅果)。“叔叔,剛從山上采來的,吃吧。”女孩子對我說。通過與這一老一少的交談我知道,這老人是海林人,外孫女接他去牡丹江家裡過十一。我對那老者說:“秋天的山區可真美,五顏六色就像是一幅畫。”老人向車窗外看了看說:“這老林子我們看慣了,就不知道它美在哪兒。解放前,這裡可是常有胡子(土匪)的地方。”說完,老人望著車窗外沉思起來。說到東北胡子我還真有些印像,那是小時候,弟弟妹妹一哭鬧,媽媽就嚇唬說“胡子來了”,弟弟妹妹就止住了哭鬧聲。其實小孩子也不知道“胡子”是什麼怪物,反正很可怕吧。老人許是看到了我的心裡,接著說:“其實對窮人來說胡子並不可怕,不少胡子專門搶富人不搶窮人,有時還把搶來的糧食分給窮人呢。”老人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們吉林省一位民俗學家專門研究東北胡子的著作。東北胡子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群體。據統計,民國時期,特別是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東北胡子最多時達到上千股十幾萬人!前期多在遼寧一帶,後期多在黑龍江東部牡丹江一帶。《林海雪原》描寫的“威虎山”就在這裡。而且,張作霖就是東北胡子出身。說到東北胡子產生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北洋政府的無能和腐敗。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的總統像走馬燈一樣,就連胡子出身的張作霖也跑去把總統的椅子坐了坐。他們這些軍閥都忙著爭權奪利了,哪有心思治理地方?地方上的官員沒有強有力的政府支撐,同時也沒有了嚴格的管束,就和當地財主勾結起來欺壓百姓、強征暴斂,於是,活不下去的人就被“逼上梁山”成了胡子。而且正是有了胡子,東北一些邊遠山區的地主老財才收斂了許多,強權得以制衡,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竟得益於胡子,亂世也許就是這樣。老人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九一八事變後,絕大多數胡子都參加了抗聯去打鬼子了。”說者無心,聽者的我卻有些感慨。想一想,東北抗日聯軍裡,有多少人是胡子出身啊!老人下面的話卻讓我吃驚:“可是,那些參加抗聯的因為是胡子出身,文化大革命中卻沒少挨鬥。我有一位鄰居,因為當過胡子後又參加的是國民黨的抗日隊伍,文化大革命中竟被活活地打死了!”我一時無語,把頭轉向車窗外,那滿山的色彩,也許是獻給那些有愛國心的‘胡子’吧。八女投江的震撼火車喘著粗氣,然後是一聲長長的呻吟,就慢慢爬進了一處樓房林立的地方,最後“哧”的一聲吐出一口大氣停了下來——牡丹江到了。出了車站,面前已然是我陌生的城市,於是照樣先買一張地圖。在圖上我發現,江邊有八女投江群雕塑像。住下後,便趁著斜陽走去看八女投江。那一刻,我心中油然升起了緬懷這群女烈士的情愫。順著市中心太平路直接走到最南端的江濱公園,在牡丹江岸大堤上有一個廣場。廣場上,一座大型群雕映入我的眼簾。巨大的花崗岩雕塑足有八九米高二十多米長,女戰士們或挽著手或伸著手臂,正誓死如歸地向著滔滔江水走去。被冷風吹起的頭發、堅毅的臉、單薄的衣服、瘦弱的身體、年輕的面龐,看後不被震撼的人那就只能是冷血動物了。那是1938年夏,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四、五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第一師的一支百余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不幸被日偽發現。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衝。隊伍中有八名婦女團的女戰士在指導員冷雲的帶領下沒有向外衝,而是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藏了起來,慶幸的是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可是,當冷雲發現日偽軍全部都去追趕那些突圍的戰友們時,她做出了一個義薄雲天的決定:從後面襲擊敵人,掩護大部隊轉移!
正全力追擊抗聯大部隊的日偽軍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的後面會有人向他們襲擊,於是慌了手腳,以為是中了理伏,不得不抽出兵力來對付後方。這樣,抗聯大部隊贏得時間突出了重圍。突圍出去的戰士最後聽到的是女戰士們齊聲喊的——快往外衝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
日軍在得知襲擊他們的只有八名女兵時,便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女戰士們早已誓死如歸,懷著仇恨的怒火射出一顆顆子彈。
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衝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回來營救,但終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臥倒的機會,她們毀掉槍支,挽臂走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這八名女戰士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只有13歲!
當八位女戰士投江的那一刻我們不禁要問:東北軍的20萬男兒哪裡去了?還是爺們嗎?張學良不發一槍地放棄了東北,無論如何也有損於他的軍人形像、有愧於東北三千萬父老鄉親。這是一條歷史的劃痕,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煙塵的拂去,這劃痕會越來越清晰,無論誰、無論什麼時間也抹不掉它!
這讓我想起了蜀後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當後蜀亡國後,花蕊被宋太祖趙匡胤掠去,聽說花蕊能詩,太主令其賦詩。花蕊張口吟道:君於城上豎降旗,妾在宮中哪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竟無一個是男兒!
孤獨的望江樓第二天一早,原本打算直奔鏡泊湖的,可是當汽車路過寧安縣城時,我忽然想起,寧安是清代寧古塔將軍駐地,有著二三百年的輝煌歷史,今天有幸路過這裡,豈有不看之理。
如今的寧安城,早已見不到一點古城的影子了,有的只是火紫盒一樣的樓房、一家挨一家的臨街店鋪、滿街亂跑的拉客三輪車、大呼小叫的小商小販以及行色匆匆的人群——今日的繁華替代了往昔的旌旗鼓角,滿城的商氣湮沒了歷史上的干戈雄風。
清初為了防止沙俄侵略,東北除設奉天將軍(駐沈陽)外,還設置了七大重鎮。寧古塔將軍所在地的寧安即為七大重鎮之一(後來移至吉林稱吉林將軍),成為近代東三省之一的吉林省的前身。
三百多年前,八旗鐵騎巡邏在萬裡邊關,抗擊沙俄,保衛邊陲,屢立戰功,是何等風光。八旗鐵騎定期從大本營寧古塔出發,乘船順牡丹江北下入松花江、黑龍江,順黑龍江東下入韃靼海峽、庫頁島巡邏,保衛著國土安寧。當時的寧古塔兵營相連,旌旗獵獵,完全是一幅雄兵鐵甲圖。
可是,這些八旗兵及將領們卻深感文化的匱乏。更讓這些軍人頭痛的是,他們的子弟們甚至連個教書先生都找不到。
誰知無意間,歷史給寧古塔帶來了文化生機,那就是清初的“東北流人”。
因為科場案,江西桐城人考官方拱乾、吳江詩人吳兆騫、錢塘(今杭州)人張賁被流放寧古塔;因通海案(與抗清的鄭成功聯絡),蘇州文人祁班孫、紹興文人楊越、及李兼汝、錢虞仲、錢方叔、錢丹季等被流放寧古塔;因與吳三桂有瓜葛,雲南大理府理刑葉之馨被流放寧古塔;因文字獄,河南新鄉人、原明朝進士、清工部侍郎張縉彥被流放寧古塔……另有方拱乾之子方孝標、吳兆騫之子吳振臣、楊越之子楊賓千裡迢迢從江南奔赴寧古塔看望他們的父親,據謝國禎《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考證,有清一代,因各種原因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有名有姓的江南名流不下百人。這是一群來自文明發達地區的文化精英,不同的遭遇使他們這些原本不相識的人相聚於荒蠻的雪域北國,整日裡與舞槍弄棒的武夫打交道。
可是出人意外的是,這些武夫們並沒有歧視這些“牛鬼蛇神”,而是敬重他們的才華。許多滿族兵將還與他們結交,留下了民族融合、文武交流的佳話。寧古塔將軍巴海,甚至還聘請吳兆騫做他兒子的家庭教師,並且“待師之禮甚隆,館金三十兩”。在這樣寬松的條件下,這些原本獲罪的人,竟然可以在寧古塔結成詩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於是,這些文人們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以後,為我們留下了詩集文集:
方拱乾:《寧古塔志》、《何陋居集》
吳兆騫:《秋笳集》
張縉彥:《域外集》、《寧古塔山水記》
張賁;《白雲集》
楊賓:《柳邊紀略》
吳振臣:《寧古塔紀略》
……
在這些詩文集裡,流人們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寧古塔;張揚了他們獨特的文人個性;表達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黎民的人文關懷。
楊賓在《寧古塔雜詩》上說:“石磯圍平野,河流抱淺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邊雁,悲風塞上笳。老親忠信在,不減住中華。”大體就是寧古塔當時的情景。
楊賓在《上元曲》寫道:“夜半村姑著綺羅,嘈嘈社鼓唱秧歌。漢家裝束邊關少,幾隊少兒簇擁過。”寫的是元宵節東北人扭大秧歌的情景。
“棲冰貂鼠驚頻落,蟄樹熊羆穩獨懸。”這是吳兆騫對當時寧古塔一帶原始生態環境的自然寫照。
“渡海驚烽火,殊形怪老羌。雙瞳鷹眼碧,亂發繭絲黃。五月飛寒雪,三更佛劍霜。軍威殲勁敵,賀捷報長揚。”這是張賁歌詠寧古塔將軍巴海率軍擊敗沙俄軍的詩篇。
……
今天,當我漫步在小城噪雜的街道上,不禁慨嘆,能有幾個寧安人還能記得這些幾百年前被流放到這裡的南方文人呢?難道名噪一時的古城,就這樣一點痕跡也不留地消失了嗎?我有些不甘心,就在大街上逢人便問:附近有沒有古代城牆或古樓什麼的?結果,讓我悲哀的是,好多人以為我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令我欣慰的是,一個晨練的老者沒有把我當精神病,反而仔細想了想,說:“牡丹江邊有一個望江樓,聽說是清朝留下來的。”又是牡丹江!原來,我一直沿著這條江在走。於是我匆匆奔江邊而去。到了那裡一看,一個公園樣的園子裡,有一座帶陽台和廊柱的二層小樓正孤零零地立在那裡。走近前一看,在小樓的山牆上有介紹文字,原來,這是清光緒八年,三品欽差大臣吳大澄駐節的地方。吳大澄(1835~1903),江蘇省吳縣人。清同治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當時,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廣大地區已經被沙俄割去。迫於邊境壓力,光緒六年朝廷派吳大澄與吉林將軍銘安一起整頓防務事宜,勘查邊界,建立邊防軍。這次東北之行,吳大澄與吉林將軍銘安改革原有那些頹廢的八旗兵,廢除世襲制,改為招募制,新建邊防軍9000人。在編軍過程中,吳大澄還衝破各種陰力,接見了號稱“韓邊外”的東北最大胡子頭(曾控制今吉林省東部地區數十年,前年中央台播出的電視劇《關東金王》就是寫韓邊外的),擴大了軍事實力。1885年6月8日,吳大澄會同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與俄方談判時據理力爭,於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從而為落後的清王朝爭得圖們江出海口通航權。這讓我想起了,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開發時期,中國的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們正是根據這兩個文件,為吉林省爭得了圖們江口的通航出海權。晨曦中,孤獨的我望著孤獨的望江樓,二樓匾額上的“望江樓”三個筆力遒勁的大字越發透著時代滄桑。我回身望著牡丹江水,突然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慨嘆。其實,歷史長河也是人流的長河,多數人都是河邊平靜的流水,它們只是被中流激水裹挾而去,只有少數處於中流的人才能夠掀起些許浪花——浪花雖然短暫,但卻以美麗永恆。尋訪“海東盛國”遺蹤翻開中國盛唐時的地理版圖的東北部你會發現,它的東部邊界直達韃靼海峽和庫頁島,地名是“渤海”,原來這就是唐朝的屬國,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的國都上京龍泉府就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部叫做“渤海鎮”的地方。路過渤海國國都遺址,怎麼會輕意放過,於是我放緩了腳步,從寧安上車不久就在渤海鎮下了車。牡丹江上游的衝積平原也很開闊,開闊得讓我意想不到。渤海鎮周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整齊的小村莊小農家已呈現出小康的氣像。下了公路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前方不遠處出現一道殘存的土牆,那就是渤海國都城的城牆了。進入城裡,向四下裡望去,周遭十幾裡見方,四四方方的土城牆裡面包圍著幾個村莊,可以想見當時國都的規模確實很宏大。渤海國是我國唐朝時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它始建於武則天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初稱“震國”。 7年後(公元705年)歸附於唐王朝,15年後(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公元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15世,歷時229年。渤海國在長達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歷史內涵,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元朝和清朝的版圖,東北邊界大體與盛唐相當——是渤海國打下的基礎。渤渤海的疆域,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時的全盛時期,它的北疆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鹹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渤海國的輝煌與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密不可分,渤海政權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得益於它的各項制度仿效唐朝。社會經濟從游牧文化迅速轉變成農耕文化,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各項手工業的生產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其中上京城(都城)形制模仿長安,為當時東北最大都市。交通相當發達,同內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渤海國的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發展,國王不斷派遣諸生和王子到長安太學習。使用漢字,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區域,以中原教育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湧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走進建在古城裡的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精美的彩陶、石刻、瓦當等,完全可以與中原文化相媲美。在盛唐文化的影響下,渤海國還出現了包括王子在內的一大批詩人,可惜由於後來東北戰亂,這些詩文早已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在溫庭筠的《送渤海王子歸本國》的詩句中,我們還可以窺見一般:“疆裡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即天涯。”踟躇在古城裡,最古老的渤海建築可能就是那座叫做興隆寺的廟了。而且這廟也是多次翻建和重修的。不過廟裡有一個石燈幢和一尊大石佛可是渤海時期的原物了。我站在足有6米高的石燈幢前,看那灰褐色的古樸渾厚的樣子,知道它是一個經歷了1300百多年的佛教物品,便覺出,它一定是一個有靈性的東西;進入大雄寶殿,面前一尊大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寶扇,項掛念珠,雙目炯炯有神,方知道,世界上古跡保存多數完好的原因,竟與佛教有關——人們的信仰遠比改朝換代的不同意識形態頑強得多。回顧海東盛國的興亡,它讓我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王朝的強盛具有極大的向心力,它就像一個強大的磁鐵,把原本落後而野蠻的民族吸引過來並加以同化;如果一個王朝落後,那它就會產生巨大的離心力而使國家四分五裂。如此看來,渤海國的興亡就是一面值得我們認真地照一照的鏡子。鏡泊湖,天使的眼睛離開渤海鎮坐車繼續前行,漸漸地山地多了起來,汽車便穿行在五顏六色的秋光之中,好像開進了一幅畫裡,不長時間就進入了鏡泊湖景區。夕陽下的林莽被抹上一層神秘,我便在這神秘中陶醉。湖濱中心區到了,山坡上不時出現造形別致的木屋,那尖尖的房脊大多帶有俄羅斯風味。我知道建造這些房子的人的初衷,是想讓中國南方來的人有一種異域感,或是讓俄羅斯人來到這裡有一種到家的感受吧。但我還是對中國風格情有獨鐘,沒有選擇木屋而是住進了湖邊一家叫“枕湖樓”的中國式賓館。賓館的二樓有一處朝向湖面的陽台,站在陽台上向湖中看去,漸暗的山和水有些朦朧。這時,那些躲在草叢中的秋蟲們便淺吟低唱起來,給朦朧的山水又增加了無窮的神秘。能一個人獨占一間小屋獨享山水風光,想起來就有些沾沾自喜。下到一樓,吃了一盤醬悶鯽魚,喝了一瓶啤酒,為的是晚上睡一宿好覺,養精蓄銳留待明天去飽覽北國的湖光山色。吃飽喝足回到二樓,我又走上陽台去看夜色。此時東方升起了又大又圓的月亮,倒映在水中如銀盆一樣,知道快到中秋節了,心中又有了一絲想家的感覺。靜靜的夜空繁星點點,揮灑的卻是亙古不變的時空。突然聽到幾下輕輕的敲門聲,我問了一聲“是誰”,隔門傳過來的竟是一個甜美的女聲:“先生,我是服務員”。我打開門,一個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我面前,手裡還抱著一床被子,頓時嚇了我一跳。這讓我想起了張家界那驚魂的一幕:記得那夜,在張家界的山上也是我一個人獨住一室,一個小姐冒充服務員闖進我的房間賴著不走,我掏出手機要報警才算解了圍。不會又是小姐吧?看我滿臉的警惕不讓她進屋的樣子,姑娘頓時笑了起來,甜甜地說:“東北的山區夜裡很冷,給你加床被子。”望著她那雙天真無邪的明亮眼睛,我頓覺慚愧無比。這天夜裡由於蓋了兩層被子,我睡得十分甜美。睡夢中,竟無由地看到了那雙清澈、明亮的天使一樣的眼睛。第二天早早起來走上陽台,只見晨光中鏡泊湖水面升起了一層白霧,淡淡的,柔柔的,隔斷了遠山,那遠山就如同空中生出的一般。待到太陽升起來了,就把那四周樹林燒得分外鮮紅,於是我便吟出了一首小詩:湖面清清泛冷波,涼風一過怯衣薄。抬頭頓覺無寒意,霜葉燒紅遠近坡。乘船游湖和游覽吊水樓瀑布是兩個最大的旅游項目。因為還有兩天才是十一長假,所以游人不是太多。游船耕耘在波濤上,留下了長長的白浪。向前方望去,水面開闊起來,兩岸秋山倒映在水中,天光水色融為一體,像一幅畫但比畫美比畫真實。走過太湖、鄱陽湖、洞庭湖、千島湖的我,此刻卻感到,與鏡泊湖比起來,那些湖缺少了清澈,缺少了粗獷,缺少了五花山的妝扮,缺少了渾厚的自然美。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是火山創造的奇跡,是大自然的傑作,又因為它無比清澈,所以有人稱它是“天使的眼睛”。正是因為上游沒有污染源,才使這“眼睛”如如此清澈;而且還是這“眼睛”盯著人類,才使人類不敢往這裡排污。湖中游一圈就到了中午,上岸吃了飯下午就去看吊水樓瀑布。吊水樓瀑布落差高達20米,一個呈弧形四五十米寬的水簾橫空出世,飛珠吐玉般噴出來,就如天使眼睛一樣發出的光芒,這光芒流淌下去,世世代代哺育著牡丹江兩岸生靈。牡丹江、鏡泊湖,在中國的地圖上它是那麼的渺小,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條很短的細細的藍線及藍線上的小藍點,可就是這根短短的藍線和小小的藍點,串起了大自然的美景、串起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同時,我們又看到,在中國地圖上還有許許多多比牡丹江更長更粗的藍線,比鏡泊湖更大的藍點,可真的身臨其境卻叫人嘆息,那河那湖多半是干涸的,有時即使有點水也混濁不堪——什麼時候能讓所有的藍線藍點都變成“天使的眼睛”呢?有一個問題讓我始終搞不懂:為了捍衛江山,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是,僅僅是為了保護江山的干淨與美好,並不須要犧牲,為什麼還要煞費苦心地動用國家大法呢?

(八女投江群雕)

(渤海國古城牆)

(寧安望江樓)

(風景如畫的鏡泊湖秋色)

(清晨,我站在鏡泊湖邊看湖中的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