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桂林,是在小學課本裡,那首《我想去桂林》,更使我腦子裡一直有美麗的向往,像鼻山、漓江、鸕鶿、岩洞…….沒想到現在馬上去桂林了,在半個月的等待之後,終於出發了。坐了一天一夜的車,1號凌晨,手機上收到短信:中國移動歡迎您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希望您在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
哦,到桂林了,坐車的疲憊一下沒有了,心情開始興奮,不過,還要睡到天亮才能去看桂林。美美的一覺之後,早上八點,終於坐上了桂林的旅游大巴,開始了愉快的桂林之旅。
在車上,導游講著美麗的桂林。
對於我這個對桂林充滿向往的人來說,導游的每一句話都會激發起我興奮的情緒。
“桂林山水自古以來就被世人所贊美,全國十大旅游景點中,桂林名列第二。桂林地貌奇特、景色宜人,最著名的要屬“三山兩洞一條江”。三山為像鼻山、伏波山、疊彩山,兩洞為蘆笛岩、七星岩,一條江就是漓江。而無疑的像鼻山、漓江已經成為桂林山與水的代表了,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是去像鼻山。“在車上我就覺得兩只眼睛不夠用了,桂林城中山繞水,水環山,山光水色,沒想到這麼容易就讓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妙筆神工。
過了半個小時,車到了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像山公園。據導游講:桂林市內的每座山就是一個公園。就像像山公園,桂林市的標志------像鼻山就在公園內。像鼻山是一座獨立的大山。上面覆蓋著茂密的樹林,下面裸露著白色的岩體,高出江面50多米,長寬各百余米,整座山酷似一頭大像伸出鼻子在汲取江水。剛想上山,導游卻說:“不用爬山,在山腳下轉一轉吧。”我迷惑不解地看著他,跟著他,走過一會就迷情頓消,豁然開朗了,因為在我們面前出現了一道爬山無法領略的風景。像山座落漓江邊上,在我們眼前的是漓江的一條小支流,其中一段水流有個較明顯的落差,聰明的設計者們別具匠心地借勢造出一座精靈別致的孔橋。高處的水經過橋孔流瀉低處,形成一道道清亮透明的小瀑布。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名冠天下的黃果樹瀑布我都見識過了,這種人造的小玩意算什麼?”自然,黃果樹瀑布其聲其勢、其形其韻,為天下游者共贊,但若把她放在這兒,未免有搭配不當之嫌:她氣勢太霸道回衝亂這兒的婉轉悠揚,她的聲響太嘈雜會打破這兒的清幽寧靜,她的身軀太龐大會把這兒精巧雅致的的山水格局弄得擁擠不堪。還是這些小瀑布好些吧,唯其小者,才與像山的小巧玲瓏、精雅靈秀的風格暗暗相合。淅淅瀝瀝的流水聲搭上鳥兒的環啼是清晨風中的絕唱,一道道晶瑩透亮的小水流配上靜靜駐立一旁的像山是陽光下無限的遐想。繞山腳轉折行進,沒走幾步,景色卻又有了大變化:漓江的主干流到我們前面來了。漓江,只不過一條小河而已,寬不過百米,自然沒有長江黃河那樣蒼茫入海的磅礡氣勢,但從支流的狹小視野一下轉換到主流的寬闊天地,心境也暢快許多。江邊的花紅柳綠、江上的竹排漁者、對岸的小橋人家,都清晰可見,好像伸伸手就可以觸摸感受得到似的。走走停停,風景移步而換,三步一小變,五步一大變,仿佛這幅妙筆層出的水墨畫總也變不窮盡一樣。每次抬腳都戀戀不舍,總覺得對不起這大自然的饋贈。走馬觀花地轉了一圈,拍了好多自己和像山的合影之後,終於回到出口。
短短的一個小時,我們離開了像山公園,向漓江進發了。經過了40分鐘左右的車程,我們到了磨盤山碼頭-----我們漓江游的起點,很多的人,但大家很有序地登上了游船。登上游船後,我們便進入了美麗的漓江畫廊,盡情地領略兩岸秀麗的風光。那艘游船分兩層,第一層是供游客用餐、休息的,第二層則是觀景的。我一上船,便急不可待地走上第二層。那時還沒到“精華景區”,只有幾個人在上面。天是晴的,但也許是氣候濕潤的原因,山、水都蒙上了一層若有若無的薄霧。我走到船頭,江面有時狹窄,一過峽谷,又豁然開朗,煙波萬頃。連綿的山丘,錯落有致地疊著。後面的山,由於霧的加工,顏色淡淡的,仿佛是前面的山的影。一座山經常會有幾個影靠在周圍,對映成趣。在飄渺的霧中,群山若遠若近,怎麼看都不膩,左看一個樣,右看一個樣,回頭看又是一個樣。在流水緩緩地推動下,每一個時刻的景致都不相同。
然而,遐想很快就被打斷了。回頭一望,第二層已擠滿了人。大家都忙著拍照,我不停地要讓開位置。當然我們也搶了好多次位置,好把自己和這美麗的山水融為一體留下來,兩岸的山仿佛是被神仙捏好各種形狀,放在漓江兩岸的。長年日曬雨淋後,形狀模糊起來,就需要用想像彌補。
船在清澈的江水中行進著,經過了九牛看三洲、望夫仙石、冠岩、半邊奇渡、繡山,到了楊堤,導游提醒我們,到了漓江的精華景區了。之後果然漸入佳境。這裡青峰鎖江,碧水縈回,兩岸翠竹茂密,形似鳳尾,迎風搖曳。右岸的楊堤小鎮掩映在綠色的林木之中。鎮後的石山,有兩峰並立,酷似羊蹄的諧音而來。楊堤的對岸是白虎山,在山的懸崖上有一水簾洞,洞內飛瀉瀑布,直流漓江,這就是“水簾洞府”。離開楊堤,遙望前方右岸的石壁上,仿佛有一條紅鯉魚,正在躍過淺灘,逆流而上。這一景叫“鯉魚掛壁”,壁下河灘因此稱為鯉魚灘。此處壁峭水急,灘險景奇。船剛過鯉魚灘,就見江邊一座大毛筆似的小山,人稱單筆峰。相傳百裡漓江的美麗畫卷,就是用這支筆畫出來的。接下來就到了浪石村,它因村前江中灘石激起陣陣浪花而得名。此外風光別具一格,水穿峽谷,船靠山行,兩岸濃郁蔽日,叢竹峰巒,延綿不斷,倒映江中。若是雨天,景色更美,浪石交融,煙雨朦朧。“浪石奇景”,令人贊嘆。過了二郎峽,迎面而來的就是“九馬畫山”了,這也是我們早已聽說的,九馬畫山之於漓江就好像漓江之於桂林山水。這座名山聳峙江濱,臨江有一幅巨大平直的削壁,山石濃濃相間,斑駁有致,宛若巨幅壁畫,因而叫畫山。游人至此可以仔細端詳,慢慢欣賞。畫中有各種形態的駿馬,有的低頭飲水,有的昂首嘶鳴,有的揚蹄飛奔,有的靜靜佇立。例如山頂的那匹好像在嘶風長嘯,而下方的大馬仿佛低頭飲水,尾巴高翹,而又有人認為這尾巴則更像馬頭,是在向前奔跑!總而言之,這要靠游人自己仔細揣摩,方能體會。最能逗人興致的是畫山上到底有多少匹馬?通常的說法有九匹。民間歌謠這樣唱道:“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幾多雙?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見九匹狀元郎。”正因為這樣,游人至此不僅驚嘆大自然造化的神幻,而且都在指點著畫山,猜數著駿馬。相傳齊天大聖孫悟空在天宮裡當弼馬溫時,放走了天馬。這些天馬來到人間,見到這裡山川秀麗,水草豐盛,便留了下來。它們來去無蹤,只在畫山的石壁上留下影子,到底有多少匹?誰也數不清。美麗的傳說,給這畫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讓游人回味無窮。不過我們大家都覺得船開的太快,也許停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出九匹馬呢,而且也沒有時間多拍幾張回去慢慢的找,做一做狀元夢。
游船再經過一段水程,到達黃布灘與朱壁灘之間。這裡河面寬闊,水流徐緩。漓江因岸邊黃色山壁倒影,好似一匹染過的黃布一樣。黃布灘上有一小山,酷似一只浴水而出的海豹,人稱海豹山。山壁有一岩,岩頭斑紋像匹大黑馬,人們說它是畫山九馬的落後馬。江的右岸有七個秀麗的山峰,就像七位嫻雅端莊的少女相依而立。這景叫作“七仙下凡”。傳說天上的七個仙女,下到人間游玩,被漓江的景色迷住,流連忘返,於是違抗天命,化為七座青山,永遠留在人間。在晴天無風的日子,她們的倩影倒映在江中,十分清晰,簡直令人分不清水上青山和水中倒影,於是形成了“黃布倒影”的景致。游船至此,倒影微漾,山峰依然。這一景就印在20元人民幣的背面,我們看到時都非常興奮,就像看到了聊齋裡面從書中走出的顏如玉,自然少不了一陣忙亂的拍照。游船順江而下,經過了“朝笏插水”、“羅漢曬肚”、興坪古鎮、螺螄山、“美女照鏡”、“鯉魚現鰭”美景不斷,目不暇接,再加上江面上傳來的陣陣的阿牛哥和劉三姐的歌聲---------是各條游船上的導游小姐和游客在對歌,真疑是人間仙境。
過了鯉魚山,兩岸又是土嶺、田野和漁村,時見漓江鸕鶿停在漁民的竹排上,時而拍打著翅膀,盯著水面,時而跳入水中,叼上來閃亮的魚兒,呈現出一派田園風光,再前行20公裡,游船便到達美麗的陽朔縣城。我們的漓江游就以此為終點。
在陽朔的碼頭有長長的一條擺攤道,物美價廉,我們一邊走一邊看,看到滿意的就趕快殺價,一般的商品可以殺到4、5塊,我們按導游說的先開低一點,然後攤主會逐步下調價格。陽朔的大扇子、字畫非常有名,又便宜。感覺太好了,於是我們同游的幾個年輕人開始了瘋狂采購,大扇子、小背包、沙田柚、金桔……
之後我們沒有按原計劃返回桂林,而是向陽朔的銀子岩(導游強力推薦,所有人都同意去)進發,在車上才發現大家的背包都裝滿了。
導游告訴我們,一路上我們要經過陽朔著名的十裡畫廊,這一段的景觀不亞於游漓江,將會看見著名的鴛鴦河、大榕樹、月亮山。果不其然,一路上的景色美不勝收,雖然是走馬觀花,但隱約有阿牛哥和劉三姐的歌聲相伴。如畫的山水、如詩的愛情故事,怪不得有陽朔山水甲桂林的說法了。
30分鐘後,來到了銀子岩,看外面很普通,但我們一進去,所有的人都不由得驚呼:奇跡!
銀子岩屬層樓式溶洞,現已開發游程約2公裡,包括下洞、大廳、上洞三個部分,從底部至岩頂,其高度大約為16層的樓房。它彙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各類型鐘乳石。
聽著導游的介紹,走著看著,我在這銀子岩內由衷地發出二嘆。
一嘆此身如入廣寒深宮。
銀子岩幽幽森森、迂回曲折、神秘莫測,由鐘乳石組成的數十個特色景點一個緊挨一個,使人如入山間道上,應接不暇。置身其中,人們會忘卻煩惱的塵世,宛如在廣寒宮內作客,大有飄飄欲仙的感受。
二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很多處不用導游介紹,就覺得妙極。例如銀子岩中的鐘乳石三絕―――音樂石屏、廣寒深宮、雪山飛瀑,以及三寶―――佛祖論經、獨柱擎天、混元珍珠傘都令人拍案叫絕。它們形像逼真,栩栩如生,大家無不嘖嘖稱奇,並發出“真像啊”的感嘆。你在置身於天上廣寒宮的同時,還可以增加不少的自然科學知識,一個岩洞和鐘乳石的形成,是以億年計算的。當地農民說,鐘乳石是給水咬成的。好一個“咬”字,話雖簡單,卻飽含著道理。
出了銀子岩,真有點戀戀不舍,以至於在返回桂林市的車上還在想,什麼時候能再來一次。
第二天上午,我們來到了盧笛岩。蘆笛岩得名皆因蘆笛洞口附近的山坡上長滿了蘆荻草的原故,這種草卷成筒兒可以吹出高低的聲音來。從車上下來,有很多當地小孩子向我們兜售這種自做的笛子,幾分錢一個。我也買了一把,含在嘴裡一個,一路上“嗚嗚”的吹個不停。
蘆笛洞深24O米、洞頂高18米、最寬處93米、游程500米,成一個回圓形狀的路線。游人很多挨挨擠擠,我們依次進入洞穴。洞內彩燈閃爍,一片燦爛。洞壁上都是銀白色的、各種形態的鐘乳石,猶如石幔、石筍、石花、石柱……眾多的筍石組成了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致。如果銀子岩是位妙齡少女,蘆笛岩好比是位風情萬種的少婦。
中午一頓美餐後,我們向伏波山和疊彩山進發了。伏波山瀕臨漓江,園內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園、文物,六美齊聚,有“伏波勝境”之稱。也許是之前桂林山水的美給我的衝擊太大了,所以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興趣。只是匆匆的走了一遍,隨後就和大家一起來到了桂林最高的山-------疊彩山。
疊彩山位於市中心北部,由越山、四望山、仙鶴峰組成。此山原本是海底奇岩,大約在三億六千七百萬年前升出海面,沉積的石灰岩中厚薄不一的岩石又層層堆疊起來,成為75米高的絕頂。岩石大都向南傾斜,呈灰、綠、紫色,相互擁擠在一塊,十分絢麗。唐代桂管觀察使元晦為此山定名為“疊彩山”。
因為是最高的山,所以我們也開始了在桂林的唯一的一次爬山,說是最高,相對高度也只有70多米,經疊彩樓,過望江亭,很快就到了峰頂,漓江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陽光普照全城,舉目遠眺,美麗的桂林城外綠野仙蹤,如繡似錦。一覽群峰,千姿百態。漓江水蕩蕩悠悠,婉蜒而去如一條彩色織帶。近觀桂林城,新樓高廈鱗次櫛比……真是美不勝收。
第三天我們去了西山公園和七星公園,留給我印像深的還是七星公園中的駱駝山、七星岩和花橋。晚上我們懷著無限的留戀、背著充實得背包登上了回程的列車,結束了如夢如幻愉快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