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美景美食行⑵—平遙古城 回到介休火車站,路過的車次很多,很快就上了去平遙的車,整節車廂沒兩、三個人。二十多分鐘抵達(5.5元/人,空調車)。出站沿著大路直走,第一個紅綠燈左轉,平遙古城於不遠處出現在視野中。
暮色蒼茫,被彩燈裝飾的古城門,勾勒出飛檐雕欄的輪廓。入城沿著西大街向東,街道兩邊都是各具特色的老房子,各家各戶門上房檐懸掛的華美宮燈和紅燈籠在小巷深處延伸。先填飽肚子,初一營業的飯館很少,看到一家有些人氣的小店,推門而入。點了平遙的特色小吃,貓耳朵,如指甲蓋般大小卷曲的面片,和白菜炒的;蜜汁長山藥,是山藥切成滾刀塊,下油鍋炸後與青紅柿子椒燴成,甜而不膩;撥爛子,就是土豆片裹了面粉蒸熟以後再下油鍋炒,要用很多油,吃起來鹹而香,很頂飽,就是口感有點干。格仟仟,一種面食,似乎蓨面與白面混合而成,很滑爽而清口。地方特色離珍饈還有距離,但也讓人見識了豐富的山西面食,不少連名字也是第一次聽說。吃完開始找住地,這個時節,絕對是供大於求。比較了兩三家客棧,在西大街的集賢客棧把180開價的標間砍到100。這裡客房的裝修都是仿古風格,房間內的床是個大炕,炕上一個茶幾,紅色床幔高高垂下,古色古香的明清家具、窗上貼著的剪紙,朦朧的燈光,很有古樸雅致、溫馨舒適的味道。還不晚,又繼續回到大街上閑逛。游人實在很少,賣旅游紀念品的店鋪也是生意冷清。夜幕下的古城陷入沉靜與孤寂,中心的市樓被彩燈映得晶瑩璀璨,在幽暗的背景下,仿佛在無聲地訴說一段遙遠而深沉的過去。
信步而歸,躺在大炕床上,三心二意地亂撥電視頻道,生活在此刻變得很閑散、很踏實,有種沒什麼雜念的平和。“日落而息,日出而游”。早上才看清楚我們住的院子模樣,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中間一個小小的天井、天井上方蓋著天棚,垂落下枝枝葉葉。除了青灰色的方磚鋪地,還有袖珍的水池與漢白玉欄杆的小橋,倒也精致。
鑒於客棧的取暖是中央空調,在大冷天裡沒有達到人體需要的足夠舒適度,無法留戀這樣的環境,換到斜對面的貞君泉客棧,這是當地居民改建自家房屋的客棧,同樣的四合院,同樣的土炕,同樣的民俗裝修風格,更有鄉土氣息,最好的是燒暖氣,標間才60元!老板一家都十分和藹可親。晴空萬裡但溫度很低,全副武裝,帽子、手套、圍巾、相機、電池,一樣也不能落。陽光斜灑在古老的街道上,更加烘托出了古城的厚重。路上很少行人,只有我們在盡情享受古城晨韻。雖然這裡遺留的多是明清舊屋,那個時代自己可沒生活過,但沿街店鋪緊閉的一扇扇粗陋的木制門窗,上面鮮亮油漆的店名招牌,仿佛時光倒流三十年,讓人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城市中。
平遙是19個景點統一售通票,120元一個人,但絕大多數景點並不賣票,而在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處有售票點。這些景點多數都集中在市中心的幾條主要大街上,步行游覽很方便。平遙古城是我國現存的四座完好古城之一,已有2700多年歷史,。因其濃縮了明清時代的晉商文化而蜚聲世界。除了完好的古城牆,更主要是內部的建築和民居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反映了中國清朝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小小的平遙古城包羅萬像,縣衙、城隍廟、文廟、清虛觀、商鋪、居民住宅等等一應俱全,包括後來興建的天主教堂,完全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
圖1,平遙清晨的西大街、日升昌的大門口、集賢客棧的客房、彙武林鏢局的後院練武場。

一句現成對平遙的評價很恰當:中國古都,是把歷史濃縮到宮殿;平遙,則是把歷史溶於民居。通票包含的19個的景點大致可分為票號、鏢局、縣衙、廟宇、城牆、名人故居等幾大類。先去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票號——日升昌,赫赫有名,就在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日升昌的大院是個典型的山西風格四合院,院子裡有一個裝滿水的大水缸,據說這像征著聚寶盆,因為山西人相信“家裡有大海,出門發大財”的說法。
其實院子不算大,但類似現在銀行的各種功能齊備,前面對外的營業室、貴賓室、出納、會計、以及內裡會客、辦公、臨時客房、後廚餐廳等一應俱全,儼然就是現代5A級銀行大廈的過去時。金庫就設在離門口不遠的地下,“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 據說最多能放5000千萬兩白銀,真的是富可敵國。令人關注的還有它自創的漢字密碼系統,用漢字來代替0-9的阿拉伯數字和一年的十二個月份,有很多套,不定時更換,保證了彙票的真實性。
聽著講解慢慢看來,感覺值得稱道的是票號經營活動中的一個“信”字,不僅是對客戶講究誠信,大掌櫃二掌櫃能得到東家充分信任,各級職員各司其職,有充分增長、發揮才干的空間,精誠團結,獎懲分明,才能創造了無數的金融奇跡。在這樣的管理體制面前,當今各色什麼CEO、職業經理人等,估計都會感到汗顏!既然票號繁榮,由此帶動鏢局與武功門派的興盛。日升昌斜對面的彙武林,同樣也是個大院,兩側廂房旌旗飄飄,冷兵器時代的各種刀槍劍斧展示,顯示著當年必有真功夫才敢給中國最富有商人押鏢運貨。這類院子最大的特點是後面有個開闊的練武場,角落還戳著幾節梅花樁。站上去比畫兩下,遙想從前的英雄好漢在這裡上下翻飛、縱橫跳躍的練功場景。
後來參觀的中國鏢局、華北第一鏢局、同興公鏢局等,內部格局也是基本雷同,比較而言,同興公鏢局有點意思,專門有堵牆記載當時的黑話,雖然根本讀不懂,看看也蠻有味道的。因縣衙內的升堂表演有固定的時間(10:30;11:30;15:30),我們穿小巷先去縣衙。隱藏其中的房子遠不如大街上的鮮亮,甚至有些殘破,卻印證著平遙古城滄桑的歷史,反映出真實的市井風情。偶爾會從旁邊院子裡竄出一條小狗悠哉悠哉地翹尾巴轉悠,院門後面傳來小貓喵喵的叫聲,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嬉戲玩耍,小巷中充滿了寧靜安祥……。平遙古縣衙,這座自明代至今保存完整的政府辦公建築群落,規模之宏大,未看之前不曾想像。印像中似乎去過的其它地方,還從未見識過這樣的中國古代地方權力機構。
建築分為左中右三路,由若干大小不等的院落組成,包含了大堂、辦公、寢區、庫房、監獄、花園等各種區域,沿中軸線一字排開,依次為:衙門、儀門、牌坊、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大仙樓,東西廂設六房:吏、戶、禮、兵、刑、工,體現了嚴格的禮儀法制。辦公區域的院子要比票號、鏢局、民宅等大太多,官府的權力、地位、威嚴可見一斑。
後院廚房牆上,貼著縣老爺每頓的用餐標准,一日三餐,頓頓有葷,接待上面訪問官員,菜肴數量質量都翻番,FB啊!有意思的是最後一進房屋叫做“大仙樓”,據說縣太爺認為狐狸精法力高強,能夠幫自己保住官印,故祭拜的大仙是狐狸精,有趣!印像深刻的還有牢房,一般的有門有窗,裡面一個大炕,似乎還講點人性。但最後關押重刑犯的卻空無一物,完完全全的一個黑屋,包括那些各種古代刑具和刑罰,看了直覺得背脊冰涼,毛孔直豎,極不舒服。
升堂表演也是游覽中的一個看點。今人扮演的衙役、師爺、縣太爺、告狀者,演起來認真賣力,講述一樁父親告兒子不孝順的案子,細細聽各方的說話,言辭往來,很有電視劇《武林外傳》的無釐頭搞笑風格,惹得游人不時開懷大笑。末了,案子了結,終究演繹一出“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悲喜劇。圖2,平遙的小巷、聽雨樓、縣衙大仙樓、縣官判案

午餐就近在城內解決,繼續品嘗山西面食。蓨面栲栳栳,名字就令人遐想,端上來才發現曾在北京吃過,只不過不叫這名字。這裡制作的賣像比較粗獷,蓨面搓成卷蒸熟,蘸西紅柿醬吃,感覺差強人意,沒有北京飯館裡來的精致;碗托,是平遙最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形狀為圓形,用蕎面與白面混合放在小碟裡蒸成,因中間突出一圈像碗底而得名。吃法既可冷調又能熱炒,冷吃是卷成卷端上來,外觀平滑光亮,吃到口中細膩清爽,本身有點微微鹹味,再佐以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配成的調料,確實很有獨特風味。根據攻略推薦,還要了個文思豆腐湯,就是豆腐絲、火腿絲、香菇絲、蔬菜勾芡做成的濃湯,不過心裡一直納悶,文思豆腐湯是淮揚菜系中的一款傳統名菜,據傳是一位名叫文思、善於制作豆腐菜的和尚,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做的豆腐湯,滋味異常鮮美,受到過乾隆皇帝的贊賞,故此流傳。雖然眼前這湯味道還算中肯,但缺乏細膩的回味,且品像與曾經吃過的正宗淮楊菜比較有些簡陋,用這樣文雅又有典故的名稱,未免有欺世盜名之嫌了!(山西人表拍偶啊!)
最負盛名的平遙牛肉,很早就吃過真空包裝的,的確肉質鮮嫩,綿軟易嚼,印像很深。城內滿街都是賣的,有各種袋裝盒裝的,還有散裝現切現賣的,說不上哪家更正宗,35到40元一斤,不算便宜。靈機一動,買上10元現切的帶進餐館,比餐館裡供應的分量可是多了不少,實惠!如今牛肉也不算什麼稀罕之物,雖然口感味道還好,但覺得比北京“月盛齋”老字號之類,以及自己的拿手菜五香干切牛肉,似乎也未必能夠勝出。圖3,撥爛子、格仟仟、蓨面栲栳栳、碗托

繼續古城之游。永慶祥,中國珍奇報紙陳列館,一套三進院落的的民居住宅,展示了館長從70年代開始收藏的中國報紙,有抗戰時期、解放時期、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不同年代的報紙,小如掌心的名片報紙、立體的雨傘報紙、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人民日報》發刊號、嬴得舉辦2008奧運會的號外等報紙,看看讀讀都是對歷史的一種追憶。來到南城的迎熏門,平遙古城牆號稱中國四大古城牆之一,是山西乃至全國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縣城磚石城牆之一,被譽為“華北第一城”。看介紹一周長度有6000多米,而前兩年玩過的西安,城牆的周長大約13公裡,六朝古都南京的城牆長度,隱約記得是30多公裡。
當然,南京的城牆雖長,斷裂多處,不似西安還有這裡的城牆這麼歸整這麼完備。拾級而上,城門樓上平坦開闊,一側擺放著鐵炮、拋石機、刀車、雲梯和一些武器等,寒風拂面,令人想起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這裡可以看到整個平遙古城的全景,清一色的灰瓦人字形屋頂,錯落有致、連綿不絕;城牆根下,很多當地居民的小院子,破敗但生活氣息很濃;還有街巷裡三五結伴的游人,都籠罩在陽光下的灰牆之中。
城牆頂上很寬闊,設有了望孔、射孔、垛口等御敵設施,整齊地綿延到遠處,激發著幽幽懷古遐思。值得一游的還有文廟,占地規模比縣衙還大,裡面也是環境清幽、古木茂密(雖然冬天樹葉都掉了)。文廟從來都是與科考制度息息相關的,平遙的文廟也不例外。歷史上這裡也出了不少進士,一面牆上密密麻麻寫了不少平遙當年中舉的人名。這裡完整地記錄了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還有實物、模型等來再現當年鄉試的場景。尤其是文廟樓上藏了一份從古至今唯一一份狀元卷,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不怎看得明白。
文廟當然離不開儒家思想,裡面供奉的就是孔夫子,前殿裡都是介紹孔子的生平,旁邊兩廂的房間內則放著各個時期有名的儒學先賢塑像群,主殿裡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個徒弟,塑像高大偉岸,讓人心生敬畏。有意思的是院子中有一個龍門,據說當年考試之人都要在赴京前到這裡跨過龍門,預示能夠高中狀元衣錦還鄉,久而久之在平遙縣就形成了老百姓過年上這裡躍龍門求好運的習俗。還有一堵黃色的高牆,牆面上寫滿了名字,工作人員解釋是家長把孩子的名字寫上去,以求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孩子能“金榜提名”,唉,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文廟裡還設有中國唯一的專業性攝影博物館,興致甚濃找到門口,卻不開放!只好悻悻離開……。文廟北面隔街就是城隍廟,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廟,似乎香火都很旺盛,沒興趣過多關注,走馬觀花般地看看就離開了。平遙城內最高處是市樓,橫跨在南大街上,西南角上樓的樓梯非常窄,自己這樣的身材都感到有些局促。站在市樓的二層屋檐下,平遙城東西南北各方向的市景一覽無余。腳下的南大街,也稱明清街,這裡自明代以來就是商貿集散地,鋪面、商號鱗次櫛比,當年有“大清金融第一街”稱號,完全是歷史遺跡,古色古香的灰牆黛瓦,磚木結構的內部結構,比起很多地方新古董般的老街簡直不可相提並論。只不過在當今大環境的影響下,商業化味道日漸濃厚。
推光漆器算是平遙一寶,逛了幾個店,感覺制作工藝尚可,但圖案內容無外乎才子佳人、福祿壽喜的題材,品種也就首飾、裝飾盤等幾種,實在缺少時尚的氣息,絲毫引不起購買的欲望。傳統工藝怎樣適應現代需求,反映在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上,平遙人尚需努力。
市樓是不包含在120元的通票之內,上樓沒看見人要求自己買票,下來還沒見有人來管,看來過年放假逍遙去也,哈哈,省了5元門票,得意一下!圖4,文廟的龍門、俯瞰明清街、協同慶錢莊的地下藏金庫、市樓

百川通、同興公、天吉祥、蔚盛長,一座座深宅大院,一個個巨賈富商,一件件價值不菲的古董文物,慢慢轉悠,細細品賞,流連在那個外憂內患、風雨飄搖,而又人才輩出、業績顯赫的年月裡。現在這些院落已分別辟為珍藏博物館、古民居博物館、商會博物館、和鏢局博物館。
印像深刻的還有協同慶錢莊的地下藏金庫,這個金庫不同於其它票號,整個一地下四合院,上面是花園,金庫值班的伙計一年到頭不能上來,提款由上面伙計通過豎井傳遞數額,再由提籃通過豎井拿上來。
一路閑逛,見到門口有檢票的,就走進去打孔參觀。看的景點多了,每處入口又很相似,最後有點暈乎哪些已經看過,把票給門口打孔的工作人員,人家一眼就判斷出是否來過,仔細翻看票的背面,原來每一個景點打孔位置對應在門票不同文字上,類似日升昌的文字密碼記錄,古代密碼的現代應用,有意思!幾百年的老宅院,很多都保存完整,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當然也有近幾十年蓋的房子,近乎簡陋。這種對比,才成就了古城最純樸最真實的市井風情。走走逛逛才能好好地領略一下平遙作為晉商發源地的特殊性。
兩千多年的歷史確實有他獨到的一面。比較去過的江浙一帶周莊、同裡、西塘、南潯、烏鎮等江南小鎮,還有黟縣、歙縣的那些徽州民居,平遙因缺少水而顯得靈氣不足,但是中原特有的風塵讓他更具陽剛氣質,石板路、青灰瓦、敦實的城牆、方正的院落,以及曾經叱吒風雲的金融業,或許這就是古城神韻的所在。古城內的飯館都是針對游客的,加之近來物價飛漲,過年營業的店也不多,菜價自然不實惠。晚餐在西門外找了家餐廳。
山西過油肉,早已遐邇聞名的山西名菜,與蓨面同炒,味道似乎與木犀肉差別不大。想再吃蜜汁長山藥,可惜沒有山藥了,改成蜜汁紅薯,看上去做法與山藥相同,味道也類似,溫和綿甜。刀削面不可不吃,雖然出自無名小店,但面葉中間厚兩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咀嚼在口中滑軟又筋道,配上蕃茄醬鹵和肉絲時蔬,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地道!還有種特色小吃油糕,是黃米面包裹豆餡油炸蘸白糖,黃米面具糯米的糯性而又不粘牙,豆餡也不是很甜,比較爽口!
這頓飯才花40多元,比古城裡同樣的東東,大約便宜三分之一!圖5,平遙寬闊的城牆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