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潯陽:碧湖盤珠

作者: 虛雪道人

導讀“四面湖山亭在水,半堤楊柳寺藏煙。”逛完江,再走走湖吧。聽說九江人特愛晚飯後繞湖一圈,大興走湖健身。找了個下午,我試著走走。一圈下來,果不其然,碧湖清波皺水瀚,大珠小珠落玉盤。從可能一肩挑江湖的浪井步行幾分鐘,即可舒心於顯山露水的甘棠湖,頂戴藍天浮雲,靜觀亭、島、宮、堤、寺,細品人、情、梵、願、史。綠堤碧水。雖比不上杭州的西湖,九 ...

“四面湖山亭在水,半堤楊柳寺藏煙。”逛完江,再走走湖吧。聽說九江人特愛晚飯後繞湖一圈,大興走湖健身。找了個下午,我試著走走。一圈下來,果不其然,碧湖清波皺水瀚,大珠小珠落玉盤。從可能一肩挑江湖的浪井步行幾分鐘,即可舒心於顯山露水的甘棠湖,頂戴藍天浮雲,靜觀亭、島、宮、堤、寺,細品人、情、梵、願、史。綠堤碧水。雖比不上杭州的西湖,九江城中心的甘棠湖和南門湖也宛如美少婦的眸子,情色迷人。古潯陽城出南門便是湖,形似半月。皎月當空,碧波蕩漾,助月更明。就像太空裡的那顆通兆吉祥的景星,因而被賦了個詩意的名字:“景星湖”。原先,城內城外的人相互走動極不便利,真的要沿岸繞湖而行,成為名符其實的走湖。唐朝,古潯陽(那時名江州)來了位體恤民生的官。他策劃並組織民眾在湖中間修築了一條便民堤,堤上還建橋安閘,既溝通了南北,也有利於調節水位,灌溉農田。由此,湖一分為二,南面的叫“南門湖”,北邊的被尊稱為“甘棠湖”。甘棠,稍澀的的杜梨。《詩經》中的召南篇有一段精彩寓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苃。”寥寥幾句,傳播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西周時有個叫姬奭的官吏,人稱召公。他伴同周公旦一起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至康王時,召公升為伯,繼續輔國。他經常輕車簡從,行巡鄉邑,體察民生。每到一地,都是甘棠樹下停車駐馬,傾聽民聲,秉公斷案,搭棚過夜。召伯過世後,他曾背倚的甘棠樹被鄉民當作其化身,不忍剪枝,不許砍伐,滿腔思念全灑在這棵樹上。澀韌的甘棠樹也時時輝耀出廉正樸實的光華,刺射著歷代官員,寄托著百姓心願。江州百姓為感激這位造堤建橋的賢德官吏,誠心把他譽比“召公”,甘棠之情溢滿湖。如今,甘棠湖的一隅總是人聲鼎沸。他們在期盼召伯的復歸?瞧著吹拉彈唱、棋牌書舞的景像,相信他們更多的是悠然自樂……身臨甘棠湖,卻未見甘棠樹。望遠深空,中國的法制、法治步伐非常緊迫,而現狀也呼喚大批廉吏的橫空出世。心中如是想著,腳下已開始尋訪煙水亭。白牆黑瓦。邁過蜿蜒蛇行的九曲橋,來到一座綠樹掩映的小島,上面古色古韻甚濃,遐爾聞名的煙水亭就在其中。一座小巧隱透靈秀的島,曾吸引了許多古代的“文青”涉足,更有大腕如白居易、周敦頤等。相傳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一襤青衫,常在甘棠湖泛舟,登此島眺望湖光山色,賦詩抒懷。到了北宋,理學大師周敦頤耐不住濂溪書院的寂靜,也慕名上島,閑庭信步。轉了幾圈下來,竟覺此島狀如明月,遂取名:“浸月”。後人為表對兩位賢哲的思懷之情,特建“浸月亭”,暗合“別時茫茫江浸月”的意境。若干年後,孝子周壽特地從湖北趕赴江州為父親周敦頤守墓,踏著當年先輩的足跡憑吊緬懷。但見甘棠湖一帶“山頭不溝薄蘢煙”,便籌資在湖堤上興建一座“煙水亭”。隨著歲月的霜打雨淋,兩亭皆廢圮。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九江關督黃騰春擇浸月亭故址重建煙水亭,從而珠連璧合兩相顧。經歷代打造,浸月島上渾然天成般布局著翠照軒、聽雨軒、亦亭、浸月亭、煙水亭、純陽殿、五賢閣、觀音閣等清新典雅的古建築。庭院花木扶疏,天井秀石玲瓏,整個小島被裝扮成青水出芙蓉的江南水上園林。更早流傳,三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名將周瑜被孫權封為大都督,親率水軍輾轉鄱陽湖、甘棠湖星夜操練,隨時准備出發赤壁。浸月島也變成周大將軍的指揮部,他居此點將布兵。屹立煙水亭面湖迎風的拜台,仿佛又聽見了鼓號齊鳴,銃響硝漫;看見了宮燈飄忽,杏黃招展。雄才大略的三國俊傑周瑜,頭著綸巾,豪邁登上點將台,朗聲宏唱:“江東地廣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離別萬傾煙波夢幻奇的煙水亭,我沿湖獨行。紅亭綠樹。很喜歡湖心的這個小島,喜歡它的情意盎然。心隨夾道待苞的桃林,推扉入內,春風青松廊亭,小橋流水倩影。找個石凳臨湖而憩,就像浮水的餌,靜靜的候守著。柳枝拂面,什麼都不想,什麼都在想。真不知這裡又譜寫了多少悲歡,演繹了多少離合。綠瓦紅牆。從情侶島出來不遠,甘棠湖的岸堤交彙處,有一座靈秀精巧的天花宮。三面環水,柳蔭揚波,風光旖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此地始建送子神廟,因其貌似天賜花宮,遂改名天花宮,祀奉送子娘娘。當然,如今宮內也少不了佛祖菩薩的身影。傳說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五代時的後蜀主孟昶戰敗降宋辭世後,其美若天仙的妃子花蕊夫人被逼委身宋宮。她不忘舊主先夫,私藏孟昶的畫像入宮奉祀。無奈被宋太祖發覺,遭厲聲責問。聰穎過人的花蕊夫人靈激一動,慌稟:“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知。”遵宋太祖之旨,她還吟詩一首:“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宮中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人。”悲愴之情,油然而生,躍之紙面。面對如此骨感美人,宋太祖也只好悻悻酸心,肅然起敬。不幸的是,花蕊最終被趙光義弓滿箭嘯,血濺芙蓉,香消玉隕。晚清時,民間的送子之神張仙畫像也慢慢改為花蕊夫人像,送子娘娘更是遍撒人間。曾否記得:“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透露一個小秘密,傳說三國時,在這與煙水亭隔水對望、遙相呼應的地方,曾建有小喬梳妝樓,樓下一湖春水蕩漣漪。每當晨曦斜窗,美人都要憑欄對鏡舞發,絲絲滑指間。美兮顧盼,波光楚目,直看得周瑜痛之,憐之。嵐煙裊裊,亭亭玉立。恰似:“柳影湖波景色饒,天花宮聳更妖嬈。三樓微妙憑簾望,泛雅風光不厭瞧。”白樹青地。出天花宮的門,便踏上了名垂千古的李公堤。一公裡長的壩堤上浸潤著千年難逝的情。高大的梧桐樹,蔽日涼蔭,梓福誰栽?車輛疾馳,行人匆匆,思賢橋上思故人。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李渤調任江州刺史。他一踏上這塊熟識的土地,故鄉重游之情頓生。想起年青時在廬山山南馴養白鹿的往事,想起了白鹿洞書院的朗朗讀書聲。可如今,江州偏遇大旱,田間顆粒無收。他毅然為民請命,奏請朝廷赦免了江州全年的賦稅。經常沿湖散步的李渤,還親眼目睹了市民出行的艱辛,便修築出一條橫跨景星湖東西的便民堤。路面上足跡斑斑,車轍深深。它叫白堤?蘇堤?不。它永遠擁有一個親切的名字:“李公堤”!灰牆紅窗。由李公堤東頭沿甘棠南路直行一百來米,有座凝集九江近代開埠文化結晶的天主教堂,因陽光折射而耀眼的十字架正在默默祈禱,宣示著上帝的祝福,宣化著自由、民主、平等、博愛。輕輕道一聲:阿門!藍天白雲下,哥特式建築在一片庸俗的屋林中顯得鶴立雞群。聖殿內,12根圓形棱柱擎撐屋頂,宛如遇難耶穌的十二位愛徒拱神。屋頂的穹隆飄逸流暢,面帶微笑的天使仿若要從四周凌空躍下,播撒福音。典雅的彌撒祭台,上供基督聖體,牆上掛耶穌受洗聖像。環視四周,一幅幅生動的聖經故事壁畫,讓瞻者也跟著喜受洗禮,懺悔恕罪,滌蕩心靈。上帝在哪?上帝如佛,永駐心田。沁心而出,耳邊仿佛贊美詩吟唱綿綿不絕。真誠祝福:良人同享太平於地。黃牆紅門。辭別上帝,出門往右前行幾十米,“阿彌陀佛”誦聲入耳。九江三大叢林之首的能仁寺,也擠身占據甘棠湖寶地的一隅。南朝粱武帝年間(公元502-549年),有遠道來的高僧擇此望湖之地興建承天院。唐大歷元年(公元766年),行腳僧白雲禪師雲游至此,滿眼瓦礫廢墟。他斷然駐錫結茅為廬,募修了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改名能仁寺。清代,乾隆曾賜《大清三藏經》於此寺。能仁寺的建築群,三面環坡,紫煙綴屏,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依次竄線。大勝寶塔雄踞坡頂,遠眺甘棠湖風光,真是:七層寶塔為禪仗,一個廬山作缽盂。看,雙陽橋的迦依泉紅日倒影成雙,西穿石印證著“水滴石穿”的哲理,誨爾泉倡導著照泉懺悔、禮佛除垢。一座古寺,“石船天外飛來,恐期人深沉苦海,誤入迷津,幸逢鐵佛燈傳,憑一念慈悲普濟;寶塔雲間插去,看此地會沒無遮,參乘最上,更對廬峰煙裊,結千秋香火良緣。”跨出寺門,回頭是岸:“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寺外,現已高樓林立,湖是望不見了,但法仍在。萬法皆緣。幸慶有緣,方可識得古潯陽,結交歷世人。隨緣而行,恍然大悟:潯陽秀美,盡在碧湖;珠珠璧潤,華彩悅天。


精選遊記: 九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