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廣州

作者: 小山城

導讀一、廣州的來歷東漢時期,南海郡屬交州管轄。到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於統治,劃合浦以北為“廣州”,合浦以南為“交州”,實行交廣分治。呂岱為廣州剌史。後報請孫權批准,於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廣信東遷於番禺,廣州之名即取廣信的“廣”字,廣州之得名,由此而來。 二、羊城的美麗傳說 (五羊石雕) 廣州又稱“羊城”、“穗城 ...

一、廣州的來歷東漢時期,南海郡屬交州管轄。到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於統治,劃合浦以北為“廣州”,合浦以南為“交州”,實行交廣分治。呂岱為廣州剌史。後報請孫權批准,於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廣信東遷於番禺,廣州之名即取廣信的“廣”字,廣州之得名,由此而來。

二、羊城的美麗傳說


(五羊石雕)

廣州又稱“羊城”、“穗城”。相傳古代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仙人把谷穗贈給居民,祝福此地五谷豐登、永無飢荒。後仙人飄然而去,留下五羊化為石頭。因此,後人又稱廣州為“羊城”、“五羊城”、“仙城”、“穗城”。今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便是廣州的標志性雕塑。從傳說中可以反映出嶺南的先民早就開始了農業生產活動,從考古發現也同樣證實早在四千多年前已經有漁獵和農耕活動了。

在越秀公園中還有廣州的標志五羊石像,該石像建於59年,由130多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那是著名雕塑家嚴積昌等人根據五羊傳說而設計的:站在高處的老羊嘴裡叼著稻穗,顯得雄勁有力,而它腳下是兩只緊緊相偎的小羊,旁邊還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回首望著身邊的幼羊,眼神中流露出了母愛的溫情。五只羊神態各異,如同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從它們的身上,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力量,和諧的力量,或許這種力量正是南國迷人力量的原動力。

三、威震四方的鎮海樓雄風

鎮海樓位於越秀公園內越秀山上,地理位置特殊,可以俯瞰廣州,現在是廣州博物館的所在地,也是廣州的標志性建築。鎮海樓始建於明洪武13年(1380),雖然經歷六百多年,依然雄風不減,明初,大興土木修繕廣州城,拓展北城八百余丈,城垣由東至西橫跨越秀山上,在城高處建一高樓,用於觀敵情壯觀瞻,因為廣東臨海,於是起名“鎮海樓”,用來表示“雄鎮海疆”,樓高28米,是廣州著名的古建築,樓為五層,逐層收減,似塔又似樓,俗稱“五層樓”。該樓多次損壞又多次重修,現在建築是1928年重修,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值得一提的是該樓的瓦脊檐角所用琉璃瓦均為陶都“石灣”燒制的,廣東中山紀念堂所用許多淘器也是石灣燒制的,不又讓我想起山娃曾對我說過“廣東人燒陶,福建任賣陶”,看來廣對燒陶的歷史真的很悠久呀。鎮海樓的五層分別展出廣州不同時期的文物,對廣州的歷史有詳細的描述。

四、富藏古跡的越秀山

越秀公園裡滿目都是綠色,北方的冬季到處是灰色,而這裡卻不同,在這喧囂的都市中能有這樣一大片綠洲真是可貴,因而被稱為廣州的肺髒。

園中遍布古跡:有令人敬仰的中山紀念塔、美麗的五羊石雕、威武的鎮海樓、四方炮台遺址、孫中山讀書處、國民黨總理伍廷芳博士墓等。我第一天上午去的第一站就是越秀公園,但是時間倉促,看不夠,第三天早上6點我又跑步前去遍歷越秀山,將古跡再次看了一遍,感受到越秀神奇,郁郁蔥蔥的公園讓我留連忘返。

園中隨處可見引吭高歌的老人、跑步練武的中年、還能見到不少中老年人圍在一起踢毽子、輪流出腳,悠然自得,看著他們一個個輕盈的身姿讓我感受到的是青春活力和安逸舒適的生活。

五、歷史悠久的南粵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它在解放北路,因為從沒被盜過,所以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單印璽就有23枚,其中金印3枚,除絲縷玉衣外,精美的玉器還有二百余件。其中透雕龍鳳紋套環,造型奇特復雜,在漢代玉佩中十分罕見,是南越王墓的標志之一。

六、氣勢恢弘的中山紀念堂

離越秀公園南門不遠就是中山紀念堂,我想,它應當和中山陵一樣,是讓全球華人都景行仰止的地方,南國的春雨如同牛毛一般,密密的,打在我的身上,讓我的脈搏似乎也有了異常的跳動。望著紀念堂,驚訝於它的沉穩,驚訝於它的大氣,也驚訝於呂彥直的才華。背靠著越秀山,於青山翠攏間更掩映出它的雄姿。

堂前是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手拄著拐杖,眼睛凝視著前方。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歷史的背影,能看清現實並且改變環境的,那應當是偉人。

路線:緊靠越秀公園南門,地鐵越秀公園站下車即到,可以游覽上述景點。

七、巧奪天工的民間藝術瑰寶——陳家祠

要在廣州城中找一個非去不可的精彩之地,我想,那一定是陳家祠。陳家祠之於廣州或許相當於豫園之於上海,但兩者似乎又從來不能相提並論,因為上海豫園不過是江南園林的一個縮影,但是陳家祠確實廣東一帶如今絕無僅有的民間藝術的傑出代表。

陳家祠據說是由百余年前廣東72縣陳姓家族所建的合族祠和書院。陳姓在廣東算是大姓,想來陳家祠在建築藝術上集大成也不足為奇了。中國人果然有書院情結,即使是陳氏祖先的牌位被砸了,書院也能保留至今,而且還成為了外地游客到廣州不得不去的美景,前人應當是始料未及的。

陳家祠建於清光緒20年(1894年),是廣東省陳姓族人捐款興建的宗祠,占地一萬余平方米,是晚清廣東建築的代表之一,晚清時期,西風東進,廣州出現了不少中西合璧和全西化的建築。而陳家祠即為傳統建築的代表,明顯讓人感到華麗鋪張,精雕細刻。他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繪畫”和“銅鐵鑄”等工藝,技術精湛,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像傳神。郭沫若曾賦詩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陳家祠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常年設有陶瓷、像牙雕、骨雕、刺繡、玉雕、繪畫的展出,還是挺值得看的。

陳家祠是閩南一帶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祠堂,能夠躲過文革的劫難,據說感謝文革時文物人員將它臨時借用為印刷“紅寶書”的印刷廠。而大門上的陳氏書院也是為了逃避晚清當局限制民間興建祠堂對抗官府的措施,其實它本身就是祠堂,並且沒有成為過真正的書院。

陳家祠的每個角落都是藝術珍品,進入大門首先看到的屋頂的雕塑、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從大型的“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從進了大門的木雕屏風到屋脊上的灰塑,再到廂房的鏤空窗戶,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給人無限浮想的空間。這樣的珍品,只有親眼所見,才能對得起它的珍貴,那比任何的道聽途說都來得直觀,真切。藝術裝飾中所表現的內容也更讓人回味,竹林七賢、八仙賀壽、火燒赤壁……如同廈門集美鰲園中的石雕一樣,上至神話,下達歷史典故,構成了一部國學百科全書。

現如今,陳家祠只是作為一個載體,還在流連它本身所表現的藝術,卻又被其所承載的民間工藝品所吸引。無論是牙雕還是陶瓷,都能留住你的腳步。苦了的是眼睛,貪婪地想把所有一切都裝入眼球,而心情卻是舒適的,奇功技巧,目不暇接,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個地方是需要慢慢品味,仔細消磨的。那些來去匆匆的旅行團,僅僅聽了導游一陳不變的解說詞,還沒仔細看過周遭的一切,便又迫不及待地被趕上車,前往下個景點。我倚靠在廊下的立柱,那些從天而降的淅瀝雨點在我身邊擦過,仿佛帶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過往的一切似乎就在眼前,變得清晰可見。

路線:地鐵1號線到陳家祠站下車即到,非常方便,門口有黃振龍涼茶和廣州特產。我買了一杯椰奶的,5元一瓶,感覺不錯。買了雙皮奶和姜埋奶,15元一盒。

八、中國革命將領的搖籃——黃埔軍校

怒潮澎湃,黨旗飛揚,這裡是革命的黃埔!誕生於革命風雷激蕩的20世紀20年代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是世界四大軍事名校之一,可以說一部黃埔軍校史就濃縮著20世紀中國革命史。有人說:沒有黃埔軍校就沒有國共兩黨的軍隊,也就沒有國共兩黨後來的大發展!的確,黃埔軍校造就了中國現代史上乃至當代史上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政治巨人和驍勇善戰的軍事將領,半個多世紀的合作與分裂不僅是黃埔軍人的戎馬倥傯沉浮榮辱,他們的傳奇經歷和軍政生涯更是同中華民族的興衰、中國社會的變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物轉星移,歲月滄桑,從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走過了整整80年的征程。

路線信息:位於珠江邊,不太方便,需要做地鐵在萬勝圍站,出去轉公交262等到關洲碼頭,坐輪渡,每小時的40分開船,1小時一班到黃埔軍校。另外一條路線從廣州大學城北地鐵站下,乘坐67路。沒有直達黃埔軍校的車輛,我去的時候在大學城南站下車,後坐車到廣醫汽車站,後來搭乘面包車去的,前門是一個海軍的營地。

九、抗英聚集地三元古廟

在近代的歷史上,廣州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三元裡抗英揭開了反殖民的序幕,早在初中的歷史書中就學習過,如今親眼目睹,印像深刻,記錄了群眾反抗殖民主義侵略的歷史,是一間廟堂,面積不大。

我是坐車准備去白雲山景區,在地鐵三元裡站下車後在車站換車的時候意外發現景點就在車站,既然來了,就參觀了一下。

其它革命景點毛主席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目前地鐵1號線農講所站所在地。總之此次廣州之行拜訪不少廣州的歷史文化景點,收獲不小。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