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出游之回味
廬山,歸鄉之旅
愛廬山,不是因為它是政治名山,而是因為它在家的旁邊。所以去廬山之前就自然而然的滋生了很多期盼。
希望能早日成行。去過幾座名山,唯獨沒有去家鄉旁邊的廬山。原因之一是因為在上大學之前是一介窮書生,那時只知道在書桌前默默的苦讀聖賢書,因為爸爸媽媽會講,這是你唯一的出路,要不然就給你一畝田一把鋤頭吧,心裡仔細權衡一下,確實是上大學比種田舒服的多,所以那時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對旅行沒有時間了解也不敢過多奢求,對它只能停留在三毛的撒哈拉系列上。因此,除了從歷史書上了解的廬山事變外,對身邊的廬山沒有一點點概念,對我來說,它只是一座山而已,跟我所處的大別山沒有什麼區別啊。
在忙碌中期待著,廬山之旅應期而至。一路上,聽著小朋友的嘰嘰喳喳,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我是真的要去廬山?我是真的要回家了啊?直到在快到廬山的時候見到我那一臉燦爛笑容的姐姐、接到我的小侄女才回過神來——我回家了,廬山就要到了。
曲曲折折的繞山公路,繞了近半個小時,我頭暈腦脹。終於到了位於剪刀峽的賓館,景致豁然開朗。我們抖去一路的風塵,歡呼雀躍。真正的廬山之旅,從此開始。
行程之一:夜游牯嶺鎮
吃過晚飯,我們開始摸黑走小道,四周靜悄悄的,爬上在賓館上方的牯嶺鎮,別有一方風味,就連婷婷小朋友也興致頗高,緊拽著我的手,生怕落在後面。到了小鎮,另有一番繁華突現眼前。在若隱若現的路燈下,霧氣彌漫,我們霧裡看花,想起“天上的街市”,難道郭沫若老先生是以此為原型創作的嗎?來到廬山電影院前,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進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影院,三十年來就夜以繼日的播放那一部《廬山戀》,讓每一個到廬山的游人重溫早期的偶像劇,在其中尋找自己的逝去的夢。
行程之二:含鄱口——錦繡谷——花徑公園——廬林一號——仙人洞
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滿滿當當,我們一路走馬觀花,各處景觀各有千秋。其中在花徑公園,能看到參天古樹,百年以上的紫薇、羅漢松、“活化石”銀杏等。
路上不時看到廬山的老別墅,均是就地取材,用現成的石頭砌成。以前的人就已經有了環保意識,應該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效仿,屋頂用紅漆刷的鐵皮遮蓋,從高空看,鱗次櫛比的別墅掩映在綠野山林間,景致非常的自然、和諧。
在著名的廬林一號,我們在毛爺爺家裡繞了一圈,呵呵,沾點偉人的智慧和氣度,感覺自己也變偉大了。逝者如斯夫,往日的繁華、尊榮、苦難已經遠去,我們這些後來人在享受著前人打造的幸福之余,只能懷著一顆顆感恩的心望其項背、默默瞻仰,祝願前人一路走好。
行程之三:三疊泉、白鹿洞書院
第三天,因為美麗的安導游在之前提醒,提醒我們要養精蓄銳、保持體力,意即三疊泉較險較高,值得挑戰。於是我心裡充滿期待。開始爬山往三疊泉出發,我因擔心後面體力不夠,因此剛開始不緊不慢、攜小侄女徐徐前行。一路上不時有小瀑布從身旁掠過,引起我們一片驚嘆。天藍藍,水青青,我們一路歡歌笑語,不知不覺像蝸牛一樣已經爬了近半個小時。小朋友有些抱怨,問為何全是樓梯步道,沒有野徑,我其實心裡也在想,導游講的“險”到底是啥用意?是想刺激士氣而故意誇大其辭?還是在她看來,這確實很險,我有一些小郁悶,安導不僅低估了我,還低估了小朋友。
終於,遠遠的看到了從天而降的三疊泉了啊,感覺一股涼涼的濕氣撲面而來,已經可以聽到“飛流直下三千尺”山澗撞擊的聲音了。大家歡呼雀躍,從小就聽說的三疊泉近在咫尺了啊,我心裡老鹿直撞。
三疊泉為全國四大名瀑之一,是廬山第一奇觀。它位於廬山東南,彙廬山冰川之水自懸崖峭壁中流出,落差215米,分三級跌下,氣勢磅礡,蔚為壯觀。素有“不到三疊泉,不到廬山客”之說。到過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那裡的水量確實很大,但因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水質惡化,混濁不堪,與三疊泉水質的清澈不能比擬。因此,情不自禁的暴露了陋習,跟隨著前面的游客也當了一回“活餃子”,脫鞋試水,怎一個“涼”字了得,後來回頭下山,還感覺兩條腿還是清涼清涼的,非常愜意。
看罷三疊泉,大家意猶未盡。接下來去朱熹講學過的地方——白鹿洞書院。這裡可以用一個電影名概括——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書院偏居一偶,獨守寂寞,連負責講解的導游也是慵懶無力的。往日的朗朗讀書聲已漸遠去,我們只能在古籍裡體會以前的莘莘學子們是如何在當時不遠千裡徒步來到偏遠的白鹿洞書院求學的。印像裡,長沙大學旁的岳麓山書院也是當時很知名的書院,曾經的大師朱熹也在那裡散播過知識的種子。隨行的小朋友們在書院裡駐足留影,感受一下前人讀書的氣息,相信會很順利的“金榜提名”,我們很期待。
如果不是因為工會組織這次遠足,我可能永遠體會不到我的家鄉旁邊會有這麼好的景致,並且蘊涵著豐厚的文化氣息,更特殊的是,還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作為一座山,廬山承受了太多褒貶,同時這些別樣的色彩也賦予了這座秀麗的江南名山一股英雄般的壯美,這是我們這些走馬觀花的游人所不能體會的。
人的心境,對身邊的風景會有所忽略,對身邊的人亦是。因為熟悉,而不受重視。真正體會家的意義,是在離開家之後。離開家之後,才發覺,有家的地方,才永遠溫暖如春。在南京定居後,我才發覺,我以前百般逃離的湖北,其實我永遠逃離不了,而且竟然在我後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經變成了我的堅強後盾並且賜予我勇氣和力量。所以,朋友,珍惜身邊的家和人吧,等到有一天,才不會因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懊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