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深處“誤”識大理
很多人對大理的向往,來自於對“風、花、雪、月”四個字的無限憧憬,而我也不例外。沒辦法,這四個字確實給我們這些追求羅曼蒂克的人帶來了太多的遐想和期望;加上前兩年“還珠格格”中無數遍的強調“家家有花,處處有水”——大理,自然伴隨電視劇的熱播成為熱點。只是,大部分去過的人卻沒有在蒼山下,洱海旁,蝴蝶泉邊,喜洲村裡找到想像的浪漫,於是有了“盛名之下,其實難覆”“見光死”等說法,每次在網上看到批評的帖子如潮,我都要恭喜自己,因為我的大理與大多數人看到的有一定的“誤差”。
12:30出走
事實證明背著包走在大理古城的街上是很難的,因為有無數的人會給你介紹各種各樣的旅游服務,直至人眼冒金星,不知眼前的一片紅色,到底是古城櫻花還是大腦充血。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離開。。。。。。以最快的速度。。。。。。自行車。。。。。。 我——一個因車禍而多年不敢碰自行車的人——的洱海單車之旅就這麼意外地開始了。
1:00三塔
從蒼山門騎車出城,崇聖寺成為當然的目的地。但古城是依山而建,城中的街道就有一定的坡度,從蒼山門出去是個大大的上坡,騎到一半居然就上不去了。沒辦法,用老法寶吧——推。反正沒人規定自行車一定要騎,也沒人規定一定要誰騎誰。我們只要共進退就好。想我初二那年,我還不是推著我的寶貝車過了12個立交橋完成環游外環線的壯舉。出了城門,照舊還是一個上坡,痛苦的爬行到了三塔前。
背枕蒼山的三塔修葺一新,像放在絲絨錦盒中的三件珍寶,而那厚厚的雲層,就是寶盒的蓋子,厚重中透著一絲輕柔,三塔的線條也在這襯托下顯得異常的硬朗,卻又透出一層貴重物品特有的嬌柔。但我沒有進去參觀,一則門票太貴,二來沒人看車,三嘛,我回頭望見了洱海。
對洱海的印像完全來自於大同小異的文字:“ 像海一樣壯闊” “坐船在海上飄蕩”等等。大體是說洱海像海一樣廣闊,但沒有人提過,洱海是一副那麼美的田園圖畫。站在一個相對高點,下面的洱海是藍色的,天上白色的雲和洱海邊白色的房子互相呼應,而近處的麥苗在冬日裡依然是嫩綠的色澤。沒有一種顏色是誇張的,幾種柔和色彩的疊加卻同樣地讓眼睛欲罷不能。和諧,果然是當今最重要的詞語,比突出更勝一籌。
沿著崇聖寺前的公路下坡,我情不自禁地衝向了洱海深處。
1:30入村
214國道上,我在騎行,唯一的想法就是離被村子隔開的洱海近些、再近些。可惜國道與洱海是平行的,無論怎樣努力,我們還是同樣的距離。各種大客車與我擦身而過,感覺每看她一眼都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出於對更美景色的追逐與安全的考慮,我決定進村。
這裡每家都引洱海的水灌溉,所以沿著溝渠很容易就到了水邊。不幸的是,水邊沒有地方讓人駐足,村民告訴我,只有再向前走很遠,才能到達一個叫海舌的地方,與洱海做近距離的接觸。萬幸的是,我遇到了村中的另一副原始景色——淳樸的村民、水邊休憩的小鐵皮船、送我很遠的小狗,水溝中悠閑自得的鴨子,誰會嫌棄在這種景色多走一會呢。於是,我決定不回國道,在村中前行。
2:45休息
洱海的村子是以水渠為天然界限,彼此分開,但又路路想通。我走的是村子裡最大的石板路,但各村的生活水平不同,路面質量也不是很一致,改不了的是每騎幾步,到一家門口,就會有一條5釐米左右的放排水管用的溝,我就這麼一步一顛的過了幾個村子。
緯度的關系,雖然是冬日,太陽還是有些大,加上一直趕路,出了不少汗,有些口渴。但一戶戶大門禁閉,找些水還真有些困難。恰巧在村中看見了一個三輪車,裡面幾個塑料水桶,裝滿各種液體,雖然不知是什麼,但不確定將來的路程,自然不能放棄這個補充體力的機會。
這裡和古城相隔不遠卻鮮有人問津,所以村中的人語言不通,連比帶劃的總算要了一杯木瓜水。老板娘熟練地從一個塑料桶中舀起了一杯水,往裡面加了點類似糖精的東西給我,等我嘗了一口後,小心翼翼地問我:“甜嗎?”村中幾個玩耍的小孩也停下腳步好奇地等待我的回答,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點頭應了句:“很清香。”她如釋重負地笑起來,重復著:“甜就好,甜就好。” 滿足地繼續推車叫賣。孩子們聽後高興地一哄而散,臨走時愉快地哼者歌。一時間,只有我在陽光下,慢慢地品位那杯木瓜水。我從來不知道,一句肯定能給這麼多人帶來單純的快樂,我也許久沒有見過誰會這麼在意自己的東西有沒有滿足別人,雖然它只是一杯5毛錢的飲料。於是,那杯夾雜了孩子笑臉和歌聲,老板娘緊張和滿足的木瓜水成為我人生中一道不可復制的美食。
3:30村口的風景
繼續前性,騎行速度很慢,皆因牆上面的各種標語,內容從遠離艾滋到土地改革無所不有,囊括了幾十年裡的中國經濟與政治走向,如同穿行於半個世紀的歷史。突然一塊大空地顯現眼前,這些標語將我引到村中集會的場所——戲台與風水樹下。
白族的很多老村子都會有一棵百年的大樹,如同一個見證了一輩輩興衰的老人,了解一切起伏的智者。可惜的是,在喜洲等景點,它的樹下只有商人而沒有村民了。所以,對於我,能看見風水樹下的真實人生是多麼幸運的事。
樹下有人打麻將,有人繡花,幾個老太太在閑聊。旁邊擺著一些小食品,但看不到攤主,估計混跡在這幾群人中。沒人對我的到來表示詫異,也沒人表示歡迎,更沒人問你要不要點什麼;我是過客,是看客,還是不速之客,沒人關心,他們繼續他們的生活,不會由於我的到來和離去有什麼不同, 一切都那麼隨遇而安,從容。
大樹的對面就是戲台,木頭的顏色已經班駁,外部的顏色有些已經脫落。但台頂的太極圖案和手繪圖畫卻依然清晰,用柔和、艷麗的色彩勾勒出一個個動人的神化和愛情的故事,精美程度不亞於頤和園的長廊彩繪。左右兩邊為突出的一龍一虎,威猛中不乏可愛。一直喜歡白族民居中的手繪圖案,色彩溫和而不張揚,人物體態舒展,面部表情豐富,甚至一度把白族人門口的畫作為衡量他家富裕程度的標志。
沒看到戲台的台階,也沒有人在上面表演,但戲台本身就是一場讓人留戀不已的戲劇。
在這安詳的村中午後,坐在大樹下,凝望古戲台,時間停滯,遺憾的是,我不能停。
走前發現,原來是同治年間的舊物,心裡立刻充滿了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快樂。
3:40
告別戲台,卻發現了一個規模比戲台不小,卻比戲台新的建築物,門口還放著台車,以為又是什麼新建的旅游景點,但見老人走進走出,一看門口匾額——敬老院。福利機構的房屋是全村最漂亮的,說明此村的文明程度不低。
旅行在這些微小而快樂的發現中繼續,直到跨在界河上的橋著實難倒了我。明顯高出地面1米多,雖然有兩個樓梯,但45度的橋身讓我覺得推車過去都是很大的挑戰。好在四周望了望,發現還有一座好走的橋,不禁納悶,這村人怎麼這麼有錢呀,橋都比別人多修一個,仔細一看才知道,此橋乃嘉慶年間古物。難怪推車都過不去,設計它的時候還沒自行車呢。
4:00
隨著騎行時間的增加,我開始懷疑我的位置了,地圖上標海舌離古城只有10多公裡,我已經騎了2個多小時,卻還沒看見影子,問路的頻率也開始增加。海舌公園有兩個標志,一個是公園,另一個是海心亭,由於今天的路線實數以外,我也不知道海心亭是什麼樣子,所以當我看見一個亭子時,以為自己終於到達目的地了。就毫不猶豫地拐到小路上,奔亭子而去。
當我高興地闖入亭子時,迎接我的是一家正在准備飯菜的人們。就像我被嚇到了,他們顯然也被我的冒失舉動嚇得不清。但我覺得他家也不是普通家庭,因為沒人會在自己家院裡搭個兩層樓高的亭子呀!而且仔細看那亭子裡面,居然有很多彩繪雕像,好像是道教的人物,外面的柱子上,幾種鮮艷的顏色刻畫的龍,做工當然不比故宮的,但也相當栩栩如生。經過人家允許,我進了內院,裡面居然有個佛堂,堂裡供的是菩薩,外面還有供桌,放的是個臥佛,最讓人費解的是在院子的角落裡供著一個趕著某種牲畜的壯年男子。(請原諒我這麼說,我實在不知道他趕的是什麼,又不好亂猜,畢竟是人家的崇拜嘛)。辭別主人出來後,發現牆角有很多香灰,才知道這哪是什麼公園呀,估計是這幾個村的家廟。此時也恍然大悟,原來我看到的那個趕牲畜的男子是這附近的本主神。以前只是聽說,卻不料用這種方式得以見到。或許白族的道教佛教合一在很多廟會見到,真能見到本主的恐怕不多。我又幸福了一次。
4:30
因為走錯路耽誤了不少時間,又不知道前方到底還有多遠,我開始有些著急起來,騎車的頻率也明顯加快。說也奇怪,自從過了那個廟,這邊的村子明顯條件差了許多,不再是深宅大院,大門緊閉,而是木頭的低矮房屋,連院門也不曾看見幾個。院中堆積著編到一半的草筐,木頭和各種雜務,凌亂而破敗。幾個女人坐在院子裡繡花,好奇地看著我經過。我瞟了一眼他們手中的活,就是古城中比較廉價的那些紀念品。
所有的人看見我這個外來客都露出疑惑和好奇的表情,仿佛這裡很少有外人造訪,看見我微笑後顯得異常興奮和開心。原來一條河幾十米的距離,隔開的卻有可能是兩個世界。
5:30海舌公園
最後的1個小時騎行異常的考驗體力,隨著離大理景區的遙遠,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發生變化,最後的兩個村子已經幾乎看不到柏油路面而是土路了,在不停的問路中,和對前方的質疑中,快被顛散架的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海舌公園。
海舌是一種形像的說法,村中的路到這裡就像舌頭一樣伸到海中,所以,路的最後盡頭是三面環水的。在這裡,是我們可以和洱海最近的接觸。它原來是一處景點,但因為交通不便逐漸被人遺忘,如今更是人跡罕至,大門緊鎖,只有一個小門可以通過。
初入公園,一些廢棄的游樂設施安靜的躺在角落,一副殘破的景像,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土路的盡頭,洱海突然地印入眼簾,心裡為之一震,所有的奔行,都只為這一刻的對視,而在這直接的對視下,卻沒有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下了車,路的兩邊此時已是水的世界了,即使路邊的樹木也是扎根於水中,在這裡洱海擁抱著大地。沒有風,卻有一點微微的浪,一層層拍打過來。遠處,一艘小船在水面上停留,不知工作還是休閑。我就這樣蹲在水邊,享受這得來不易的寧靜。
不知不覺,天色不早,與洱海告別,卻在回頭取車時發現了一天中最後的驚喜。天上厚厚的雲層被撕裂開,陽光從一條條縫隙中斜著撒向大地,我卻因為視野的開闊看到整個陽光行進的軌跡,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光芒萬丈”。
6:00終點喜洲
出門騎回大路,卻遇到首次的迷路,在一個三叉路口游離了很久,幾乎把每個路都走了幾步,終於確定了去喜洲的方向。這時我的傷腿已經覺得不太舒服了,好在其實離喜洲很近,找對了方向20分鐘就騎到了。到達喜洲時所有的店鋪已經准備打烊,沒有了人潮的街道還原了它的本來面目,歷史在那長滿青苔的一磚一瓦中靜靜流淌。街上走過的都是快步回家的當地人,迎面的淺笑,掩飾不住對回家的渴望、期待和心滿意足。讓我這個許久不曾回家的人忽然對家有了陣陣思念。
來到最後一站,嚴家大院的門前。拿著50元准備買門票時,卻發現沒人理我,旅游團都已離去,售票員在屋中看專注的看電視,我走時她都不知道。
喧囂褪盡的院子安靜得可怕,整個三進院子中空無一物,站在門口一眼望盡。熱鬧的三道茶表演已散,唯一的聲響就是我踩在地板上的聲音,就連屋頂的繪畫也是白描居多,襯出這裡的清冷。站在屋子中央,我想知道它到底經過多少繁華,又多少次歸於沉寂。它喜歡白天的花團錦簇,還是青睞晚上的寂寞冷清。每天這麼的人來人往,有沒有人真正關心它的故事,它所經歷的一切。也許人生也像這個院子一樣,無論多少人出現消失,都是游客,無論多少喧鬧,都會回到沉默。孤獨是人生和萬物的常態。傍晚的嚴家大院,洗盡鉛華,悲歡離合它都看到,但沒留下痕跡。
坐車途中,看到了一個更加氣派的嚴家大院,我堅信,那不是那個百年老院落,百年以上的老建築,時間都被寫到了牆裡,你不能了解,但能感覺。果然,這是為旅游團專門興建的。
6:30 回程
天勢漸暗,不敢再前行,把自行車放在客車上面,坐車回古城,伴隨著喜洲粑粑,一路上回味誤入洱海的美麗。
Tips
1.租車: 古城內有很多家,路途不算很遠,但因為後半程為土路,所以還是山地車為宜。
2.路線: 從蒼山門出古城—— 三塔——大麗路( 214國道) —— 沿大麗路任意一條溪流進村—— 海舌 —— 喜洲 —— 回古城( 客車)
3.路況: 大麗路為國道,村中的小路為石板拼成但比較平整,海舌公園前兩個村為土路有些顛簸,海舌公園至喜洲為柏油路
4.沿途景點:
(1 崇聖寺三塔大塔推測建於南詔晚期的開成年間。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後增修的,建於宋徽宗時(公元1101-1125年)。三塔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古生村戲台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戲台與本主廟間有一長80米,寬35米的廣場。戲台平面呈凸字形,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築,總面闊12米, 進深5.2米,檐下有垂花及浮雕花板裝飾,戲台兩側有照壁式短牆。1985年公布為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
(3)鳳鳴橋跨蒼山陽溪下游入洱海處,是洱海沿岸各村南北交通必經之地,清嘉慶九年(1804年)建。單孔石拱橋,橋長10米,寬3米,兩側有石砌護欄,兩端有石階。橋南東側有碑一塊,中書直行“鳳鳴橋”三字。
(4)海舌公園蒼山萬花溪在這裡入海,加上海水緩流和擠壓的作用,形成了這塊三面臨水的長形沙洲,地方史籍記稱“青莎洲”。洲長3裡,由寬至窄深人洱海,如“舌頭”,故名“海舌”。海舌沿岸柳樹成蔭,沙灘柔軟,海水(藍天、白雲、水鳥、白帆在這裡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一年四季風景各異
(5)喜洲民居 典型的白族民居,可以在嚴家大院內觀賞三道茶表演。
5.沿途休息點眾多,大部分村口都有賣水的地方,可做休整。
6.用時不長,5個小時足矣。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上午或下午開始騎行。
總結:214國道上,左手蒼山,右側洱海,自然風景絕佳。進入村中,民風淳樸,歷史原貌保存完好,人文景色豐富。是一條難得的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好路線。
由於村中無法通汽車,但路線較長,不可能徒步,所以自行車成為首選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