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吳哥的第二天是精神文化的享受,那第三天就是視覺藝術的盛宴了。早上有好幾個景要趕,導游小宏這些天連續不斷地接待旅游團,加上氣溫也比較高,竟然累的中暑了,所以換了個年紀稍長的導游。這個導游其實基本功很扎實,沿途講述了很多柬埔寨的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但是由於前一天行程較緊,而且有些同事晚上去泡吧了,所以一大早車上靜悄悄的,大家都在補覺。而惟獨我精神奕奕,專心志致地“聽講”,並且不停呱噪,騷擾眼皮耷拉的SUKI,其實前天也很累,但我的秘訣在於早餐要了杯咖啡,真是眾人皆睡我獨醒啊!路上經過皇家浴池(Srah Srang),它是過去皇家舉行洗浴儀式的地方,由於是雨季末期,所以面積達700M*350M的“浴池”中注滿了水,儼然是個水庫,在水底有座寺廟的廢墟,在旱季應該可以參觀。想來華清池在這座皇家浴池的面前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第一站是變身塔(Pre Rup),又稱為比粒寺。這裡為古時皇家的火葬場,柬埔寨人死後多用火葬,意外死亡的才采土葬。以前的國王貴族死後在此火化,據說可以從印度教義中的善惡輪回解脫,變身為神,由此而來“變身”之說。Antonio表示火葬場是中國人多避諱之地,所以不勉強參觀。但是我們這些百無禁忌的人還是饒有興致地下了車。比粒寺有兩層圍牆,東面的外層和內層之間有六座一字排開分列主道兩旁的聖塔,裡面供奉著國王的父親、皇後等人,以表示對先人的追思。主道有三層,和前一天的巴孔的台階很相似,大多數人選擇了在一層拍照,因為與之前的建築相比,這裡的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我和SUKI還是拾階而上。一個當地小孩在向我推銷明信片不成後,居然問我從哪裡來,順帶介紹起周圍的景點來。前一天緊湊的行程和隨處可見的游人讓我決定今天一定要坐下來好好的感受吳哥的寧靜。幸運的是快8、9點這裡還是鮮有游人,也倒難得清淨,很符合這座建築的氛圍:莊嚴肅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東亞文化相近,避忌此類場所的緣故。耀眼的陽光從6座塔後照射過來,塔前鎮守著兩頭獅子,仰天而望,似乎想離天堂更近些。突然,一切變得神聖起來。周圍沒有嘈雜的人群,坐在台階上,前面是原始森林,心緒再次沉靜,很享受當時的感覺。靈感突發將相機調成了黑白色調,鏡頭裡黑白強烈的對比、陽光下無比清晰的建築紋路,效果倒出奇的好。或許這才是比粒寺真正的色彩,洗盡人世間一切鉛華,回歸到世界原有的顏色——最直接的黑與白。下一站前往女王宮(Banteay Srei),不是說柬埔寨真的存在“女王”,實際上它是個女子避難所,對於建造此建築的真正用意還有很多種說法。女王宮建於西元967年,是座用粉紅色細質砂岩建造的宮殿。之前的建築大多呈現的是黑色或黃色的基調,而女王宮在陽光的映照下,透出如嬌羞少女膚色般的玫瑰色澤,十分特別。女王宮的規模實在太小,估計再小個子的女子也難容納幾個吧,光走一圈連5分鐘都不要。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迷你的宮殿,每一處都巧奪天工,精雕細諑,令人流連往返。有人將她比做中國的剪紙,有種迷離錯綜的美。門楣、窗欞、假門、宮牆、屋檐,所有圖案和雕刻,細蜜繁復而又奢華至極,所以其藝術價值不低於其他任何一座吳哥建築。在任何可以發揮工匠們稟賦的空間裡,藝術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據說,這和女王宮采用的石料也有關,它們比吳哥用的其他的石頭相比更為堅硬,所以工匠可以深雕刻,隨性創作。你能做的只是屏息觀看,偶一抬頭,就是一幅曠世傑作,你甚至可以用雙手輕輕感受它們的細膩精美。精致的門框和窗欞隨處可見,很多當地小女孩會趴在上面凝神張望,不經意間,形成了一幅幅渾然天成的人物油畫。在這裡,不要求你是個攝影家,你是需舉起相機,你的作品就能稱為藝術。女王宮的外圈被一個池塘包圍,池塘邊有幾個游人正痴痴地凝望著她。我一個人沿著小徑走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女王宮,那仿佛是在注視著一個美麗羞怯的柬埔寨少女,含苞待放、亭亭玉立。本想再進去走一圈,感受藝術的偉大,但手表告訴我時間到了,又要上路了。我們的巴士接著向下個目的地駛去,沿途經過一座和比粒寺建築風格很接近的廟宇,了解之下才知道是東梅奔寺(East Meben) 。車在一條蜿蜒幽深的小鏡前停了下來,這裡是龍蟠水池(Neak Pean),古代著名的療養院。走過100米左右的土路,前方出現了一個大水池,中間有一個佛塔,塔被一條巨蛇NAGA盤繞著,有一座飛馬面朝佛塔,踏蹄欲飛。導游告訴了一個故事:佛祖居住在海中的一個仙島之上,島被NAGA盤踞,一日海浪洶湧,波濤掀翻了船只,人們紛紛落入海中,佛祖化身為白馬游入海裡,人們抓住馬身而得救。很幸運,現在是雨季末期,馬和佛塔都浮在水中,很好還原了當時的情形,這在旱季是看不到的。而我們的代價就是不能爬上佛塔細細觀賞。水池的四周分別是四個同等大小的小水池,靠大水池一側,分別有獅、像、牛、馬的頭像,據說,過去在水池生長了很多藥草後,水就中這些頭像中流出,可以飲用或沐浴治病,而且不同的水池功效不同。至今還有虔誠的人們到這裡來購買草藥聖水驅除疾病,本來嘛,這種事情信則有,不信則無。龍蟠水池的水是從東梅奔寺那裡引過來的,而東梅奔寺作為寺廟之外,還是座水利設施,灌溉農田。去聖劍寺(Preah Khan)的路上,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轉而下起雨來。當地人似乎對這種陣雨習以為常,甚至沒有挪動腳步,而是繼續之前的工作,孩子們就更開心了,在雨中嬉打起來。一個女兒恬淡地為母親梳著頭,才發現真正懂得生活的原來是他們!於是下了車,收起了傘,踏著坑坑窪窪的小水塘前往這座著名的廟宇。可惜游帶我們走的不是傳說中那條整整齊齊兩大排“林迦”(具體指什麼,呵呵,自己查查)的路,也有點遺憾啊~~聖劍寺建於公元1191年,耶跋摩二世給了他的繼承人一把聖劍,故得名。我們沿著一條幽靜的小路往叢林深處走去,下過雨的天氣很合當時的氣氛,好像Dr. Jones奪寶奇兵裡那樣,密林裡隨時會竄出幾個土著人,把你掠進廢墟之中。神廟有4個入口,“田”字型結構,據說每個門都被建造的一模一樣,宛如迷宮般。細密的雨絲、深綠的青苔,聖劍寺籠罩在一片神秘的光環之下。門的一邊有個無頭的戰士,左手撫胸,右手持劍,佇立於門邊,很有幾分凄涼之意。以“十字”中心走廊為橫縱軸,將一連串塔連接起來,塔之間有一個天井。前後是暗暗小小的塔洞,從塔裡再往兩邊看,又是一串暗暗的塔洞。每個塔好像就是中心向四面延伸著,依稀能看見外面的殘垣斷壁。沿主干道穿行,忽明忽暗,有點陰森的感覺。而且每一個塔門都比前一個小,穿過它時必須要彎腰抬腳,這樣建設的目的是讓人有一種壓迫感,進而對君王有一種懼怕的崇敬,這點在參觀其他寺廟的時候也發現了。聖劍寺原來是有一柄鍍金的聖劍的,後來讓入侵者拿走了,在一個塔洞的寺壁上有很多小洞,導游說原本鑲有很多寶石,也讓入侵者掠走了。寺廟中心的石室供奉著國王的骨灰,聖劍寺最好還是跟著導游,要不然非丟了不可。從迷宮裡走出,一下豁然開朗,幾座小型建築散落在的草地上,包括一座據說在吳哥獨一無二的羅馬式圓柱的建築,青苔和綠樹經過雨的滋潤散發著別樣的情調,凄慘而又絕美,雖然天氣條件對照相機而言不是最佳,但我還是試圖記錄下每處景致。一個隨行的出版社美女姐姐說:“相機不能記錄下一切沒有關系,只要能將這些記在心裡,就足夠了……所以如前面所言,雨季末前往吳哥有著別樣的風情:陽光和雨露交相輝映下古老的奇跡。午飯在Angkor Diamond Hotel吃的,據說在狀元樓沒開張之前,這家中餐館是“拿母溫”的,不過感覺還是比狀元樓要好吃些。再說說泰柬食物裡喜歡放一種叫“香茅”的香料,就好比中國人喜歡放香菜一樣,但這個東西吃起來有股檸檬味,正巧同事帶著個護手霜也是這個味道,後來我們戲稱香茅為“檸檬味護手霜”。在暹粒的市區還坐落著很多有特色的飯店,綠樹遮掩下,彌漫著浪漫的法國情調。(暴“晚娘”!!!)吃完晚中飯,已接近2點半了,之所以那麼晚吃,是為了下午,也是整次旅游的最精華部分,小吳哥(Angkor Wat),由於她面向西方,代表極樂世界,所以為了能在夕陽下飽覽她的秀色,我們在下午3點到達了小吳哥——大家所熟知的吳哥窟。整次旅行最郁悶處就在於此了,手中沒有任何攻略就草草登場了。其中很有名的一本Lonely Planet系列簡稱LP的,我還正兒八經地跟同事解釋是老婆的意思,汗啊~~其實它是一套非常詳盡的旅游指南,還有後來發現的《五月盛放》也是本評價很高的柬埔寨旅游叢書。小吳哥就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蜻蜓點水,匆匆掠過,即便是這樣,她還是深深震撼了我。回來後瀏覽別人在吳哥的所見所聞和大量的照片,發現有人引用了瓦格納根據北歐著名神話改編的歌劇《諸神的黃昏》來形容小吳哥,實際上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北歐的阿斯神族與巨人族之間的曠世之戰,結果天地毀滅,兩敗俱傷,然後又天地被重塑。故事在這裡稍顯不妥,但名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在小吳哥的景像。在梵語中,Wat是“寺”的意思,Angkor Wat意思就是“城市般的廟宇。年裡不斷增建,終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群,成為柬埔寨的像征。在12世紀開始建造,建造了30年,在後來的300年裡繼續擴建,據說所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樣多,總共使用了30億噸石頭,有一塊重達8噸。一到小吳哥就被如潮的人流弄暈了,著名的古跡加上晴朗的午後,人們怎麼會不蜂擁而至呢?寬達200米、環繞吳哥窟的護城河據說古時候養滿了鱷魚。在靜靜的護城河掩映下,這座身批金光的建築閃耀著別樣的光芒。三座塔樓的規模已見一般,分別是給國王、權貴和百姓走的。走過著第一道回廊,吳哥寺的全貌躍入眼簾(想像著也許紫禁城更壯觀,可惜至今沒有機會去向往已久的首都),巨大的草坪,滿眼的綠色,吃草的駿馬,要不是有那麼多人,真懷疑自己身在何處。主干道兩旁有兩座希腊風格的一模一樣的建築,是古時的圖書館。再往前就是拍攝“對稱吳哥”的絕佳地點——荷花池。10月末,柬埔寨荷花還未衰敗待盡,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美麗的荷花,又要暗自偷笑去對了季節。外圈壁畫只是浮光掠影,沒有神話故事的解說,也不太明白其中含義。但是由回廊的石柱令人印像太深刻了,陽光從石柱後投射下來的平行的光影灑在發光的地面上,隨便站在哪裡,可以看到曲徑幽深的長巷空無一人,仿佛時間的隧道,一旦走入這幅畫面,就進入了那個古老的年代,和天地融為了一體。走入神廟即刻被高大的穹頂和四處可見的石刻吸引。在這裡的感覺和之前的地方不同,之前的寺廟通過壓抑自身來表示對神的崇敬,而這裡是讓你感受自己的渺小體會神的偉岸。巨大的窗欞,精美的石刻,和女王宮的精致不同,這裡每一處都散發著宏偉又不失細節的氣勢。不是身臨其境很難體會當時的感受,從未在如此平和的心境下體會“偉大”。有驢友形容:“參觀吳哥窟,是一場跋涉。那用大像或天神的比例設置的門廊和石階,無窮無盡的回廊,森林般的石柱,一層又一層的階梯,通向各處神殿的岔路,都在詮釋著偉大和壯麗……還有那鋪天蓋地的石刻,在眼前起舞、戰鬥、祭祀、行軍……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小吳哥的主殿全部建在一個長215米 ,寬187米 的石頭台基上,台基共分三層,五座蓮花蓓蕾狀的聖塔拔地而起,中央的塔像征著神山,位於宇宙中心,連著天與地,城牆是世界的邊緣,而護城河則是世界之外的海洋。最高的尖頂塔挺立中央,建在第三層台基上,其余四座分布在第二層台基的四個角上,傳說中80度傾斜的台階就在此,還非要用五體投地的姿勢才能爬上去。台階面狹窄,窄到只容腳掌,要想整個腳都踩在上面,就要把腳橫過來,梯級又高,高到一節有三四十公分。可上一批同事居然沒人成功登頂實在難以相信,既來之,則爬之,形像什麼的就不要了吧。為了拍下這珍貴的一幕,很厚臉皮地第一個衝出去,噌噌幾下竄了上去,拗出造型讓SUKI拍,也真委屈了她~~其實這個“通向天國的階梯”也沒想像中那麼嚇人,有了巴肯山的經驗,發現只要側身而上、重心靠前並且不要往下看,就沒什麼問題了,恐高症此時此刻也不算什麼了。塔頂的人笑著俯視著我,塔底的人仰頭看著我,而我則是那個爬行中的人。擦擦頭上的汗水,已經站在了最高處。這也是個“田”字形的聖殿,可以俯瞰小吳哥和周圍的雨林,幾個門的外面是天台,還有人在拍戲。忽然發現新大陸般地看到幾個身披袈裟的Local和尚,迫不及待地上前打招呼,並要求和一個比較順眼的高個和尚合影。在沒去吳哥之前就被網上年輕僧侶靜坐在天堂階梯上的照片吸引住了,這次無論如何要抓個活的證明照片中的一切是真實存在的。聽到我的請求,這個年輕僧侶靦腆的笑了,他同意了我們的要求並詢問我們從哪裡來,聽說他們聚集在此與游人合影也是為了練習口語,學海無涯啊~~聖殿中心的“蓮花苞”屋頂乍看很普通,但通過相機拉近鏡頭才看清上面還有更為繁復的雕刻,令人咋舌!下午的陽光暫時停留在了一個“花苞”下,發現又是個拗造型的好地方,於是在下面擺足POSE,橫的豎的斜的,把SUKI整的夠嗆。照片的效果不像在柬埔寨寺廟裡拍的,而有點像羅馬,這點出乎意料。在第三層折騰了很長時間,要下去了,這下又傻眼了,根據先前觀察的下去的地方竟然排起了長龍,而且按照他們爬行的速度,沒個一時半會的真不行,於是大膽決定哪兒上的哪兒下去。其實這個決定還是有風險的,下去的路真的沒那麼容易,而且離台階還有段很陡的路,又不能不往下看,估計下面的人都在看好戲吧。我身先士卒,挪著PP往台階移動,姿勢甭提多難看了,移至台階處,靠著在巴孔寺側爬的經驗,有驚無險地著陸,下來還很土地擊掌慶賀呢!出來的時候發現犯了個大錯誤就是小吳哥的參觀是沿直線前行的,而沒有完整的從裡到外繞行。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抬頭便看見了攻略上提及的熱氣球,據說在熱氣球上鳥瞰整個吳哥寺更為壯觀,以神的眼光來看待這座偉大的建築,感覺一定終身難忘,但這次沒有機會了。小米的照相機有“落日”的功能,就是能捕捉到夕陽下更多的紅色和金色。我們試著拍了幾張,果然很像桌面,而且完全不用PS。坐在草坪上,身後宏偉的聖殿、湛藍的天空、參天的椰樹,神住的地方是多麼聖潔啊!在一邊的樹上發現了小猴子,印度教神話裡的英雄,不怕人地吃著東西,和諧而又寧靜,整個人不由得心神舒暢,這時候最想做的就是努力將一切烙印在腦海中。在荷花池邊找到了拍攝對稱吳哥的最好位置,毫不吝嗇地想耗盡內存卡。“當年的繁華錦繡都成為過眼雲煙,神王崇拜也早已灰飛煙滅。這片鳳凰花開遍的土地,經歷過戰爭與流血。只有吳哥窟,它一言不發,佇立在那裡,靜靜的看著日復一日的夕陽西墜,明月東升……”太陽終於沉下去了,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幾步一回地離開了吳哥寺,坐在車上,還是難以平復心情,覺得有很多東西湧了上來,又無從表達。在這旅行主要的兩天經歷感受了太多太多,自己都來不及一一消化,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這樣的奇跡,或許真的應該像幸福的外國人一樣呆上一個月才能真正體會她的無窮魅力,然而我有一個月的時間嗎?沒有,所以我不能釋懷……2 B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