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在暹粒看到的寺廟和建築,每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只在於規模、大小和破壞程度不同而已。Leberking和Terrace of Elephants(大像壇)是在一塊的。位於王城內Bayon的北方,應是古代帝王檢驗軍隊的地方。Leberking平地而起高約6-8米,整個壇的側面刻有6層佛像,刻得很深,因此保存較好。大像壇很長,在其之上,有眾多像腿的石刻,而更多的是在壇側,大像浮雕約200米,或許因此得名。在巴戎的東北的巴方寺,有極長的甬道通向大像壇。而較破敗正在維修的Phimeanakas(Celestial Palace)緋明納卡寺(空中宮殿),也有門連著大像壇。大像壇的對面是12塔廟prasat suor prats,但我只數到10個塔,並看得出另外兩個的破敗。從很多資料裡看到說大像壇對面平地的樹下是《花樣年華》裡梁朝偉埋秘密的地方,因此很多人來朝聖,可我沒看過這部電影,於是對這裡完全沒感覺。倒是Leberking和Terrace of Elephants後面立著兩棵樹干筆直的參天大樹讓人影響深刻。
Ta Keo(茶膠寺)可見吳哥大部分寺廟的特征,平台層層高,最上面是五個塔,表示直通天上。但它是吳哥唯一素面的,即只有石頭沒雕刻佛臉的。這裡與吳哥窟、比粒寺和巴肯寺一樣,每層平台的垂直高度都不小,每個階梯50釐米高,10釐米寬,因此攀登困難,我就沒爬了。
Banteay Kdei斑黛喀蒂是佛教寺廟,平面結構,總算不用爬,但占地面積不小,甬道很長。不過,因為是平面,又四面通風,走在裡面還是很舒服的。東面是Sras Sran皇家浴池,一個大大的方型池塘,塘的西面是一大平台,因此被人稱為是看熱帶叢林日出的好地方。而我認為這個池塘唯一可稱道的地方是這裡的水不是黃色的。有點奇怪,洞薩河的水那麼黃,可這些建築的護城河還有浴池的水倒都是清的。
Banteay Samre班提色瑪寺的特色在於它是層進式的建築,但每一進並不直接相連,每一進與地面都有相當的落差,但最中心的塔也很高。這裡的游人很少,或許因為稍偏遠的關系,於是很安靜。正午,我們坐在陰涼處休息,寺內空地有一株石榴花,花下居然是一只蜥蜴的窩。我們就坐在高高的回廊看著廊下的石榴花和蜥蜴。有一個歐美人悄悄走近,在我們附近坐下,看起了手中的LP。那一瞬間,我以為時間是凝固的。
Neak Pean龍蟠水池據說是療養所,算是公共工程,大概算是藥浴吧。聽見一伙雲南人的導游說周圍的植物都是藥草,人們就拔著這些植物放到水池裡泡的,不過現在這些池都干涸了。中央大池的中間也有一個小塔,四面有像頭、馬頭、獅頭和人頭的出水口到四個小池子裡,但我看不出這些雕刻。
East Mebon東梅奔,我覺得名字很好聽,它與West Baray西池的西梅奔遙相呼應。東梅奔中間兩層平台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大像石雕,是其特色。
羅洛士群的巴公寺護城河很寬,有巨蛇神為護欄,但兩邊不像吳哥通王城各有54佛魔,因為它比吳哥早一個朝代。我們看到柬埔寨的兒童在護城河裡嬉戲,爬到河邊的樹上,表演花式跳水。雖然我們和他們距離隔得很遠,可是都聽到他們的呼喊和笑聲。而我在古老的羅萊寺深刻體會到了印度教的式微。只有兩層平台,第二層平台的塔已經很破敗,可我在塔門上發現有文字的雕刻,在整個吳哥,只有這裡和女王宮我發現了文字。可是就在塔的陰影下,又有一個建造完美的佛教塔,很新,而且顯而易見這個塔周圍住的都是佛教的僧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