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南北行17----加都杜巴廣場、活女神

作者: 無鎧甲的魚

導讀2007年5月12日加德滿都建於公元723年,原名康提普爾,意為“光明之城”。十六世紀改稱加德滿都,尼泊爾語為“獨木廟”之意。公元十二世紀李查維王朝國王用一棵樹建造了一座塔廟,後以此廟為中心,造屋擴建,建為城市,因而改名。1768年始為都城。城內外有三個杜巴廣場(有人說杜巴廣場由三部分組成),當我一人獨自“流浪”在博卡拉的時候,我那三個棄我� ...

2007年5月12日加德滿都建於公元723年,原名康提普爾,意為“光明之城”。十六世紀改稱加德滿都,尼泊爾語為“獨木廟”之意。公元十二世紀李查維王朝國王用一棵樹建造了一座塔廟,後以此廟為中心,造屋擴建,建為城市,因而改名。1768年始為都城。城內外有三個杜巴廣場(有人說杜巴廣場由三部分組成),當我一人獨自“流浪”在博卡拉的時候,我那三個棄我而先返加都的同伴,已經去領略了巴德崗的杜巴廣場。我們彙合後,只有最後一天的游玩時間了,上午先去郊區的帕坦廣場(加都就是圍繞它逐漸擴展成城市的),下午去距泰米爾三裡路的老皇宮杜巴廣場。 印度教與佛教 尼泊爾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它是佛教的發源地,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蘭毗尼就在尼印邊境上,那裡相當於伊斯蘭教的耶路撒冷,有世界各國修建的佛教寺廟(從援外醫生張冰那裡聽到介紹時,已經來不及去了),但尼泊爾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卻是印度教。 印度教供奉的神好像比較親民。在加都,常看到路邊有很小的門洞,低矮窄小,裡面的空間只容一到兩人,壁龕裡供著的印度教的什麼神,尺寸不大,要求脫鞋進去,進去的人低頭彎腰,進香點燈獻花,手摸著神像,口中念念有詞,然後拿著摻了酥油的紅顏料,在神像上塗摸一番,最後搽一小點兒在自己前額的兩眼之間,以示神靈存在,因此,我們看到所有的神,都是油漬麻花的,石刻的五官都已模糊了,實在不明白,他們求神庇佑,但這樣對待神靈,算不算褻瀆神靈呢?這樣的宗教儀式隨時都在進行,如果來的人多,大家依次在外面排隊等候。 我們生在社會主義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在毛澤東思想的照耀下,從小就被灌輸要信仰共產主義,因此對宗教信仰知之甚少,但耳濡目染的是佛教最多。佛廟供奉的菩薩神佛都是高高在上,人們只能在下面跪拜,敬獻的供品也只能放在供案上,佛至高無上,卻離我們很遠。我想,可能佛教的教義,講得是菩薩佛法無邊,人們希望被罩在佛的法力之下就心滿意足了; 而印度教的諸神,可以讓人們近距離接觸,對尼泊爾人來說,每次的奉獻貢品和直接撫摸神像,可以保持和加強他們與神的感情交流。從而接受神的安慰已成為他們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 回來查了一下資料,一位網友對印度教與佛教的關系的介紹頗有意思,茲抄於此:佛教和印度教之間本來是有著很大的差異的。佛教否認有創造宇宙萬有和主宰一切的神,而印度教則主張萬物都是由無所不能的梵神創造的。佛教主張“中道”,反對偏激;而印度教的不同教派不是極端自我折磨,就是放縱酒色。在社會生活中,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印度教則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在藝術表現上,佛教追求平和寧靜的理想,而印度教卻力圖用強烈的動感變化來表現宇宙神明的威儀。但是在笈多王朝(320年-600年)以後,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在南印度,由於印度教非常得勢,佛教勢力甚至被排除於這些地區之外。而在古印度另端的孟加拉地區,在帕拉王朝(750-1150年)的庇護統治下,佛教又保存了一段較長的時期,成為印度次大陸行將消失的佛教的最後堡壘。建築與雕刻 無論是帕坦,還是杜巴廣場,都是由多個廟宇聯成一片,沒有圍牆,沒有寺院,一幢建築就是一個廟宇,建築風格一致,大多是紅色磚牆和紅瓦呈正方形的,單檐屋頂下由一根根刻滿神像的方椽斜上支撐著,整個屋頂呈四棱椎型。房檐下掛著短短的金邊紅色帷幔,風吹過來,很像皇上出行時頂著的華蓋。每個建築環底部砌有幾層高高的台階,這裡沒有佛教寺廟的森嚴,廣場與四通八達的街巷連在一起,周圍就是民居,市民們悠然自得,有進廟裡去供奉的,有過路的,我們看到的是佛與平民生活的和諧與融合。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尼泊爾的木雕工藝,特別體現在廊柱、門框和窗戶上,紫紅色的硬木質,層層疊疊,極盡繁復,雕工精細,其中最具體表性的是孔雀開屏狀的窗戶,旅游書上謂之“孔雀窗”,這樣精良的工藝品使用很普遍,不僅每個廟宇建築上有很多,其他稍為古老些的房屋上都有。旅游紀念品中有一類就是微型的孔雀窗。 而不得不提的是很多廟宇斜撐的立柱上的木刻內容,上部是立式的各式神像,下部份卻是男女交歡甚至是人獸交歡的木雕,姿勢變化多樣,人物面部表情栩栩如生,雕工圓潤自然,這些令人瞠目的雕刻平平常常地顯現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們拍照的時候遮遮掩掩、左躲右閃像偷拍似的,而立柱下是來來去去的路人,人家神態自如,沒有人向上多瞥一眼。 廣場還有一道風景,就是每層台階上總是坐著很多無所事事的人,有老人、婦女、年輕男女、大中學生,大家互不干擾,看他們的神態絕不是在這裡歇歇腳,好像他們的生命停滯一樣,看街景的、談戀愛的、聊天的、獨自發呆的,是不是上帝多分配了時間給他們呢?在中國,大家都是行色匆匆,急急忙忙奔小康,空氣中彌漫著浮燥與不安。不比不知道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 庫瑪麗活女神 在加德滿都老王宮對面,有一座三層小樓圍成的院落,這就是在尼泊爾人心目中擁有極高地位的庫瑪裡廟。尼泊爾人敬奉的活女神就住在這裡。門口有兩座面部塗著五彩的白色石獅,有幾個老女人堵在門口,攔著游人兜售明信片。推開她們遞過來的東西,走進院子裡,只有七八個游客。這是四合院式建築,庭院也就十多米見方,參觀者只能到廟中庭院,不得近前。童女神殿是雕花木樓,樓上是一溜兒工藝精美的雕花窗,一二層不能開啟,頂層居中是垂著紅色布幔的金窗,一個像奶媽樣的胖老太太端坐在中間的窗裡,朝樓下望望,對著我們哇啦哇啦不知道說什麼?其他游人指指我的相機,我才知道原來是說不許拍照,我正低頭關相機的時,聽到人們交頭接耳聲,抬頭一看,一個身著紅色服裝,頭戴銀飾,塗著特有濃妝的小女孩閃現在窗口,還來不及端詳,她就轉身離去了,這就是當今的庫瑪裡活女神,每天會定時出現在窗口,供游客們瞻仰。 我們慶幸自己的運氣好,碰巧看到活女神露面;同時,也為這個女孩的命運感到悲涼。女神在3歲被選出後,除了在少數幾天巡游可能出去,終日生活在這座寂靜、莊嚴的院子裡,極為榮耀卻又孤獨的活女神生涯只能到12、3歲初潮來臨,她就要退休了,一般人哪敢娶前女神老婆,因此她們大多孤老終身。 關於活女神的傳說:曾有位國王在與女神塔蕾珠 (Taleju) 玩牌與骰子時,竟然對女神起了歪念,女神大怒之下返回天上,不再庇護尼泊爾。在國王苦苦的哀求下,女神回心轉意,答應以神聖不可侵犯的處女化身重返人間。這就形成在人間尋找活女神的傳統。不說英語沒飯吃 出國了,與他人交流的唯一工具只有英語,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吃飯時點菜,尼泊爾是旅游國家,因此各國飲食都有,第一餐飯,我們看著英語菜單,整個一個狗咬刺蝟——無從下手,只好盯著小黑板上當日的優惠套餐,各選一份;再後來,我們想怎麼也得嘗嘗沒吃過菜啊,舉著旅游手冊,點開手機詞典,三人你一言我一語,七拼八湊倒也很有意思,當然洋相也出了不少,例一:陳鋼看到”fried rice” 前面的詞不認識,查完以後,口中念念有詞:“油炸的,哦,油炸的米飯?噢,就是炒飯” 例二:在帕坦廣場的周邊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餐館,我們坐在樓頂的平台上,俯瞰整個廣場,遠眺加都谷地風光無限,然後開始點菜,各人選好以後,說:“That’s all!”服務生並沒有退下,他一臉疑惑,問:“Is all?”我們肯定地點點頭,過一會兒,端上來了,炸薯條什麼的一堆零食,一個正餐也沒有,只好重點。今天是我們在加都的最後一晚了,我們走出泰米爾區,在市區選了一家稍大的餐館,店裡的客人有很多當地人。我們對菜單已經漸漸熟悉,再怎麼變化也沒多少詞,麗說:“如果再呆一個月,我保證英語突飛猛進。” 泰米爾購物 尼泊爾的物價便宜,泰米爾區店鋪林立,主要是各式傳統產品和手工藝品:手工毯、手工紙、銅器、銀器銀飾、珠寶、傳統樂器、書店、廓爾喀刀、香皂、香精油、貢香、傳統服飾,紗麗店。但總體做工粗糙,因此我們努力克制著自己的購物欲,除了非買不可的,互相提醒著,目光依依不舍,腳下卻堅定地往門口挪著腳步。回到家一清點還好,基本沒有多余的東西。 泰米爾街上,小乞丐很多,第一晚上,我們在超市買了可樂喝,看著他們祈求的目光,陳鋼轉身把可樂就送人了,但見的多了,也就厭煩了。最後一晚,我們有點歸心似箭了,在街邊買水果時,小販心黑價錢賣得貴,還是那幾個小孩又伸過手來,這次我們可沒那麼多愛心了,哪知他們竟然扒著娟手裡的錢包,麗忍不住大喝一聲:“滾!”我們跟麗打趣說,那小孩未見得知道你說什麼,看來他們要學中文了。 店鋪九點多陸續都關門了,街上的燈光暗下來,結束了,我們結束了山國尼泊爾之行。明早踏上回家之旅。



(尼泊爾廟宇的典型結構)



(黑天神廟)



(快樂的閑坐)



(孔雀窗)



(佩戴廓爾喀刀的警察)


精選遊記: 加德滿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