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亭鼓樓今可聞?

作者: 75511068

導讀算來我在鼓樓附近居住了二十六七個年頭,很小時候就留連游戲於鐘亭鼓樓一帶,童稚的我也曾被“孝女化鐘”的傳說感動過。 許多中國人都對北京的鐘鼓樓有很深的印像,其實南京的鐘亭、鼓樓的來歷也頗不凡。 鐘鼓樓的設置據說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古代城市司辰、報時、報告災異的場所。宋代以前應叫做譙樓,樓上放置著點鐘、銅壺、滴漏等古代計時工具,由� ...

算來我在鼓樓附近居住了二十六七個年頭,很小時候就留連游戲於鐘亭鼓樓一帶,童稚的我也曾被“孝女化鐘”的傳說感動過。

許多中國人都對北京的鐘鼓樓有很深的印像,其實南京的鐘亭、鼓樓的來歷也頗不凡。

鐘鼓樓的設置據說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古代城市司辰、報時、報告災異的場所。宋代以前應叫做譙樓,樓上放置著點鐘、銅壺、滴漏等古代計時工具,由陰陽學的官員負責擊鼓報時,配合我們已很熟悉的更夫,就成了古人知曉時間的重要方式。

元朝定都北京(元稱大都)後,在中心位置設置獨立的鐘樓與鼓樓,明代南京城仍沿襲元代的舊制在城市中心,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造了鐘鼓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鐘亭和鼓樓。為了使鐘鼓之聲傳達全城,所以鐘鼓樓的位置一般較高,南京的鐘鼓樓就選址在城中一處山崗上,這山崗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鼓樓崗。由於明初定都南京,因而鐘鼓樓的規模宏大,一時無雙,所謂“晨鐘暮鼓”也成了“金陵四十景”之一。

鼓樓在東。在山崗之上,是一雄偉的城台,外觀挺拔而不失穩重。城台中構造較為復雜,曾經走過,似乎四處可通,但如今人為設置了些障礙,已難覓全貌。沿著一極陡峭的樓梯,可達城台之上。城台之上原有城樓(即鼓樓),據說在清初被毀,原有的報時或大慶用的大小鼓、雲板和點鐘、記時的銅壺滴漏等,現皆不存。現存鼓樓是為保護康熙之碑而建,是清代之物,是一座三開間的木制建築,規模比明代的鼓樓要小得多,也簡陋得多。樓內有一大碑,承以龜趺。現在所屬的鼓樓公園內有太湖石,並圍植花卉、樹木,青翠雅致。倒是喧鬧都市中一幽靜的去處。此外,該公園的特點是書畫展或收藏品展終年不絕,也是公園的生存之道。

我尤喜的是城台之上的“鼓樓茶藝館”。沿著高高的樓梯,深深的過道,盤旋之間,眼前豁然開朗。城樓外側有數丈見方空地,平整四方,是習武練功的好去處,一旁更有面應景的大鼓。城樓裡面便是茶藝館,點一壺清茶,你便可享幾刻清閑。你可以去看看那塊五米余高的康熙的“聖諭碑”,玄燁的聖諭和南巡盛況在碑面上清晰可辨,雖隔了久遠的年代,我也可以感受到這位康熙大帝的風采。或是瀏覽四周的字畫,看看“風雅之士”如何與名勝扯近關系。最妙的是將茶具搬至屋外,與一二好友,幕天席“城”,海闊天空,神游八荒。憑欄東望,鼓樓廣場盡收眼底,看車水馬龍、來來往往,遠眺北京東路,似筆直一線,更有兩行挺拔青松,添好許景致,正是“金陵新四十景”中的“雪松疊翠”。尤其是仲秋時節,三兩分涼意,四五分懷古,六七分迷醉,八九分豪情,十分歡快。

大鐘亭在西。據說原懸有鳴鐘,洪武二十五年,又鑄造臥鐘,清康熙年間遭毀,獨留臥鐘。清末建亭,將明代臥鐘懸掛,即成“大鐘亭”。現在我們見到的鐘亭造型輕盈秀麗,透過門隙可看到大鐘懸於梁上,系紫銅鑄成,重達約四萬六千斤,鐘上圖案、銘文清晰可見,可見中國古代冶鑄技術之高超。很小時就聽說過個故事:明初開國功臣之一的康茂才奉朱元璋之命鑄巨鐘,無奈不成,康茂才有二女,為解老父之圍,毅然縱身躍入爐中,而康茂才亦隨女兒而去,碧血化入爐中,終成鐘三口,人們從此不將它們分開。還有一種“三妹孝義”的傳說,後人為紀念三位姑娘的獻身精神,而建有“三姑殿”,今尚存,大約十余年前還是個茶社的所在,偶還有人去焚香祭拜,以慰孝女在天之靈。亭園內裝飾了仿古走廊,整體有些仿效江南園林的大體模樣。人們現在熟悉大都是因為“天茗茶樓”,這可能是南京較早的幾家茶館之一,擺設有擬古之味,來時頗覺親切,生意一直十分紅火,我也曾來此小坐,體驗那種人聲鼎沸、姿意歡暢的真實生活。依著牆沿向後踱去,赫然有一名叫“歡樂園”的所在,也是咖啡茶館一類,據說晚上此處極熱鬧,有鋼琴歌唱表演,而我喜的是中午時分的寧靜,或獨坐,或邀一摯友,一壺清茶,或思索,或輕聲細語、娓娓而談。該店與鼓樓市民廣場的“洋蔥咖啡店”(現已搬走)是姊妹店。

在當代,鐘亭鼓樓基本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功能,僅僅是城市中心的一個標志,也成了人們休閑、聚會的場所。在我記憶中,威嚴沉沉的鼓聲與鼓樓是無緣的,撞鐘在辭歲時節或還有所耳聞,但肯定不來自於這口明代的巨鐘。但每當除夕夜裡,每當在別處有鐘鼓齊鳴的時候,我就想起了我們南京的鼓樓、大鐘亭,安詳之情油然而生,真的,南京的歷史和文化就交融在自然裡、隱約在生活中。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