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阿爾及爾印像阿爾及利亞位於北非中部,西臨摩洛哥;東臨突尼斯、利比亞、埃及;同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一起圍合了地中海;首都阿爾及爾北臨地中海,向南就是撒哈拉大沙漠了。
阿爾及爾市的城市肌理就是地中海岸,沿著海岸伸展的城市又爬上背後交錯起伏的群山;受山地的影響,城市規劃較亂;整個城市除了紀念革命成功的紀念碑三頁塔外,就沒有什麼高大建築了,也沒有很寬闊的街道。但植被密度高,綠化面積大,空氣新鮮,陽光明媚。偶爾從疊置的建築群中冒出一個高高聳立的尖塔,定然是伊斯蘭的清真寺。
阿爾及爾的城市街道通常是狹窄的,兩邊是逼近的陡然而起的建築。人行道很窄,行道樹也是低矮的,建築裡的門面房也被細細劃定為小小的店鋪,幾乎沒有超級市場。有意思的是連一個一個小小的煙攤,也把香煙拆開來,一根一根地賣。
這樣的街道適宜於人的感官尺度,當你漫步其中,會覺得親切和緩,覺得理所當然;你可以很輕松地融合而來,與街道一體。當然,這樣的街道不是車的尺度,但是城市的根本是為人而不是為車而存在——起碼在這裡,你不大會想起“鋼筋混凝土的沙漠”之類的字眼。
阿爾及爾的建築風格,可以分庭抗禮的大概只有兩種:法式(歐式)和阿拉伯式。
在阿爾及爾的市中心或者鬧市區,都密集著大量的歐式建築:主要是法式建築和西班牙式建築。長長的柱廊,精巧細膩的建築細部,懸挑很小的陽台,落地的百葉門窗等等都是歐式建築的典型造型;從不少老建築上還能清晰地看見歐洲羅可可建築繁復瑣細的風格和巴洛克建築的寫實性風格。建築門窗的比例尺度如實昭示著諸如現代著名的KPF式建築的底蘊和支撐性淵源。
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代表理所當然的是伊斯蘭教堂---它們還固守著阿拉伯民族的根本氣質,固守著阿拉伯式的尖拱券,繁復多彩的面磚,修長且不甚規則的少少的窗子。每天都有幾輪嘹亮而悠遠的唱經,像是從天籟之聲中抽取的片斷音符,聚攏著信徒們皈依的靈魂。
總體而言,阿爾及爾的新建築並不多,但已經很注意將傳統與現代、歐式與阿拉伯式兩種風格揉和膠聚在一起;有的新建築,似乎也存在著遙遠的北京,一度“奪回古都風貌”式的不倫不類的尷尬。
100年的法國殖民地,使得法語從大部分人口中變成事實上的官方語言;但是阿拉伯語依舊主導著整個國家。伊斯蘭的民族風韻在政教分離後緩慢地守約在古舊的建築和老婦的面紗上,於是在阿爾及爾的某個街巷,你不再是走在非洲的阿拉伯世界,你像是漫步在法國的馬賽。
有人曾經誇張地說:這完完全全是一個後現代時代。阿爾及爾的年輕人,穿著入時,並沒有多少阿拉伯味道;牛仔褲、長風衣和偶爾可見的一襲白袍、一巾面紗同樣和諧地飄舞在大街上;伊斯蘭教堂鑲嵌在歐式建築群中,容納著各自的精神空間和物質空間;一兩棟新建築,又帶著似曾相識的微笑將周圍的老建築牽連成同一道互為和諧的風景;殖民時期留下的基督教教堂下排坐著一蔟身著民族服裝的阿拉伯老人;市場裡面當地人有時也會將狩獵而來的野豬偷偷賣給中國人;阿拉伯的老式咖啡屋裡面播放著來自歐美的霸道的POP音樂……傳統與現代、信仰與時尚、古舊與流行、唱經與搖滾,都可以在時間中深深淺淺地磨合。
地中海氣候應該算是這個星球上的寵兒了,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睡覺永遠只需要一個單薄的毛巾被。天總是透徹的朗晴,陽光很容易把人曬的和阿拉伯人一樣閑適懶散。每天清晨,海洋性氣候總會把地面灑上一層淡淡的水霧,整個城市的街道顯得清爽而潔淨。入夜,要麼星空高遠,要麼月朗星稀;偶爾飄掠過來一片厚實的雲層,總是低低地擦過屋頂,似乎踮起腳尖伸出手就可以撈下一把濕漉漉的水珠……
我很喜歡阿爾及爾的夜晚,靜謐而柔緩。若隱若現的雲端裡面,飄飄忽忽的總是那些卓而不群的清真寺尖塔,以及間或從尖塔頂端的喇叭裡面傳出來的悠揚而古老的唱經之聲。這個時候,整個城市是徹底的匍匐、徹底的靜默、徹底的歸真、徹底的虔誠。這個時候,連我這個異鄉客,都會跟著靜默、跟著舒緩。
毫無喧囂的夜的城市,也並非一味沉默。除了繞繚而深遠的唱經聲,還會有高亢而歡快的“喉哨”旋轉著從某個屋子飛拔而出,攀升到雲霄。這種典型的“喉哨”是阿拉伯婦女的專利——我估計這是通過喉部顫動發出來的聲音,因而自己賦予它一個“喉哨”的名字——通常都是家族慶祝活動中,在某個開心的瞬間婦女們不約而同地一起尖叫,把歡快的氣氛總結性地烘托拔高出來。如果是在婚禮的夜宴上,這種“喉哨”就會更加頻繁,高亢著把發自內心的歡快直截了當地傳播開來,鋪滿整個天空。
這種表現快樂的方式,是阿拉伯世界的特色。
當今世界最忙碌的螻蟻大概就是亞洲人了,而在無休止的政治運動中耽誤了數十年發展機遇的中國人,因為要補整整一代人的課,也是忙碌的一塌糊塗。仔細想想,我們和親朋好友越來越少的聚會或電話中,哪一次都少不了要重復好幾遍“忙!忙死了!沒時間!實在是沒時間!”之類的話語。
虔誠的穆斯林的禱告換來了真主的垂青,讓他們習慣赤裸的腳丫子下面踏踩著這個世界的血液——石油。阿爾及利亞也是一個石油輸出國,因而整個國家的福利也算不錯。
基於這個原因,阿拉伯人就比較懶散了。我還從來沒有在一個城市大大小小的街道上,看到如此眾多的無所事事的人。上午出門經常看見一群人無比放松地靠在街道的牆面上,手裡面端著一小杯濃濃的咖啡,眯著眼睛曬太陽;等下午返回的時候,這一群熟悉的面孔依舊靠在牆面上,繼續端著那一小杯咖啡,繼續眯著眼睛曬太陽……
幾乎每條有陽光的街道上,都有這樣的風景,真是羨煞我輩終生忙碌之人。不由得感嘆他們的真主真是偉大!(還可以娶四個老婆,害我好幾次都想找個阿訇,讓他批准我加入穆斯林。)
阿拉伯人的懶散還有很濃郁的自在味道,這一點可以看看他們的車。(阿爾及利亞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因而就不存在著保護民族工業的問題,所以汽車全部進口,關稅也不高。我做過比較,在中國買一輛韓國大宇的錢,在阿爾及利亞幾乎可以買到兩輛同樣的車。這個比較讓我無比郁悶。有一次看到德國大眾的新款甲殼蟲,在阿爾及利亞才賣120萬第納爾,折合人民幣才12萬,當時我就要瘋掉了!)
在阿爾及爾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一輛完整的轎車。觀後鏡掉了一個,老阿們繼續飆車;車門被撞凹進去一塊、前後保險杠變成曲線型,繼續開;大燈碎了一個,晚上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繼續跑。
老阿們緩慢的修車效率使得司機們都不願意修車。再說,修了也白修。我看見很多阿拉伯司機泊車,都是先用車頭把前車的屁股向前一頂,再用車屁股把後車的車頭向後一頂,擠出來個車位。反之依然。所以車有點毛病,還修它做甚?
更有甚者,有時候老阿的懶散會讓你哭笑不得。比如100米遠的工地上著急用水,找一幫阿工負責提水,提到50米一看手表到下班時間了,放下水桶就走。你即使答應給他們加雙倍的工資,他們也會笑嘻嘻地衝你好一通地大搖其頭。
值得一提的是,阿爾及爾人對中國人都很友好。走在大街上,會有很多人很禮貌地用法語、英語甚至漢語“你好”同你打招呼;警察們也會高頻率地向車內的中國人揮手致意;步行過馬路時,汽車司機會主動停車,很瀟灑地揮一揮手讓你先請。人們的微笑像阿爾及爾朗晴的陽光一樣溫暖、真實。
這種陽光式的微笑幾乎貫穿了我在阿爾及爾的生活。不管是政府官員、公務員、銀行家、商人、出版商、郵局的職工、商店售貨員、咖啡館老板、出租車司機、鄰居家的朋友等等等等,都是這樣的陽光微笑。
而這種微笑,在我們中國,已經越來越彌足珍貴了。
我曾經問阿爾及爾最大的保險公司老板:為什麼這裡人們的微笑,總是這樣地讓人感覺溫暖呢?
他一邊微笑一邊指指正午的陽光:Because the sunshine。
我曾經問阿爾及爾大學裡面的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大學生:為什麼這裡人們的微笑,總是如此地謙和從容呢?
她一邊微笑一邊指指正午的陽光:Because the sunshine。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