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簽名裡的旅行

作者: 絲路上的歌者

導讀網絡簽名和旅行 記得大概十年前,街邊的地攤上平白無故的多出了一門行當。投資很小,僅一根簽字筆,一張白紙而已。回報卻很豐厚,筆尖方動,幾十元已經入賬。這時才知道,原來靠給別人設計簽名,也可以成為生財的門路。 又過了幾年,QQ來了,MSN來了,小眾的參與式網站也來了。隔著網絡,雖然不知道對方是人是狗,但每人昵稱後面的個性簽名,無疑卻在泄漏著天機 ...

網絡簽名和旅行

記得大概十年前,街邊的地攤上平白無故的多出了一門行當。投資很小,僅一根簽字筆,一張白紙而已。回報卻很豐厚,筆尖方動,幾十元已經入賬。這時才知道,原來靠給別人設計簽名,也可以成為生財的門路。

又過了幾年,QQ來了,MSN來了,小眾的參與式網站也來了。隔著網絡,雖然不知道對方是人是狗,但每人昵稱後面的個性簽名,無疑卻在泄漏著天機。有的人在上面宣示心情,有的人在上面賣弄學問,還有的人無釐頭似的不知所雲。和十年前街邊兜售的簽名不同,形式已經被網絡平台鎖定,想要靠簽名吸引眼球,要麼來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惡搞,要麼就得學倪萍朱軍,動不動來個真情表白。

泡在旅行的壇子裡久了,耳濡目染,各種關於旅行的簽名見的多了,還真有不少惡搞有理、真情有力的佳作,很能說明朋友們對旅行的看法。散在那裡實在可惜,於是搜集起來,跟大家在這裡胡聊一通,旅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就算你我說不清楚,起碼也可以看看別人怎麼說。

“旅行就是制造回憶的產業”

一位業內人士的MSN簽名這樣寫道:“旅行就是制造回憶的產業。”花錢買旅行,就是短期投資,短期長期同時得到回報。短期的回報可以是旅途的美景,饕餮的美食,以及回來向同事炫耀的資本。這種短期回報,不是風險投資。任何人花了錢,只要眼不花耳不聾,都可以得到這種短期收益。而等到你胡子發白,手指相冊,向兒孫娓娓道來:曾經在尼泊爾跟夏爾巴人征服雪山;或者在法南葡萄園跟主人探討紅酒,抑或是曾在西藏的拉姆拉錯看見自己的前生來生……這長期的回報,卻是風險投資,是否能夠收回不是看你花了多少錢,而是采取什麼方式去旅行。

如果用眼睛去旅行,那你帶走了照片,卻帶不走回憶。培根說過:“對青年人來說,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對老年人來說,旅行是閱歷的一部分。”事實上這句話更可以說成:“對青年人來說,旅行是炫耀的大資本;對老年人來說,旅行是閱歷的大資本。”年輕的時侯,我們在乎去過幾個國家;中年了,又算計著沒去的還有幾個國家;只有老了以後,才會在乎記住的還有幾個國家。旅行這個產業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回報與否,單靠花錢是買不來的。

“比養狗幸運的旅行”

說了這麼多,來點輕松的。網友0898vivian在旅行簽名裡寫到:“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三件事:狗狗,電影,旅行。”如果她生活在北京,她很不幸,卻又很萬幸。不幸的是,今年在北京養狗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城管是不能小看,導演是不得不小看。中國大導們的幾次古裝轉型,吊足了人們的胃口,也反足了人們的胃口。所以0898vivian如果養不了狗,也沒甚電影可看,實在不幸。萬幸的是,她還有旅行這個愛好。當我們的周圍的生活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背起行囊,還有什麼不快不能丟在路上呢?

而williamleo,似乎看起來更是幸福:“旅行是除了睡覺以外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把人生快樂的基石建立在睡覺和旅游上,顯然比指著養狗和好電影來的靠譜。

太空旅行:“太空在上,鈔票在下”

同樣的慶幸,來自於網友理想國的旅行簽名:“世界在前,屁股向後。”他不知道,從2001年第一位太空人蒂托搭乘俄羅斯的航天器進入太空後,這個二維的旅行概念,已經可以改寫成:“太空在上,屁股向下。”2006年11月,維珍集團把這份禮物,由傍慣了大款的胡潤交到了中國游客手中,當然,前提條件是,你必須有20萬美金墊在自己的屁股下面。無論是前後上下,旅游作為一個市場,其內涵正在不斷延伸之中,從早年的國內游,再到出境游,後來搞出了探險游,如今又整出了太空游,看來只有意識在前,鈔票在後的順序,才永遠不會改變。

旅行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2006年7月1日,對於spring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她在自己的簽名裡寫道:“眼睛上天堂,身體下地獄,靈魂歸故鄉,渴望西藏!”青藏鐵路的開通,讓這句簽名越來越受到挑戰。拉薩、日喀則、江孜、納木措、羊湖……那些耳熟能詳的美景,都可以在你足不出車的情況下,呈現在你眼前。越來越多的世俗空氣,正迅速在這片聖地上蔓延。天堂和地獄之間的距離,正在被現代化的快車拉近。潘石屹涉足可可西裡,在不遠的將來也不一定是奢談。西藏中的西藏,仿佛只剩下了藏北,也許只有崗仁波齊和瑪旁雍措還能滿足spring這樣的期待。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網友CANDY把這一首革命老歌當成自己的旅行簽名,確實是對近年旅游市場的灼見。一邊是青藏鐵路把人們引向邊疆,一邊是國家旅游局用“鄉村旅游年”把人們推向農村。先是城市周邊的農家樂風光,後是“農民俱樂部”的顯赫。每年動輒幾萬的會費,換來的不只是小塊土地,還是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雅致。可真正的農民卻不理解了,瞎折騰個啥?這不是城裡人錢多燒得慌?

所以鄉村旅游叫的再響,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在今年國慶黃金周中,還是列居接待游客數量城市的前兩位。旅游人群的二元劃分,是旅游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點,還是網友iant看得最清,他在自己的旅行簽名中寫道:“骨子裡我是一個懶散的人,旅行的印像就像,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而我,正站在那城牆頭。”

歷史的進步與人類的退步

馬路天使在自己的簽名裡寫道:“一個人到國外去以前,應該更進一步了解祖國。”同樣是近年,旅游屆發生的兩件事情為這句話作出了相互佐證:紅色旅游的火爆和俄羅斯作為旅游目的地的開放。長征勝利70周年,把紅色旅游推向了高峰。而紅色的出處,卻來自於我們北方的鄰居。曾經向世界輸出紅色革命的俄羅斯,此時向中國打開大門,無疑是把紅色旅游由國內伸向了國外,伸向了它的發源地,一個不再以紅色自居的國家。這個時候,馬路天使的話便可以改成“一個人了解祖國之前,應該進一步了解國外。”亦如網友iotaworld所言:“世界很大,我很小。”這比幾十年前我們所堅持的“世界很小,我很大,”無疑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另一個進步,是科技的進步,卻不一定是人類的進步。靠著GOOGLE EARTH、GPRS、銥星電話和越野車,探險旅行者一步一步把腳步延伸到原來所謂的死域。羅布泊、塔克拉瑪干、珠穆朗瑪峰、南極……仿佛只有這些字眼,才能刺激起旅行者們的激情,滿足旅行者們昂貴的虛榮心。看到旅行簽名中越來越多諸如“征服、勝利”之類的字眼,不知道,這些究竟是科技的征服,還是人類自身的征服。世界是一本書,而不旅行的人們只讀了其中的一頁。比起一百多年前的斯文·赫定,我們又多讀了幾頁呢?

旅行的滋味與滋味的旅行

從90年代初期東南亞成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地開放以來,到現在,已有將近90個國家可供中國旅游者選擇。再也不是歌曲中“有時間沒有錢,有錢沒時間”二選一式的困惑,而恰恰是多選擇的困惑。這個時候,才更能理解世界是作為辯證統一而存在的道理。“廉價團,省錢,受罪;純玩團,舒心,高費;自駕游,瀟灑,油貴;背包游,深度,太累;探險游,刺激,誰會?”這樣的苦衷,相信不光是出現在絲路的簽名裡。

旅行方式的不同,來自於每人旅行概念的差異。LEOSMITH對旅行如是說:“這是一個可愛的家伙:有時雅的不得了,有時俗的不要命。總結:他是個雅俗共賞的東西。”不錯,有的人喜歡暴走,有的人喜歡停留;有的人喜歡探險,有的人喜歡休閑。喜歡暴走的緋紅說:“不如總在途中,與是常有希翼。”喜歡停留的魚游回答:“隨心而游,隨性而留。”喜歡探險的野菜園子說:“我是野菜,走到哪,長到哪。”喜歡休閑的毛毛之悅禪回答:“對一縷綠楊煙,看一灣梨花月,臥一枕海棠風,是這般閑受用。”喜歡暴走的peggywoo又說:“人生猶如展開的長卷,旅行是生命的又一種延續,行得越遠,對人生的徹悟也就越深入。”喜歡停留的yu_wh2001回答:“ 旅游就是放松心情、放松身心,不必追求到過多少名山大川,一草一木、一處小溪、一片白雲、一個微笑即足以。”

其實,對於旅行概念帶來的差異,人們大可不必爭執。還是網友平胸天後來得精辟:“體味。”不同的旅行概念,需要用不同的心情去體味。只要有所體味,便是無悔的旅行。好比人身上的體味,我聞之如惡臭,情人鼻子裡卻如麝香,每人各有一好,強求不來。

就好似未名人簽名中的這兩首詩,有的人喜歡旅行的滋味,有的人享受滋味的旅行。

旅行的滋味

工作的鬧鐘長鳴

我何曾安睡,

旅行 令我困倦

太累了

便生就夢寐…

紅的樹 綠的花

魚在地上走

人在天上飛

天堂 美味

光怪 陸離。。。。

真的 假的

難分 難離

這就是

旅行的滋味

滋味的旅行

帕爾馬火腿伴哈密瓜

人在旅行

味蕾在走

用舌頭擁吻地球

剛吻別川辣的狂野

又擁抱寧滬的溫柔

還有那

粵港的鮮美

巴黎的精致

東京的執著。。。。

一一留在舌頭

讓五官一起舞動吧

味覺先行 才叫做

滋味的旅行

這一年,在旅行人的簽名裡,就是這樣一鍋大雜燴。如果旅游是為了圓夢,系上鞋帶前別忘了把心也帶上。如果希望回頭看得更遠,就把腳步走的更遠。螞蟻一樣的工作過後,是蝴蝶那樣的旅行。在旅行人的簽名裡,全世界的人只分成兩種:一種是正在旅行的人,一種是即將去旅行的人。活著就是在不斷的旅行,旅行就是為了更好的活著。而生活中的旅行,就是為了體驗旅行中的生活。

如果明天你也即將出行,好,別忘了先簽下你的旅途中的名字。(絲路上的歌者)

http://***/silkroader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