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貴州地處我國版圖西南,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之說。貴州有什麼?黃果樹?茅台?。。。當然,還有黔東南的民族風情;苗族的蘆笙和奢美的服飾,侗族的大歌和鼓樓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07年的夏天,終於踏上了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他的優美景致,更是為了了解這片土地上的“苗蠻”。
去程之前,稍稍地在攜程上了解了一下線路,訂了往返貴陽的機票和貴陽的酒店;整理好裝備和心情,踏著夜色出發了(困於財政壓力,紅眼航班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凌晨零點,經過2個多小時的飛行,終於在貴陽的龍洞堡機場降落了,出了機場,和同航班的另外兩位乘客拼了輛出租車,就直奔酒店而去了。(TIPS:機場到市區不打表,50元,估計還能砍些價)。
第二天,在可憐地5小時的睡眠後,早上8點多,趕到了黔靈公園對面的旅游集散中心,本來想第一天就去織金洞的,雖然名氣不是很大,可是畢竟是中國國家地理中排名第一的洞穴,想想黃果樹也才第六名啊!只可惜時運不濟,晚到了半個多小時,班車已經棄我們而去了。(TIPS:往織金洞的旅游班車每天只有一班,早上7:30發車)怎麼辦?當機力斷,調轉方向,直奔火車站的長途客運站,看看時刻表,往凱裡的班車15分鐘後發車;凱裡是黔東南州的首府,我們此次行程的必經之路,本來准備先到織金和黃果樹先玩一兩天,然後再去黔東南的,可是現時現地,馬上更改計劃,把前菜當甜品,先把主食嘗,計劃更改為:先游覽黔東南一線,最後再到黃果樹。
貴陽-凱裡現在是全程高速,整個行程2小時20分,路況不錯,車況不錯(和後來坐的各種車比較起來,應該說車況很不錯)。凱裡到後,馬上又在車站買了到雷山的車票,計劃到郎德下。凱裡出發後,大約一個多小時就到郎德了,也就是我們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郎德上寨。(TIPS:下車後從橋頭岔路口往上走15分鐘左右就到了,或者也可以坐摩的,1RMB).
郎德上寨是距離凱裡相當近的一個苗寨,交通方便,所以也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景點,旅游團也不少(TIPS:每當有旅游團進寨子,一般都會有表演的,當然是旅游團買單嘍,我們這種躲在旁邊就可以免費觀看了,一場表演大約是4,5百元吧)。
一有表演,全寨的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換上華麗的苗家銀飾,集中到蘆笙場(每個苗寨都有一個蘆笙場,逢年過節都要在這裡歌舞一番)
開始表演啦!大家注意中間兩位手中拿的牛角,裡面是苗家自釀的米酒,一場表演結束,她們就會嘩地衝上來,灌你幾口!這酒可度數不低啊!我不幸成為目標,差些就打起了醉拳,可憐的我只是旁邊湊熱鬧的啊!
出了郎德上寨,回到橋頭,攔下到雷山的過路車,到雷山縣城;同車遇到一位法國游客,也是從郎德出來,通過40分鐘的接觸,得出一個結論:法國人,摳門!(原因如下:為了節省數十員人民幣,用盡肢體語言和當地的摩的討價還價,未果,做班車再轉車,然後要拼車又開始砍價,結果浪費了幾個小時不說,還多花了幾十圓。咳,想想人家發達國家過來到發展中國家,就不能稍微大方一點嗎?!)到雷山縣城後,再轉車到西江-千戶苗寨。
地圖上標識的雷山-西江的道路是最最細小的,道路等級當然也是最低的,上面有省道,國道,高速等等,簡單地說就倆字:土路。好家伙,做上土車,上了土路,兩邊都是土房,一開車窗,塵土飛揚,我們立馬就變成了兩個土人了。在這路上才領略到了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後半句的意義。不過當我們最終到達目的地看到對面山坡上密密麻麻地矗立著成片的吊腳樓的時候,終於覺得此次行程還是非常值得的。西江千戶苗寨號稱中國的苗都,顧名思義,在西江這個小鎮子上有一千戶苗家。到了鎮子上,直奔有家客棧,旅館很顯眼,就在主道邊上,後來和老板、老板娘閑聊的時候才知道,他們是青島人,這個地方是老兩口的兒子到這裡來玩後發現的,後來買下了這個房子,把他們倆接過來打裡這個客棧,他自己在上海的天平路上開了個小店,專賣苗族服飾和小飾品。呵呵,暗自想想這家子的生活狀態倒是真的不錯啊!老板娘問我們,晚上正好有苗族的農家樂,每人25圓,和當地苗家一起晚餐,聽來覺得還是蠻有趣的,於是就讓老板娘去安排了,被告知是晚上6點開始,我們先會客棧,她會帶我們去的。安頓下來後發現時間還早,就在小鎮的街上隨意的逛逛。對比來時的一條盤山土路,這裡的道路都是水泥路,而且特別寬闊,鎮上的郵局、電信一應俱全,感覺就是偏居一方的富庶小村寨。而布局還是苗寨的一貫風格:在中心地方有一個很寬闊的蘆笙場,就是比朗德上寨的可大多了,好比一個是人民廣場,一個是天安門廣場。
夜色降臨,回到客棧,老板娘帶隊,去到附近一家苗戶,女主人已經准備好了飯菜招呼我們落座,同桌的還有貴州來的一幫旅友和來自西班牙的一對國際友人。席間一桌人有說有笑,感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風土人情,煞是熱鬧。女主人也是不斷的添酒加菜,還唱苗族的民族歌曲助興。可惜我沒有什麼語言天分,抑或是苗語真的很難學?反正教的幾句苗語我愣是沒學會。一桌子豐盛的酒水,再加上苗家女主人的殷勤款待,實在是一個美妙的晚上。酒過七巡,夜亦深了,帶著微微的醉意,回到了我們的客棧。
翌日清晨,公雞嘹亮的聲音把我們從夢中喚醒。洗漱完畢後下樓早餐,稀飯、饅頭,吃膩了一路上苗家的酸辣口味,頓時覺得清爽。老板和老板娘也是親力親為,很早就起床了,交談時得知,這裡的千戶苗寨是兩個自然村組成,共有幾百家苗戶,在山的那頭,還有一個村子,單個村子就有近三百家苗戶,名叫開覺村,反正也閑來無事,時間還早,於是打聽了過去的路線,就上路了。
開覺村在山坡的那一頭,我們從鎮子下開始一路向上,開始是在吊腳樓之間穿行,到了上面,就幾乎沒有人家了,再往上,就是純粹的山路,山路兩邊,稍微地勢平坦的地方都被當地人開發成了梯田,種植作物,面積不大,散落在山腰之中,一路上,看到一兩個當地人,抗了個鋤頭就下地干活了,看到這種景像,想到在平原上時常看到的千畝良田,這裡人們的生活確實艱辛了不少。清晨的山上,霧靄尚未散盡,太陽已經當頭,陽光穿過霧靄,灑落在山間。走在路上,寧靜地只聽得到自己的呼吸。
走了大約兩個小時(老板娘說只要40分鐘的,估計是按照當地人的腳力計算的),終於翻過了山頭,來到了開覺村。首先,又見蘆笙場!一個安祥的小村莊。村口一個肉檔,販賣著豬肉,就像古裝電視中的那樣,一個小車,上面一個涼篷,案上堆放著一塊塊已經切好的豬肉。壓完一圈馬路後,就借了兩個板凳,坐在道上曬起了太陽。過了一會兒,一輛公車開了過來,好家伙,除了車廂裡的一堆人之外,車頂上的行李架還綁著一頭豬,一頭大活豬!車子停穩當後,一群漢子爬上車頂,喧鬧著把這個大家伙抬下了車,四下裡呼啦圍上一群人,一打聽,原來是這個村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省親了,這頭大活豬是她帶回來的,還有好多其他的東西,好幾扁擔。一群人浩浩蕩蕩就奔家裡去了。我們兩個外鄉人湊熱鬧的跟在大隊伍後面,偷偷的溜進了這戶人家。
前腳剛跨進去,一個老婆婆看到我們後一下子就衝過來,暗自一想,壞了,是不是不經意間壞了人家什麼規矩,這裡人生地不熟的,如何是好?眼看那婆婆過來,滿臉笑容,手裡還拿著一個碗,晚裡是自釀的米酒。原來這裡的規矩是在這個時候進屋的人,都要喝三口米酒,老婆婆也是不由分說,掐著你的脖子就往下灌,一碗、兩碗、三碗,好家伙,自釀的酒性子還真是烈,當時就有些暈了,裡面轉了一圈趕緊地往外撤了,天知道再來三碗會不會就當場趴下了。
回到了村口,看到聚集了不少的村民,問了問,原來是去西江趕集的,在等公車呢,西江是三天一小集,七天一大集。今天正好是大集的日子,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於是,我們也一起等回西江的班車。
集市其實也就像城市中的地攤一樣,賣什麼的都有,熱熱鬧鬧的,轉了一圈,收拾好行李,和老板,老板娘告別,坐上了中巴,與鴨鵝同行,去往雷山,然後奔赴榕江、從江。
一路上青山綠水,風景怡人。路也是上了國道,總算不要再遭先前那份罪了。榕江和從江這裡已經接近廣西了,離開了苗族聚居地,踏上了侗族的土地,氣候也開始變的悶熱起來,縣城有些髒亂。看上去不是很舒服。途中經過車江,去了三寶侗寨,如果苗族的精美服飾和蘆笙場是他們的民族標志的話,那麼侗族就是他們的鼓樓和有名的侗族大歌了。尤其是小黃,號稱侗歌之鄉。只是這次無緣前往。侗族人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習侗族大歌,其最精妙的地方就在於所有的人聲可以分別唱好一個聲部,聽說最多的有二十八個聲部,小學裡唱合唱,兩個聲部就竄的亂七八糟的,二十八個聲部,沒有搞錯吧?!不過看到新華書店確實有賣侗族大歌的發燒碟,看來什麼時候要買張回來聽聽到底有多神。
從江在下去,有個叫岊沙的地方,這裡號稱是中國最後一個持槍的部落,不過我們去的時候沒有看到有人背著槍,估計也只有在表演的時候才拿出來吧,不過他們那裡男子的發型還真是獨特,有點像日本武士的發髻,服裝也很有特色,不過現在和外界聯系多了,穿夾克衫,理平頭的也多了,常人沒什麼兩樣了。
出了從江,經過一段盤山公路,來到了肇興鄉。肇興最大的特色就是鄉裡有五個鼓樓,分別位於五個方位,代表著仁、義、禮、智、信。鼓樓旁還有古老的風雨橋。整個鄉規模很大,布局也很工整,堪稱侗族鄉落的代表。
從肇興打道回府,到了貴陽,貴陽到黃果樹是直接的高速公裡,十分方便,門口買了門票,進了公園,在很遠的地方就聽到了隆隆巨響,走到近處,水汽把衣服全部都打濕了,抬頭望去,氣勢非凡。
從黃果樹回到貴陽,稍作調整,重新整理了下性情,返回上海。

(西江千戶苗寨)

(頭型 cool!)

(肇興)

(肇興-鼓樓)

(肇興)